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1年的时候,21岁的俞启威经由他姐姐的牵线,跟当时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做事的李云鹤相识了。没多久,两人就相爱了,并且一起住到了俞启威他妈妈家里。不过,他们的婚姻没持续多久,也就大约3年的光景,就匆匆收了场。离婚之后,俞启威用了个新名字,叫黄敬,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浪潮里头。李云鹤呢,也改了个名,叫江青,回了她的上海老家。
黄敬的那段短命婚姻没把他打倒,他一股脑儿地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打日本鬼子的事儿上。到了1948年快结束的时候,黄敬接到了毛主席亲手写的电报,说让他去当天津市的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黄敬挑起了天津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的大梁,他心里明白这担子有多重。在任的短短三年里,他没少往毛主席那儿跑,求帮忙、谋发展,一心一意扑在天津的建设上,给天津的老百姓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到如今,天津的老人们聊起黄敬,还是满口称赞:“那可真是个为民的好市长啊!”
黄敬,本名叫俞启威,1912年在北京呱呱坠地。跟很多革命领袖不同的是,他可不是出自穷苦家庭,而是来自一个官宦世家,好几代都是当官的。黄敬打小就跟那些官宦子弟不一样,他特别热爱生活,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新奇想法,而且每当看到国家日渐衰落,他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1930年那会儿,黄敬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跑去了上海,加入了左联的文艺圈子,搞起了先进的文化活动。后来,他又跑到国立青岛大学,当了个旁听生。就在那一年,黄敬在校园里碰见了他的舍友王林。
那时候,学生们和学校管理层起了冲突,干脆就搞起了第一次停课抗议。王林呢,他那时候带着学生监察小组,可学校反应快,立马就叫警察来把事儿给压下去了。说起来,青大第一批招了126个学生,结果这次抗议就被开除了60多个。王林啊,他那时候还不叫王林,叫王弢,可能因为名字太难认,他居然没被开除,算是躲过一劫。
王林心里头挺过意不去的,想着那些被学校开除的同学,打算自个儿离开青大。可巧的是,就在这节骨眼上,王林的入党介绍人李续刚赶到了学校。这样一来,王林顺利跟党组织联系上了,也就决定留下来了。
1931年的时候,王林成了一名党员,还当上了青大党支部的头儿。由于每次搞秘密活动都人手不够,王林就盯上了黄敬,打算好好培养他。后来,黄敬靠着自己在上海的人脉,跟上海“剧联”里一个叫赵铭夷的领导搭上了线,两人悄悄地在青岛搞了个“剧联”小组。黄敬还自己领头,搞了个海鸥剧社起来。
海鸥剧团用舞台演绎,刻画了一群为民族大事业捐躯的英雄豪杰,让观众们对抗战热情高涨。在那个特殊时期,青岛能上演这样的剧目相当不容易,黄敬就是推动话剧活动的积极分子,因此他很快就赢得了组织的肯定。
1932年的时候,青岛的市委书记李春婷跟黄敬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到了那年的6月份,青岛大学的学生们又一次闹起了罢课。他们这样坚持了足足两个月,结果南京的教育部直接下令,说要把国立青岛大学给解散了,还让学生们在三天之内必须得搬走。
倒霉的是,李春婷被抓了,青大的罢课活动没了带头人。王林和黄敬决定留在学校里,忙着出罢课斗争的小册子,打算跟离校的同学保持联系,把罢课斗争继续下去。可国民党那些便衣特务一直盯着王林不放,没办法,王林和黄敬只能停了手里的活儿,一起坐船跑到黄敬他妈家去躲风头。
秋天一到,山东大学又开学了。黄敬因为家里有点背景,没被学校开除,又回到了校园里继续学业。同时,他还秘密地干着一些地下工作。一直到了1933年,有个叛徒把他给出卖了,黄敬就被国民党给抓了。还好黄敬的妈妈费了好大劲,到处找人帮忙,最后总算是把他从牢里捞了出来。
但是,这次牢狱之灾并没有让黄敬的革命热情有丝毫减退,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1935年,黄敬成功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并且积极参与领导了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的烽火燃起后,黄敬从北平转移到了太原,积极号召并动员广大青年奔赴抗日战场的最前线。
1937年那会儿,黄敬带着一群很棒的年轻人,翻山越岭从太原走到了五台山。八路军115师的政委聂荣臻特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打日本鬼子那会儿,黄敬跟敌人斗得特别狠,他先做了中共冀中区党委书记,后来又当上了冀鲁豫区党委书记。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黄敬先后挑起了晋察冀中央局第三副书记、常务委员的大梁,还兼任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和公营企业部部长等要职。那段时间,他干得非常出色,连毛泽东都对他赞不绝口。
1948年,辽沈战役大获全胜之后,华北和东北的两大野战军,加起来有近百万兵力,都汇聚到了平津一带,准备打响平津战役。到了12月13号那天,毛泽东自己动手写了份电报,里头正式宣布让黄敬来当天津市的市长。
进天津的前一天,黄敬跑到河北省平山县,给那些准备进城接管的干部开了个打气会。那时候条件不好,所以就在一片空地上搭了个草棚子当会场。站在草棚子里,黄敬扯着嗓子大声说:“你们是怎么进城的,以后也得怎么给我好好干着出来。咱们得把老天津给整出个新样子,可别让天津把咱们给带偏了。”
黄敬提醒所有进城的干部,得牢记在解放区那会儿的勤俭节约好习惯,他还特地跟干部们定了八条规矩,明确说了,谁也不许去那些乱七八糟、纸醉金迷的地方。
天津一解放,黄敬就跟天津市军管会的一把手黄克诚和二把手谭政一块儿进了城,开始正式管起来天津。国民党逃得无影无踪,可给天津留下的却是一堆烂事儿。瞅瞅这急需重建的天津城,黄敬觉得自己的责任大了不少。但黄敬心里有底,他觉得只要真心实意地靠着工人们,和大伙儿心往一处使,啥难关都能挺过去。
很快,黄克诚带着队伍往南方进发。这时候,中共中央派了黄敬去天津,让他当上了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和市长,负责天津的大小事务。黄敬把各大工厂的工人代表召集到一起,开了个座谈会。他直截了当地跟工人们说:“咱们得齐心协力,一块儿把天津建设得更加美好!”
