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51年刘裕离世29个年头后,他的第四个儿子刘义康遭遇了不幸,被严麝用被子给捂死了。刘义康这人吧,挺聪明,但处理人际关系上却不太在行。他把本该是君臣之间的那份界限给模糊了,当成了亲兄弟那样相处,这可真是个大错特错。
说起来刘裕,那可是个勇猛无比的人物,打起仗来简直就像猛虎下山,无人能敌。要是给历代帝王排个武力榜,他绝对能稳坐头把交椅,专门擅长以少胜多,逆转战局。
422年的时候,宋武帝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七个孩子。这里面,要说寿命短点的,就是老七刘义季了,他因为爱喝酒,24岁就走了。至于其他的几个兄弟,都不是正常去世的。
刘义康,他是刘裕的第四个娃,被封为了彭城王。这家伙,在刘裕的儿子里头,算是相当有本事的一个。
在424年那会儿,刘裕刚去世没多久,朝廷里就出大事了。徐羡之、傅亮、谢晦还有檀道济这四位负责帮忙治理国家的大臣,他们联手把年轻的皇帝刘义符给杀了,还有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真也没能幸免。
刘义隆的两个哥哥都不在了,后来在那些辅政大臣的支持和推举下,他坐上了皇位,成了宋文帝。
宋文帝当上皇帝后,就开始着手处理那些帮他治国的大臣们的事情,其中,他的亲弟弟刘义康可是帮了大忙。
宋文帝决定亲自带兵去荆州,攻打谢晦。与此同时,他安排刘义康和王弘留在建康,守住都城,确保京城的稳定。这一路,宋文帝是下了决心要平定荆州之乱。而刘义康和王弘呢,他们的任务也不轻,得看好建康这个大本营,不能出一点岔子。这样一来,前方有文帝亲自出征,后方又有刘义康和王弘坐镇,整个局势就稳住了不少。可以说,宋文帝这一招,既显示了他的决心,又体现了他的策略。他既要亲自去平定叛乱,又不能忽视京城的安稳,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安排。这样一来,他既能专心打仗,又不用担心后方会出问题。
谢晦倒台之后,刘义康就被派去镇守荆州。但没过多久,王弘提出要求,刘义隆就琢磨着让刘义康回京城来,并且给了他丞相这个重要职位。
王弘深知功劳太大可能会让君主感到威胁,于是他就自己做了个决定,干脆回家养老去了,把处理政务的事情都交给了刘义康。他想啊,这样一来,刘义康就能自己独当一面,处理国家大事了。
刘义康这人本事大,对待有才能的人也很尊敬,干起政务活儿来那是兢兢业业,对刘义隆开创的“元嘉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像是刘义隆身边的一把得力助手,帮着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刘义隆身子骨弱,老是生病,好几次都差点没挺过来,处理朝政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这时候,刘义康就站出来,帮他把该做的事情都给做了。
刘义隆身体抱恙那会儿,刘义康真的是尽心尽力。他能连着好几天几宿不合眼,不光自己动手煎药,还亲手给哥哥喂药。就算是这样,他也没把自己的日常差事给落下。
刘义隆心里头有个大担忧,他怕自己哪天不在了,那个手握大权、兵力雄厚的檀道济会没人能管得住,到时候刘家打下的这片江山可就危险了。好在,刘义康站出来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檀道济如果还在人世,他那辅政大臣的影响力就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在刘义隆的心头,让他睡觉不踏实,吃饭也没胃口,心里老是有个过不去的坎儿。檀道济的身影在朝中威望极高,这让刘义隆总是觉得自己的位置坐得不太安稳。每当夜深人静或者用餐之时,刘义隆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檀道济的身影,就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让他难以释怀。檀道济的存在让刘义隆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檀道济在朝中的影响力和威望,让他时刻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会受到威胁。因此,檀道济的影子就像是一块沉重的石头,让刘义隆无法轻松地享受生活,也无法安心地治理国家。总的来说,檀道济的威望和影响力让刘义隆的心中始终有个过不去的坎儿,让他寝食难安,无法真正放松下来。
