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书写了数不清的英雄史诗,引得无数国家心生敬仰,纷纷前来探寻。“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成了这片中原大地上随处可见的真实写照。
在两千多年的古老封建岁月里,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名声在外,响当当的;元朝那会儿,地盘大得惊人,一直伸到了西亚那边;到了明朝,船队七次出海远航,还带回了稀奇的麒麟动物……
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历来就像一头屹立不倒的雄狮,坚不可摧。
近代时候,中国这只雄狮打了个小盹,结果各国就趁机在中国的地盘上挑起了鸦片战争。洋人的火枪大炮一路轰到了南京的海边,看到以前那些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国家,如今却这般嚣张,中国人哪会甘愿被人随便欺负?
大家都说,往好看的花上添点彩很容易,但在人家最冷的时候给送去温暖可就难了。
当中国碰上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好像国家随时可能崩塌一样,这时候,有的国家趁机刁难,有的国家还想再踩一脚,还有的国家就在旁边看热闹……但偏偏有那么一个国家,它站出来大声地说:无论啥时候,我们都毫无保留地挺中国!
究竟哪个国家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藩属国呢?在两国漫长的友好交往中,有哪些细节让人感到特别温馨?咱们一起来揭开这些秘密。
【据险要地坎巨提】
坎巨提,这个名字听起来挺生疏的。
当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壮大时,要是说哪个国家有啥地方能让其他国家眼前一亮,那肯定得提它的天生地理优势了。
说到“关键要地”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坎巨提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在我国新疆边境那边,有个被群山包围着的小国家。在那个地势高高的地方,有条路特别关键,能把各个地方都串起来。
这个地理位置,让坎巨提成了连接中国和阿富汗以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个国家要是往北走,能一直走到咱们中国的新疆色勒库尔地界;要是往南,走上50英里,就到了吉尔吉特绝对不能少的那个天然要塞;要是往东或者往西,那就是穿过了中国到西亚的那条大路。
坎巨提这地方,地势险要,位置关键,就像个交通枢纽一样。所以在过去的好多朝代里,它一直都是各国争夺的重要地方。不过呢,由于坎巨提自己不够强大,被各国夹在中间,利益纠葛不断,它也吃了不少亏。
这么多年来,坎巨提就像是风中的落叶,一直飘荡在周围几个大国的势力范围里。为了能让老百姓活下去,它只能紧紧靠着最厉害、最让人不敢惹的那个国家。
而这个紧邻我们的国家,正是广阔无边的中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华夏大地。
中国打从老早以前,在周朝那会儿,就开始搞了个分封制,给各地封了“诸侯”的名头。后来吧,这套制度慢慢变了样,就成了咱们说的“藩属国”那一套。
那些因应局势需要,在外交舞台上被归类的“附属国”,其实是自立的国家,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但它们得听宗主国的,得向宗主国低头。虽然它们是独立的,但行动上还是受到宗主国的制约。
封建制度历经了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大国和小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像“老大和小弟”一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从属关系。它一直存在,直到清朝这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垮台,才宣告结束。
坎巨提啊,那可是以前紧紧跟着咱们华夏的一个小附属国。只要咱们华夏一直强盛不倒,那些跟咱们站一边的国家,自然也会跟着沾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谁要是倒了霉,大伙儿也都得受影响。
于是呢,靠着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坎巨提跟中国搭上了隶属的伙伴关系。
这段情谊吧,它从唐朝那会儿就开始了,一直没走样,硬是挺到了清朝完蛋,然后又苟延残喘到了1947年,这才总算是画上了句号。
缘分来来去去,国家之间的打交道,其实不就跟人和人交朋友差不多嘛?