黄敬的一番讲话,让在场的工人代表们纷纷鼓掌,那掌声既热烈又充满真诚。
【天津新变化,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临参观】
黄敬在37岁那年,接手了天津的管理工作,是干部队伍里头最年轻的一个,性格还特别平易近人,完全没有领导干部的架子。他老爱亲自跑到基层去,满大街溜达,进那些小店小铺里看看。手里总拿着个小本子,到处记录,就是想多了解了解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黄敬动员工人们针对军管会的各项举措、眼下复工复产的情况,还有天津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工人们积极响应,纷纷开口献计献策,工人阶级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都热火朝天地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去。黄敬实心实意地领着大家干,天津的接管任务顺利推进,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天津市很快又变得活力满满。
说实话,天津一解放,第一天电话线就接上了,紧接着第二天,全市的水电也都恢复了供应,到了第三天,电车也跑起来了。生产和发展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再说黄敬,他可真有两把刷子,把那些旧社会留下来的难缠的劳资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让广大工人们不仅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也有了着落。
《劳资关系处理新措施》的出台,确实给困境中的企业带来了转机,让它们能够顺利过关。同时,这也让工人们的地位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那些像“搜身”这样伤害工人尊严的老规矩,终于被废除了。
刚到天津那会儿,城里的治安情况挺糟糕的,还有些国民党残余部队和藏在老百姓里的特务,就像埋着的雷,随时可能炸响,让大伙儿心惊胆战。黄敬一看这情形,立马下了决心,让相关部门对那些捣蛋分子下狠手整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街面上总算是太平了些,不过还是有那么几个不法之徒,想趁着这阵风出来捣乱。
1950年的某个深夜,黄敬和其他头头脑脑们还在招待苏联来的客人,派对还没散场呢。这时候,巡逻的哨兵走着走着,忽然瞅见一个男的,偷偷摸摸往人民政府交际处的办公室那边晃悠,那模样可让人起疑心了。
哨兵一瞧,立马大声吼起来:“你干啥呢!”那男的看到哨兵,吓得魂都没了,直接朝哨兵开了一枪,撒腿就跑。周围的哨兵一听动静,全都冲了出来,交际楼那边枪声不断。没多久,黄敬这些领导人也拎着枪冲了出来,一看哨兵受伤了,黄敬立马指挥其他人,把受伤的哨兵抬到卫生部去救治。
另外,黄敬对天津的经济发展同样很上心。1951那年,他在天津搞了个华北地区城乡物品交换大会,很多企业都积极报名想参加,展出的东西多种多样,看得人眼花缭乱。每天都有好多人来逛,其中还有不少来谈合作的生意人。
天津真是热闹非凡,连毛主席、刘少奇、罗瑞卿、杨尚昆这些大领导也都赶了过来,想要亲眼看看这场特别的交流会。黄敬呢,就在旁边,一边走着一边给大家详细介绍情况。
这时候,毛主席走到一个卖日常用品的摊位前,他瞧见了一个5磅重的竹壳热水瓶,拿在手里琢磨了一会儿,然后说:“咱们得做些更结实、矮一点的,这样农民用起来才方便。”这话真的很在理,黄敬赶紧从兜里掏出小本子,把毛主席的话记了下来。
【向毛主席“要钱”,为工人群众建造5万套住宅】
1952年那会儿,黄敬当上了天津的市长,他带着大伙儿,让天津的工人们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了真正当家做主的人。日子呢,也一天天好起来,不过话说回来,尽管这样,工人们住的地方还是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这事儿让黄敬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天津总有那么一阵子,梅雨绵绵不绝,连着好多天都阴沉沉的,雨水不断。碰到这样的日子,黄敬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为啥呢?因为在天津城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和他们家人,只能挤在那些一下雨就漏水的简陋棚子里。更惨的是,有的工人连这样的棚子都找不到,只能和家人分开,各自想办法找个遮风挡雨的地儿。
到了秋冬时节,那些无家可归的工人日子就更难过了,夏天还能勉强凑活。这事儿让黄敬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非得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不可。
黄敬觉得,领导们要是没辙,听听工人们有啥难题和建议也挺好,人多力量大嘛。有那么一回,他请了二十多位劳模来开个聊天会,带着大家伙儿从工人的日常过活、住的房子咋样,咋解决这些问题,建啥样的房子合格,还有用啥材料盖房这些事儿,会上都一一细聊了。
只要工人住宅问题还没解决,黄敬就整天提不起劲。他夫人范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束手无策,只能劝他说:“要解决十几万人的住房难题,哪是一朝一夕的事。你别老盯着市里不放,也可以去别的省份找找解决方案嘛。”
这话一下子让黄敬开了窍,他眉头一松,猛地拍了下大腿说:“我咋就没往那儿想呢,得让中央也帮把手。”当天下午,黄敬就收拾东西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第二天一早,人就到了中南海。
黄敬突然到访,让毛主席挺意外的,但他还是专心地听起了黄敬的汇报。说要一下建起能住5万人的房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个大工程。毛主席直接抛出了两个关键问题:“钱从哪儿来?还有,这房子打算设计成啥样?”