刘义隆这个皇帝,身子骨本不太硬朗,但他愣是把一大堆乱糟糟的政治、军事、经济难题给摆平了。说实话,他能做到这一点,还真得好好谢谢他的亲弟弟刘义康。
刘义康这人,本事不小,威望也高,对上面那是忠心耿耿。但他犯了个挺大的错误,就是把皇帝和大臣之间的那一套,当成了自家兄弟相处。他在重要位子上干了好多年,却没能搞清楚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
使劲干活,又有真本事,可不意味着皇帝就一定赏识你。要是某个人一直在重要位置上待着,威望蹭蹭往上涨,那皇帝心里头可就犯嘀咕了,怕这大臣心里头有啥别的盘算,这事儿挺常见的。
刘义康这人吧,挺聪明的,就是不太会处理人情世故。这事儿吧,通过两件事就能瞧出端倪来。先说头一件,咱们叫它“橘子风波”。
有一天,刘义隆不由得嘀咕起来:“瞧瞧今年的橘子,颜色黯淡无光,吃起来口感也大打折扣,跟往年的比起来,那真是差得远了。”
刘义康咧嘴一笑,对刘义隆说道:“皇兄这话可说得不对哦,橘子里头也有顶呱呱的,我这就去给你挑几个好的来。”
刘义康吩咐手下回去帮他取些橘子来。刘义隆接过橘子一看,嘿,这橘子个头真大,圆滚滚的,颜色也特别鲜亮。他忍不住咬了一口,嘿,这味道可真是好极了。
要说是一般的老百姓,刘义康要是手头有啥好吃的,肯定会乐意跟自家哥哥一起享用,这很正常嘛,毕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着呢。
说起来,刘义隆和刘义康之间,可不仅仅是亲兄弟那么简单,他们之间更重要的是君臣的身份,这才是事情的重点所在。
刘义隆坐上了皇位,成了大家口中的皇上,而刘义康呢,则是他手下的一名臣子。他们的身份地位,那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不能乱了套。就像咱们平时说的,规矩得守着,长幼有序,君臣有别,这些基本的道理可不能丢。
为啥刘义康的橘子吃起来比刘义隆的还要美味呢?其实道理挺浅显,因为刘义康权势大、地位高,那些官员们都想讨好他。
刘义隆对刘义康那是相当信任,给了他不少大权。除了像刺史那样管大片地方的大官,其他的小官,只要刘义康说一声,刘义隆立马就点头同意。
说白了,刘义康有权力决定官员的去留,他们能不能往上升,全得瞧彭城王的意思。这样一来,各地送来的好东西,头一份肯定是先给刘义康,然后才轮到宫里。
在刘义隆眼里,刘义康那权力和声望,简直盖过了他这个皇帝的风头,大臣们好像都把他这位皇上给忘了,这事儿他哪能忍得下去。
刘义康这人心眼儿不太够用,竟然把自家珍藏的“顶级柑橘”献给了皇上,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嘛!刘义隆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头肯定不痛快,渐渐地就开始跟他疏远了。
另外一件事儿吧,就是“跟慧琳聊过,说她书读得不怎么多”。
过了四百三十九年之后,刘义隆开始和刘义康疏远了,而且他老是给刘义康挑刺儿。奇怪的是,刘义隆自己也没明白过来,还是一个劲儿地忙活,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越积越深了。
说起来还是那个老毛病,刘义隆身子骨弱,这不,刘湛、刘斌这些大臣就琢磨着,说国家啊,还是得由年长有威望的人来管。他们就想推刘义康上位,当皇帝。
刘湛和刘斌为了打动刘义康,特地提起了东晋时候“成帝和康帝”的事儿,想说明皇帝位置在兄弟间传递也是合情合理的。
刘义康对大臣们的那些小动作,压根儿没察觉,可这事儿却让刘义隆给盯上了。没过多久,那些参与的人就遭了殃,被收拾了,而刘义康呢,也跟着被降了职。
后来呢,范晔搞起了叛乱,还借着刘义康的名义,硬是把刘义康给卷进了这场风波的最中心。
刘义隆火冒三丈,立马就把他给关了起来,接着又把他打发到了偏远的地方,而且还不让他再算是皇族的人了。
慧琳来看望刘义康时,刘义康向他打听道:“照目前这形势看,皇上还有没有打算让我回京城啊?”