【两国的历史渊源】
说到坎巨提这个地方,早在很久以前的唐朝,咱们国家正式的历史书上就已经提到它了。那时候,坎巨提被人们叫做小勃律国,而我们中国呢,则自称大唐王朝。
说起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最繁华的时候,大唐长安那灯火通明如同白昼、璀璨夺目的景象绝对能排上号。
可是,吐蕃那边偏偏要穿过坎巨提,一路跑到西域去。这样一来,长安的热闹就显得跟边疆战场上那冰冷的刀剑格外不搭。唐朝那时候虽然强大得很,但边境上还是少不了士兵们拼命打仗的事儿。
那时候,为了阻止吐蕃和西域联手捣乱,高仙芝大将军接了皇上的命令,带着唐军一路冲到坎巨提那个地方,打了一场让整个中亚都轰动的小勃律大战。
在那场战斗中,唐朝好几万大军嗖嗖地就冲进了坎巨提的内部,把守在坎巨提王城的吐蕃兵打得完全没反应过来,一下子抓了好多的俘虏。就像老话说的,“用兵就得快”,高仙芝大将军这次就用实际行动给大家上了一课,展示了啥是真正的兵法精髓。
根据历史资料,唐朝那会儿跟小勃律打了一场仗,把西域那边,还有阿拉伯附近,零零散散的七十二个小国家,都用武力给镇住了。大唐的威名那时候可响了,谁不知道啊。
另外,小勃律的那场战斗,算是咱们中国和坎巨提头一回有交集,真的是“不打一场不相识”。
但是吧,虽说坎巨提从那以后就开始给大唐送贡品表示忠心,可他们那边儿经济不行,发展也慢,再加上那时候路不好走,所以这个国家心里到底是不是真的服大唐,谁还知道呢?说不定只是表面功夫,心可远着呢。
可能是在“安史之乱”那场大乱之后,唐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而坎巨提那边,得到这个消息估计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因此,在接下来的差不多一千年里,他们好像默认互不相干,交流也非常稀少。
坎巨提那边没必要跑来进贡,咱们中原的皇帝老儿也不觉得他们能闹出啥大动静,大家各过各的,相安无事就挺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坎巨提在中亚那片大地上默默无闻了好多年。一直到了清朝乾隆那个时候,一封坎巨提国王写的信,竟然摆到了乾隆皇帝的案头。
信里头说了,清军大规模攻打新疆,这让坎巨提的老百姓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生怕战火一烧过来,他们这个小国就得完蛋。因此,国王就跑去求乾隆皇上,想让坎巨提归顺清朝,做个藩属国,好有个依靠。
坎巨提这个小地方,因为有了清朝这个大靠山,开始逐渐显露出它的真本事。要是它真的一点能耐都没有,恐怕早就被中亚那些凶猛如狼虎的外族国家给吞并了。
坎巨提,之前咱也聊过,那地方位置是真的好。它四周都是高原和冰山,就像是新疆内地去西亚的必经之路上的一道大门。
说起来也是,这条路是我一手开辟的,这树也是我亲手种下的。要是碰上过路的朋友,怎么着也得意思意思,给点儿过路费吧。
靠着那种霸道想法,坎巨提挡下了许多从西亚到中原做生意的行商,而且那时候清朝对西亚那些偏远地方没啥兴趣,结果让他们捞到了不少不该得的钱财。
赚钱是赚钱,献礼是献礼。根据附属国家和主导国家之间的规矩,坎巨提每隔三年得给清朝送上15小包的礼金,加起来也就一两五钱银子。
一两五钱是啥意思呢?咱们拿清朝时候的小说《红楼梦》来说事儿,里面有个叫袭人的一等丫鬟,她每个月的工钱是一两银子。这么说吧,坎巨提那个地方,每三年给朝廷送一回贡品,这回送的礼钱,也就跟一个丫鬟一个半月挣得差不多。
对于社会顶层的满洲贵族而言,那点钱连买一盘菜的零头都不足。
但是,按照清朝重视交往、轻视回报的外交原则,他们还是会赠送给坎巨提的使节很多华美的丝绸布料,而且一路上不会向他们收取各种关卡税费和旅费,让他们能轻松前往。
凭借着这“一两五钱”的银子,清朝和坎巨提之间的藩属关系还算稳固,双方对此都有默契。只要两边都不变卦,那大家就能继续相安无事地相处下去。
要是就只有清朝和坎巨提这两个国家的话,那宗藩关系的天平可就不会有啥偏移了。
不过,当西方的火器替代了传统的冷兵器,枪炮的响声从地中海那边一直响到了帕米尔高原,两边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近代以来的坎巨提】
从19世纪那会儿起,英国人带着枪炮硬是把印度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而俄国呢,为了能在印度洋上做点海上买卖,也是拼了命地往南扩张,把哈萨克斯坦那一块儿还有周边地区都给占了。
英国人不想让俄国人参与进来,抢他们还没开发的殖民地,而俄国人呢,也不乐意看到英国人把所有殖民地都占为己有。
因此,他们两方在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以及周边所有区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形势紧张到了极点。
1890年,英国人心里头有点慌,怕俄国人把关键的坎巨提这条路给占了。所以他们就去找清王朝,想跟清朝拉拉关系,说希望清朝能像以前那样,管管坎巨提这块地方,把它收到自己手里。等这事儿办妥了,咱俩再坐下来好好聊聊怎么合作。
不过,那时候的清王朝真的是麻烦缠身,里里外外都不顺心。他们琢磨着,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大佬哪个都惹毛不起,因此,就直接拒绝了。
清朝政府想了个谁也不得罪的法子,就是把坎巨提这块地方变成“无人管”的区域,谁都不能占。这话一说出来,谁听了都不会点头同意。
英国军队瞅见清朝政府没啥作为,干脆带着兵马就去打了坎巨提,没多久就把那地方给占领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面对“西方文明人”那些粗鲁残暴的行为,实际行动才是最有力的“回应”,可惜清政府却没能领悟这一点。
