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十几二十年前的华语顶流,你最先想起谁?
时代更迭下,娱乐圈明星换了一批批新顶流,撑得起时间考验的,时间过去多年,依然被人们记住。
不过,内娱有一个不变的规律。
岁月的痕迹推陈出新,顶流移位。
新人在台上光彩照人,旧人在台下回归生活。
前段时间,80、90年代火遍华语影坛的明星艺人的圈外创业生活登上热搜。
这一次,他们不是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回归生活的平凡后,以老板和老师的身份开始新的人生。

退圈或半退圈的顶流,开始开启新事业,有的已经全心全意专注圈外事业生活,不再回到娱乐圈发展,有的选择将主要精力放在圈外事业,以前的明星主业沦为副业。
王祖贤开针灸馆,在海外弘扬中国的针灸文化。
退圈多年,没想到再次因为针灸开馆创业登上热搜。
说到王祖贤,一张绝美容颜又从记忆深处跳出来了。
深邃的五官,忧郁的眼神和红艳的烈焰红唇,熟悉的面孔印在经典影视剧里。
王祖贤香港影坛最美女神之一的称号,可不单单靠颜值。
《东方不败》《倩女幽魂》《青蛇》等等,至今固守经典的位置。
聂小倩一袭白衣仙气飘飘,双眼灵动,幽怨而美丽。

东方不败时而柔美妩媚,时而英气逼人,豪爽奔放。
青蛇邪魅又冷艳,柔媚中透着一股危险气息。
一双眼睛充满蛊惑人心魅惑之气,驾驭了不同的古典美。
王祖贤退圈的时间早,38岁正式宣布退圈,之后去加拿大生活。
一代女神宣布退圈,华语影视自此少了一位老前辈。
息影20年,王祖贤的行踪低调,回归生活,现在五十多岁开始投入喜欢的事业,用时间开启新方向。

男神谢霆锋的歌手和演员身份都走到了顶流的位置。
谢霆锋外形帅气,气质高冷,在内娱一众艺人中有独特的个性。
舞台上能唱能跳,电视剧里可以是帅气古惑仔,也可以是深情美男子。
年轻时候有一种放荡不羁的率真个性,现在的中年气质成熟稳重不少。
他的演员和歌手身份人人皆知,但事实上后来的谢霆锋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厨师。
2014年,谢霆锋推出个人品牌综艺节目《十二道锋味》,在大众镜头前展现厨艺。
谢霆锋算不上完全退圈,不时还参演新电影。
2021年,谢霆锋与甄子丹带来《怒火·重案》。
悍匪首领的反派角色身份,谢霆锋那股桀骜不驯的气场呈现出本色出演的气势,帅气依旧。
今年有关谢霆锋的消息是上了热搜的“烤肠”话题。

“谢霆锋的烤肠卖了15亿元”
一时间,明星搞副业的高收入激起强烈讨论。
圈内事业成功,圈外的事业一样出色。
圈外事业如此成功,也难怪放弃了娱乐圈竞争一个角色需要不断打通资源,站在舆论浪尖接受观众点评压力得到的发展机会。
创业这条路上,另一个男神吴彦祖同样不逊色。
除了演员的身份之外,吴彦祖出生美国,美籍华裔的身份,掌握双语,精通一口流利英语。
多掌握一门语言让吴彦祖归来挖掘出新的创业道路。
售卖英语课,参与到口语对话,打造沉浸式口语练习环境,纯正的英语发音吸引正在学习英语的群体。
五天时间,课程销售额高达500万。

短短几天创造巨额收入,明星效应用在内娱之外,影响力照常发挥。
圈外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演艺事业的发展鲜少再带来新作品。
80到90年代的顶流步入一定年龄阶段,渐渐在娱乐圈消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曾经爆火的演员,要么已经退圈,要么露面机会少,久不久有新角色,但都是以配角托举新人的主角光环,沦为边缘配置。
时代抛弃演员是娱乐圈生存发展常态,达到一定年龄,转型成功,发展空间拓宽,重新树立新形象,演艺道路上的出路可能多一条。
但转型挑战系数高,顶流也未必轻易再度出圈。
一个演员凭借某个形象走上顶流巅峰,转型需要重新调整。
意味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且在转型的路上,顶流的身份要承担更多的外界争议。