黄敬一一回答,他已经使尽浑身解数,从个人渠道东拉西扯地筹集到了一小笔投资,但剩下的部分,还得靠政府和私营企业联手解决。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考虑到工人的实际情况,新住宅给工人定的标准是每间13.4平方米,大概比一丈多点,里面还配上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
黄敬把每个细节和问题都摊开来讲解,毛主席听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轻轻拍了拍黄敬的肩说:“天津财政上要是遇到啥难题,我找总理给你想办法。”这事儿传到周恩来耳朵里,他立马赶到菊香书屋,一块儿商量起来。周恩来说:“尽管中央财政也挺紧张,但这两万间房子的钱,中央来出,专款马上拨给天津,你觉得咋样?”
黄敬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报告竟然这么快就获得了中央的认可,他兴奋得不行,赶紧一个劲儿地向毛主席和周恩来表达感谢。
回到天津后,立马就开始盖房子了。从1952年一开头,工程就没停过,一直干到年底,总共建了5万间房。这样一来,工人们住房的难题总算是解决了。
现在来看,建五万间房子可能不是啥大事儿,但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国家手头紧,啥都得从头开始搞。黄敬硬是挺过各种难关,给工人们把住房问题给解决了,这事儿真心不简单,太了不起了。他让刚从战火里走出来的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祖国和政府的关怀。
黄敬不光在天津的物资供应上下了大力气整改,他还很注重提升大家的精神面貌。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天津打算组建个医疗队去支援。可当时啊,好多医生护士心里头没底,对跟美国干仗这事儿挺害怕,总觉得咱们赢不了。黄敬知道了这事儿,他就亲自上阵,去给这些医务工作者打气。他引用了毛主席的话来鼓舞大家:“有的人被美国吓得不行,但毛主席说了,美国那就是个纸老虎,你得去试试,一捅它就破了,看着挺猛,其实里头空得很,没啥可怕的。”
黄敬跟大伙聊起,那时候国民党军队装备的都是美式武器,可解放军靠着小米和步枪,愣是把八百万国民党大军给打败了。说白了,武器不是啥大问题,关键是咱们得有那股子斗争精神,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房子炸毁了,咱能再盖起来,美帝国主义想攻破咱们的防线,门儿都没有。
黄敬一番动员后,总医院里的朱宪彝医生率先站出来,他主动请缨,决定加入赴朝的部队。这一下子,就像是往池塘里扔了块石头,天津各个区的医院也都跟着行动起来。
黄敬是天津的第一任市长,虽然只干了三年多,但这三年里,天津的变化可大了。黄敬跟天津的一帮领导,都坚定地跟着党的步伐,紧紧团结着工人们,带着全城的百姓,一股脑儿地把天津建设得井井有条,给天津后来的发展铺好了路。
他领头干事儿,让天津重新开张搞生产,经济就这么一点点恢复了。从1949年到1952年,天津的工业生产总值从7.29亿元涨到了19.7亿元。这事儿干得漂亮,连毛主席都夸了他,还把他那一套天津的工作经验推广到其他省份,让大家跟着学。
黄敬在任的这几年里,性格特别接地气,很会跟大伙儿打成一片。他隔三差五就往劳动模范家里跑,聊聊天,叙叙旧,还经常邀请他们到自个儿家里一起过节吃饭。这样一来二去,好多劳动模范都对他特别信赖和敬仰,他在天津老百姓心里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如今,天津上了年纪的人一说起黄敬,都会伸出大拇指夸他:“那可真是个为民的好市长啊!”
真是让人难过,黄敬因为长时间的辛苦工作,身体终于垮了。中央决定让他在广州接受治疗,在治疗的那段日子里,很多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都非常牵挂他的身体状况。毛主席还特别给他带了句话,说:“只要身体还在,康复后有的是机会做事。”就是希望他能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1958年的时候,黄敬因为肺动脉被栓塞这个病,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救回来,去世的时候,年龄才刚刚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