
广州的“电鸡”有多难治理?
近日,广州执法部门向社会面招150名男性协助民警的执法工作,引起广泛的关注。
有网友调侃:“广大违规的电鸡以一己之力,为150人创造就业的机会”。
这句话看似幽默,实则深刻揭露了城市交通治理的严峻性。

在广州,电动自行车被市民亲切地称作“电鸡”。
数据显示,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日均“电鸡”骑行量达690万人次,已成为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通勤刚需。
然而,伴随“电鸡”保有量的不断激增,广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电鸡整治”挑战。

在广州,“电鸡”拥有绝对的道路权,连行人、司机看了都得避让,妥妥的城市霸主。
“电鸡”逆行、超速、占道,每天都在这座城市上演,主打一个“我的城市我做主”,电动自行车乱象已经成为广州治理的重点难题。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因电动自行车逆行、超速、占道等违规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累计超过1500起。
更令人担忧的是,据市内主要医疗机构统计,约60%至80%的骨科患者伤情与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有关联。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暴露出当前电动自行车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然而矛盾的是,电动自行车不仅拥有道路通行的优先权,还能享受便捷灵活的停放空间。
地铁出站口、学校门口,甚至是公交站,只要有空地,都能成为电动自行车的“停鸡坪”。
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行人外出苦不堪言,不少市民还为此喊出限行“电鸡”的口号。
电动自行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采取全面禁行并非良策。尤其对于高度依赖电动自行车的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这类交通工具更是从业者赖以谋生的“吃饭家伙”。
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居住人口已突破1800万,而日均电动自行车骑行量已近690万人次。
保守估计,每3个广州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也就是说,当下“电鸡围城”的现状,不能一禁了之。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出行便利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从保有量来看,广州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在一线城市中并不占据领先位置。
数据显示,上海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已突破千万大关,深圳的保有量也超过400万辆。
同样是“电鸡围城”,为什么只有广州苦不堪言?
究其原因,广州电动自行车普遍存在违规行驶、占道停放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市民的出行安全,也给城市治安带来巨大的挑战。

拿广州金沙洲来说,有业主向楼市工作人员抱怨:“现在不是出入市区的大桥堵,就是地铁站口挤得寸步难行”。
你能想象在地铁站出口处,数百辆电动自行车无序地停放,将通道堵得严严实实,行人不得不侧身绕行,而这一场景每天都在重演。
如今的广州,已经从“繁华都市”变成“电鸡围城”。想要解决这一难题,远没有想象中容易。

为什么广州的“电鸡”问题会如此棘手?
原因还要追溯到广州早期的道路规划。由于广州城市发展比较早,在道路规划初期并没有把非机动车道考虑在内。即使部分城区设有非机动车道,间距也十分窄小。
调研数据显示,广州核心地段84%的非机动车道未达国标,而《城市交通规划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车道宽度至少2.5米。
除此之外,广州曾实施长达十余年的摩托车禁行政策,即使电动自行车兴起,广州也不准其上道,直到2021年才全面解禁。
随着广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出行需求日益多样化。轨道交通和公交网络持续优化的同时,电动自行车以其轻便省时的特点,正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的优先选择。
在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激增而非机动车道不足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违规行驶已成无奈之举。只是随着时间拉长,此类现象才逐渐恶化。

其次,广州全市交通覆盖不够全面。根据数据统计,全市轨道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仅为36.5%。
换句话说,广州约64%的人口住在距离轨道交通站点800米以外的区域。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能够很好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穿梭自如的“电鸡” ,早已成为打工人通勤的首选。
再者,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无论是外卖骑手还是快递小哥,都离不开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
数据统计,全球有超1100万的外卖骑手。广州这座大城市,光注册外卖骑手的人数就有20万人,其中每日活跃在大街小巷的骑手高达12万,外卖骑手是拥有电动自行车的一大主力军。
然而,随着骑手数量增加,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就越严重。不少配送员为了提高收入,不惜私自改装车辆,只为派更多的单。

正常电动自行车的出厂速度不超过25km/h,而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0km/h。更快的骑行速度,意味着出事故的概率会更高。
电动自行车的增长、违规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为应对这一管理挑战,广州近些年来没少下苦功夫。

自2021年电动自行车全面解禁后,广州非机动车道的增设和改造就被提上日程。截至目前,全市非机动车道总里程达到2966公里,较2021年解禁前增长144%。
然而,非机动车道的增加,并没有让“电鸡”走他本该走的道,依然有不少违规车辆在机动车道内狂踩油门。
2024年底,广州出台并实施《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内容包含在非机动车道限速15km/h,严查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对违章车主进行处罚等55条规定。
随着新规实施,交警持续加大车辆交通违法的整治力度,仅实施两个月就在全市新增124处交通违法电子取证设备,显著提升了执法效能。

数据统计,从新规正式实施以来,全市电动自行车违规查处量同比增长130%,而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则明显下降30%。
然而,严格执法与乱象治理之间仍存在明显的落差。
羊城记者走访广州多个路段发现,“电鸡”逆行、超速、占道行驶的现象依旧频繁,特别在早晚高峰期尤为明显。
除此之外,不少非机动车道的距离仅有1.2米—2米宽,容易造成拥堵。而且还经常被机动车或出租车占用,成为他们的“免费车位”。
针对上述情况,广州交警部门自3月12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电动自行车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整改。
值得关注的是,为切实保障非机动车的路权,此次整治同步推行了15条“机非混行车道”试点的优化方案。将原来不足2.5米的非机动车道拓宽至4.5米—5米,让电动自行车实现“有路可走”。

目前专项整治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要实现交通治理的可持续性,仍需加强监管力度,并提升市民的安全意识和出行素养。
整改工作虽然需要时间,但只要交警持续严管严查,相信很快就能实现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有位可停”的整改目标,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城市交通的好帮手,而不是添堵的麻烦。
这种整改措施不仅关乎广州城市治理的水平,更是对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验。
因此,破解“电鸡围城”已成当务之急。
-END-
参考资料:
1、搜狐城市:《“电鸡围城”,为什么只有广州苦不堪言?》
2、21世纪经济报道:《一座超大城市,直面“电鸡围城”》
3、广州PLUS:《广州为什么离不开电鸡,看完这些数据我懂了》
4、羊城晚报:《破解“电鸡之困”,广州还能出啥招?》
作者:卓卓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