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八年的抗日岁月里,有这么一战,真挺震撼。有个少校营长,带着手下500号人,愣是把5000多的日军给打残了。那时候,他们被日军围得水泄不通,上级连着三次发电报让他们撤,可这位营长却硬气地说:“这辈子能跟兄弟们一起拼到这儿,值了!要是真有下辈子,咱再相见!”
然后,和五百名勇士一起英勇牺牲了。
这次战斗发生在1939年的湖南笔架山,是一场激烈的阻击战。
这位壮烈牺牲的勇士,是国军五十二军一九五师一一三一团三营的领头人,史恩华营长。
1939年那会儿,湘北那边打起来了,日军的奈良支队,带着足足10万兵马,冲着新墙河北边咱们中国的军队就扑过去了,喊着口号说一天之内就要占领长沙。
史恩华接到任务,要带领500人的加强营去挡住日军的脚步。但日军的人数是我们的十倍之多,武器也先进得很。想挡住他们,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9月18号那天,日军朝草鞋岭阵地冲了过来。史恩华眼疾手快,立刻下令开枪。步枪、机枪一块儿上,火力猛得很,硬是把日军的攻势给顶了回去。
20号那天,日军学聪明了,不再像上次那样吃亏。他们这次动真格的,调来了20架飞机,还有30多门大炮助阵,另外又加了一个骑兵联队,一块儿朝草鞋岭阵地猛扑过来。
真可恶,日军在那场战斗中竟然动用了毒气。经过连续不断的猛烈轰炸,整整一天一夜,草鞋岭的阵地几乎被炸得面目全非,史恩华只能带着部队先撤到笔架山,稍微休息一下。
可日军就跟黏人的牛皮糖似的,怎么甩都摆脱不了,始终对我军穷追猛打。到了22号那天,日军又分成两拨人马,朝着笔架山发起了冲锋。
战斗才打了两天,我们这边人数少,打不过对方,已经伤亡大半了。要是再继续这样下去,很有可能我们所有人都会牺牲。
覃异之师长了解战斗情况后,马上给史恩华打电话,说要派一支队伍去支援他,并且让他赶紧撤退。
不过史恩华心里明白,他们眼下的处境非常棘手,即使派兵增援,也无法打破包围,只会白白牺牲更多士兵。
史恩华心里清楚,要是笔架山被敌人攻占了,长沙就完了。他得想办法给长沙会战多争取点时间,能多争取一秒是一秒。
因此,军人肩上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执着,让他铁了心要和阵地一起坚持到底,生死与共。
9月23号一大早,笔架山那边就被日军炸得不成样子,彻底失守了。史恩华领着剩下的几个士兵,直接跟日军拼了刺刀。那一仗,真是血战到底,包括史恩华自己在内,500多号人全都没了,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上司覃异之三次叫他撤退,但他都坚决不答应,到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下辈子再见”。
这场战斗后来被大家叫做“抗战里最残酷的一战”。
到底有多凄凉?说起来,2013年的时候,村里有个老人,名叫张炳方,他给记者讲起了史恩华烈士那些英勇的事儿。
张炳方大爷说,史恩华这人性格特别好,深得乡亲们的心。他日子过得挺不容易,一年四季就那一身衣裳,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他还跟士兵们一样,穿着夏天的短袖,脚上蹬的都是自己动手编的草鞋。
他们从来不动百姓的一丝一毫,更不会随便去打扰百姓的生活。
张炳方老爷子回忆,史恩华当年英勇牺牲的那片地,原本是他们家的菜园子。可你瞧现在,那里已经建起了好多高楼大厦。
那时候,村里人都逃难去了,躲战乱嘛。等他们再回来,笔架山上到处都是死尸。他记得特别清楚,史恩华手里还紧紧抓着半张地图。
村民们瞧见那五百多位硬气十足的壮士全都牺牲,全都忍不住跪在地上,大声哭了出来。
之后,村民们一起帮忙,把史恩华和他的士兵们的遗体送到了新墙河村南边的杨林乡傅朝村,给他们找地方安葬。史恩华有了一座单独的小坟,而其他士兵则被合葬在一个大墓里。
之后,为了纪念史恩华,村里的人给他立了块新石碑,上面刻着“史营长中华魂之墓”。
史恩华结婚才三天,就匆匆赶往前线打仗了,因此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不过,史家的后代并没有将他遗忘,史恩华的侄子史新生,每年都会领着史家的晚辈们去祭奠史恩华。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