慧琳一脸不悦地指责道:“你也太不明白事儿了吧,书读得太少了点,这种问题还用得着来问我?”
之后,刘义康随手翻开了《汉书》,一读之下,瞧见了淮南王刘长的下场,这才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学识浅薄”。他心里琢磨着,以前总觉得自己知道得不少,现在看来,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刘义康越看越觉得,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智慧,都是书本上宝贵的财富,而自己之前却没能好好珍惜,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他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读书,多了解历史,不能再让自己因为无知而吃亏。毕竟,书本里的知识,可是能给人带来大智慧的。
那个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还被怀疑有叛国之心的大臣刘义康,居然在被贬到外地后,心里还惦记着皇上哪天能召他回京城帮忙治理国家。我真是搞不明白,刘义康这心里到底是怎么盘算的。
刘义隆心里起了杀念,但他的亲姐姐会稽长公主看不下去了,她可不想看到自家兄弟自相残杀,所以就站出来说好话,想劝和一下。
在家庭聚餐的时候,公主突然间就嚎啕大哭起来。刘义隆一看这情况,赶紧询问公主到底是怎么回事。公主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跟刘义隆说:“你是不是心里头盘算着要除掉弟弟,容不下他在你身边啊?”
刘义隆赶紧澄清,说这事根本不存在,让姐姐别担心了。可公主还是不放心,非要刘义隆朝着父皇刘裕的陵墓方向发个誓才肯罢休。
刘义隆立马转过头,朝着蒋山陵墓那边发誓,他说自己是绝对不会对弟弟下狠手的,不然的话,他就太对不起老爸了,以后肯定会遭到报应的。
聊聊蒋山之誓靠不靠谱?说实话,真不咋靠谱。想当年,司马懿在洛水边发了誓,说啥都不会动曹爽一根汗毛,可后来呢,直接把曹爽一家老小都给灭了。
司马懿这人吧,说话不算数,他给出的承诺就像废纸一样,没啥价值。那刘义隆呢,心想自己可是皇上,当然没必要去守这样的承诺。毕竟,司马懿都不讲信义了,他还有啥理由要守着那份承诺不放呢?
会稽长公主在世的时候,刘义隆对姐姐十分敬重,因此一直没有对刘义康下手。然而,会稽长公主去世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刘义隆开始对刘义康百般折磨。说白了,就是只要会稽长公主还在,刘义隆就还会顾及姐弟情谊,不会轻举妄动去对付刘义康。但是,一旦这个保护伞不在了,刘义隆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开始对刘义康进行了持续的打压和折磨。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人的存在能够成为另一个人的庇护所,而当这个庇护所消失后,形势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公元450年的时候,刘义隆率领了四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打算收复中原。可没想到,这场北伐行动最后却搞得有点狼狈。他们开始时可能雄心勃勃,想要像古人那样在狼居胥山刻石记功,但结果却是大败而归,只能慌忙地向北张望,落荒而逃。
太武帝拓跋焘发起反击,鲜卑族的骑兵势力强大,一路势如破竹,冲过了江淮地区,甚至到了长江边饮水饮马,这事儿让京城里的人们都慌了神。
那会儿,江南地区的人们心里都七上八下的,特别不安稳。刘义隆心里头直打鼓,生怕手下的大臣们会趁这个机会把刘义康给捧起来,当个头头。于是,他就派了严麝去,手里头还拿着毒药,让刘义康自己做个了断,好断了这后顾之忧。
刘义康打死都不愿意喝那苦药水,他就让严麝拿被子给他捂上,结果这一年,他42岁,就这么走了。
刘义康离世两年后,他的儿子刘劭和刘濬竟然对刘义隆下了狠手,把他给处决了。这事儿一出,刘骏、刘义恭、刘义宣几个人坐不住了,他们立刻拉起队伍,朝着刘劭杀去,整个江南地区因此陷入了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