英国人悄无声息地占了清政府的地,这肯定是不行的。
后来经过双方商量,坎巨提这块地方就归了英国管,不过它还是得给清政府送上贡品。说白了,它就像是两边都沾点边的“双面地儿”。
英国、坎巨提和清朝这三方,长时间以来一直保持着那种模糊不清的关系,这种状态一直延续,直到清朝灭亡,二战也打完了,英国军队这才不再统治中亚地区。
坎巨提再次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一般来说,打了胜仗,国家能重新获得自由,那肯定是件大喜事,但坎巨提却不这么认为。
重新获得自主地位,对这个国家来说,就像是失去了那个可以依赖的大靠山,变得孤立无援,容易受人摆布。
1945年9月,秋风已经悄悄爬上了帕米尔高原,那里的雪终年不化。随着广岛和长崎两声原子弹的巨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急急忙忙地画上了句号。这时候,坎巨提也迎来了它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这是决定性的最后一刻。
那时候,英国军队从中亚撤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就为了克什米尔这块地方该归谁,眼看就要动起手来。
说起来也是,大佬们斗法,小老百姓就得倒霉,坎巨提被两个大佬夹在中间,真是不知咋办才好。
不论结果咋样,坎巨提都可能会被人划到别的国家去,到那时候,国家的未来就得由别人说了算。而且,要是真被划到印度那边,因为宗教啊种族啊这些不一样,坎巨提说不定就得彻底消失了。
就在这时,坎巨提国王脑子一转,琢磨起以前跟中国那种宗藩关系来,心想能不能让国家靠上中国这棵大树。要是中国乐意把坎巨提划进自己的地盘,他也没意见。
于是,坎巨提国王迅速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新疆喀什的中国军队那里,想让他们帮忙转递给南京政府,表达自己愿意归顺的意愿。
到了1947年那会儿,中国正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出空来。
据喀什那边部队传来的话,因为最近克什米尔那边军事上有点事儿,坎巨提那边的国王就想让南京政府考虑让他们国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他还特意带了一些以前两国打交道时用过的东西,说是当作投靠的证明。
天上掉下来一块地,国民政府心里肯定是想要的。不过,坎巨提这个小国,收不收可不是蒋介石一句话就能定的,得仔细权衡其中的好处和坏处。
虽然坎巨提实际上被英国人管辖,但国民政府还是迅速反应,立马让外交部去探探英国人的口风。
不过,跟英国驻南京大使馆商量了好大一会儿后,国民党外交部的人发现,英国人根本不想插手这摊子烂事,他们对坎巨提想要加入中国这事儿一点兴趣都没有。
大家原本都琢磨着,坎巨提这时候加入中国,那肯定是板上钉钉、没跑的事儿了。
不过,挺让人纳闷的是,从坎巨提那边过来的使节到新疆都三个多月了,喀什这边却还没接到南京政府的一点儿消息。国民政府到底在琢磨啥呢?
可能他心里琢磨着,要是把坎巨提给收了,那岂不是得搅进印度和巴基斯坦那片地的乱摊子里?
也许,坎巨提那个地儿,离咱们太远了,平时根本顾不过来,还得费老鼻子劲去管它,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也许,他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能力去收复坎巨提呢?
总之,不论是什么原因,坎巨提的使者在那三个月里急得要命,可南京政府愣是一点儿回音都没给。
由于国民政府那边迟迟拿不定主意,后来坎巨提就只好自己想办法找出路了。
从1947年12月起,那时候坎巨提的使节还在喀什没动窝呢,他们一直没接到让回国的消息。而南京政府这边呢,就一个劲儿地收到中亚那边传过来的风声,说坎巨提有意向要投靠巴基斯坦了。
第二年一月份,蒋介石被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得东躲西藏,没地方跑了。在路上的时候,他得知了一个消息,《泰晤士报》已经公开发了个通知,说坎巨提已经投了巴基斯坦那边了。
国民党那边挺纠结,坎巨提咋就没抓住加入中国的机会呢?可能啊,国王瞅着蒋介石那边败得一塌糊涂,感觉南京政府太弱,根本靠不住,更别提当后盾了。
国际交往,首要考量的是国家利益。
坎巨提心里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门道。要是巴基斯坦没能把克什米尔地区紧紧攥在手中,那国家最终是倒向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会变成另外一番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坎巨提那边说了,他们之前算是中国的附属国,但后来成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对这事儿,他们觉得对中国有点过意不去。为了表示诚意,也为了让中国承认他们加入巴基斯坦,他们愿意让出一些地方。
再说了,考虑到咱们两国千百年来建立的深厚友情,坎巨提国王也公开表示,他们国家会毫不犹豫地一直站在中国这边,给予无条件支持。
话说回来,坎巨提在1947年的时候,不再向中国进贡了,它是中国最后一个这样的藩属国。那会儿,它就顺利地加入了巴基斯坦,跟中国之间长达千年的联系,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