谢霆锋以前在香港电影里出场赢得一片掌声,冷酷无情的外形和杀人不眨眼杀手,上来没有多说一句废话。
仅靠帅气的侧颜能迷倒观众。
一身打戏行云流水,增添魅力。
《怒火·重案》里,谢霆锋一样能打,颜值没有在岁月中发生太大变化。
但电影中的表现有对比。
“打得没有以前好”的挑剔争议,对实力进行评判。
再好的光环,只停留在某个作品和角色里。
时代和娱乐圈的抛弃,阻止一批明星艺人,选择回归平凡。
成龙演了一辈子的戏,把中国武打片带到全世界。
现在七十一岁的高龄,依旧保持对电影的热爱,继续在电影领域发展,有时候还亲自上阵完成难度系数没那么高的武打戏份。
只可惜,岁数摆在那里,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怎么精心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对比和争议始终不变。
因此,每带出一部新电影,观众好感减退。

甄子丹曾经也是功夫界里靠打出圈的武打演员。
这两年,甄子丹还在打,咏春拳在中西方电影返场。
虽然还有电影可拍,可是仅限武打片的特定类型题材,给的机会不多,电影的票房和口碑在不同观众口中评价褒贬不一。
曾经的主流动作片步入没落时代,一批靠题材火起来的演员重操旧业,即便尽力完成高难度动作,时代的抛弃终究难再诞生一个经典。
香港电影逐步向低谷,内地兴起的热度成为新主流。
市场的萧条和一众顶流的淡出娱乐圈让行业发展进入另一个低谷。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香港某个艺人餐厅打工的新闻,一开始还以为只是长得相似,没想到本人回应确实正在打工维持生计。
报道过香港演员打工的新闻不在少数,侧面看出香港演员在影视圈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底层小演员混不下去再正常不过,本来没有资源和市场热度,机会发展就少,何况香港电影处在新时代,创作瓶颈和观众抛弃成为底层十八线演员面临的巨大困境,寻找其他工作维持生活成为重新开始的不得已选择

连古天乐这样的一线老演员也在找工作。
古天乐一直深耕在电影圈,每次挑剧本的眼光都取得不错成绩,可是能继续演戏的机会也少之又少了。
古天乐自称砍片酬也没人投资,爆料8年没有涨工资了。
古天乐还表示不是减薪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人投资。
影帝刘青云也被爆为了寻求新机会自降片酬。
一线演员尚且没有出路,何况其他小演员,只能通过寻找新的工作度过困难时期。
大环境下,没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都被丢弃在另一边。
正如当下的内娱环境,不是说没有新剧,而是没有带动水花,吸引不了大众注意力。
一部新剧出现,热度一般,挑出的问题多,整体来看没活的大多存在一些引起争论的不足。
相反,现在的饱和市场偏向短剧。
素人、网红闯出短剧市场,强节奏、短时间和有趣无脑的爽点打开方式,给碎片化群体提供可供消遣的方式。
当一个个网红成为短剧明星,随随便便演一个小短剧,日薪高达两万。
短剧市场的发展前景吸引无数人进来,大量的创作瞄准观众口味,学习探究市场喜欢的口味,进行批量生产。
至少在当下来说,无脑炸裂的短剧反而以强势的颠覆现实世界获得关注,没有太多技巧的无脑剧迎合部分受众打发时间的需求,与此同时另一批高质量短剧诞生,专门对准对质量和深度有要求的受众群体。

比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家里家外》两部短剧凭借质量收获一批剧粉。
当流量被瓜分,意味着原来的传统影视正在逐渐被排挤在另一边。
明显看到最近这两年的内娱鲜少有一部现象级大爆剧,流量“花瓶”演员的半桶水总是被挑毛病。
反而另一边的短剧却出了以演技出圈的短剧顶流。
一边是演技欠佳的内娱演员,一边是刚冒出圈的短剧新流量。
不平衡的混乱场面,内娱的发展开始走消沉处境。
这样的环境下,不少观众开始怀念起80、90年代的明星,一群顶流演员用实力和颜值撑起一片天,强强组合出场就是一部高质量大片。
随随便便出演一部电影,经典名场面成为永驻的影视经典。
现在网络上还久不久有二创剪辑经典创作重新火起来,拳拳到肉的真打戏,没有后期特效干扰的威亚炫技,纯天然的天生丽质,无不透着制作团队对作品投入时间精力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