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9年8月3日,新京报报道,安徽一名村民在村子附近的小溪里徒手抓山蚂拐,被民警逮了个正着。
民警在街道群众的举报之后,就前往了村子外的小溪附近,将抓山蚂拐的人现场抓获,在现场还有很多这人用来抓山蚂拐的工具,头灯、蛇皮袋等。
随后民警将他抓的山蚂拐扣押,经过清点,一共有56只,而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50只以上的就是重大案件。
村民抓的山蚂拐究竟是什么动物呢?为什么抓它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山蚂拐·】——
“山蚂拐”是这种动物的土名,它还有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俗名叫做“石鸡”,说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能猜出来这山蚂拐究竟是什么动物。
它的学名叫做棘胸蛙,是一种蛙类,个头比较大,体长十二三厘米,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雄性蛙的胸部和上臂具备棘状突起,尤其在繁殖季节更加明显,这些棘刺有助于雄蛙在交配时更好地抓住雌蛙,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其皮肤光滑或略具颗粒状,呈现黄绿色、棕绿色或暗褐色,并带有不规则的斑点,以适应环境进行伪装。
棘胸蛙的趾端具有吸盘,利于攀爬潮湿的岩石或植物,此外,该蛙的鼓膜明显,且叫声尖锐,在夜间尤其活跃。
棘胸蛙动作敏捷、四肢发达,且具有较强的跳跃能力,一次弹跳的距离可达1米,因此想要徒手抓它们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人们在长期与棘胸蛙相处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它们的抓捕方法。
棘胸蛙依赖溪流生活,通常不会远离水源,这使得它们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当人们熟悉其栖息地后,便能在溪流边特定的位置寻找并捕捉它们。
棘胸蛙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多藏匿于岩缝、落叶层或溪流边的湿润石头下,夜晚光线较暗,人们用手电筒照射时,棘胸蛙容易被灯光晃晕,反应变慢,从而给人提供了徒手抓捕的机会。
棘胸蛙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视为美味佳肴,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捕捞者将其大量捕获,供应餐饮市场和药材市场,导致野生种群压力剧增。
人们的捕捉给棘胸蛙的野生种群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在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它们的繁殖能力不弱,繁殖季节集中在5到9月份,怀卵量可以达到300到2800枚,卵在适宜的水温中一段时间即可孵化,四五个月就能完成变态。
如果小蝌蚪出生较晚,那么完成变态的时间就会推迟到明年的五六月份,幼蛙在陆地上成长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参与到繁殖中。
然而它们虽然繁殖能力不弱,却也因为栖息地破坏等原因,野生种群数量下降严重。
棘胸蛙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山区,通常生活在海拔500至1500米之间的山地溪流、瀑布周围和潮湿森林地带。
它们喜欢清澈、流速较快、含氧量丰富的水体,并常栖息于溪流旁的岩石、枯木或落叶层中,总体来说分布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然而森林砍伐、水利工程建设、农田开发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棘胸蛙的生存环境,使其栖息地缩小,种群数量下降。
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等污染溪流,降低水质,也使棘胸蛙的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棘胸蛙逐渐成为了易危物种,它还被列为了我国的三有动物。
——【·百蛙之王·】——
棘胸蛙在我国的野生种群数量也有所减少,此前还被多个省份列为了保护动物,安徽这名村民在山溪中捕捉棘胸蛙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他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非法狩猎50只以上的陆生野生动物就是重大案件,但由于这名村民自身患有疾病的原因,警方也依据相关的法律对他做出了处罚。
这名村民捕捉的56只棘胸蛙也都被带到了野外进行放生。
棘胸蛙还有“百蛙之王”的称号,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
它的肉质鲜嫩,口感细腻,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同时具有滋补作用,因此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近年来,棘胸蛙因其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价格较高,被大量人工养殖,成为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使其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致富蛙”。
2025年2月1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在福建省南平市的兴田镇,当地的村民靠着养殖棘胸蛙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人们利用生态林的水来养殖,棘胸蛙的品质非常高,根据当地养殖户的预估,在2025年底销售额可以达到将近300万元,为当地的村民增收。
人工养殖的棘胸蛙供不应求,其市场价格较高,每公斤售价可达百元以上,养殖户通过科学管理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许多地方政府鼓励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及资金补贴,帮助农民发展棘胸蛙产业。
棘胸蛙从曾经的野生物种,逐渐成为市场热捧的经济动物,其人工养殖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被誉为“致富蛙”。
然而,在开发利用的同时,野生种群面临的生存压力不容忽视,保护其栖息地、减少污染、控制捕捞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野生棘胸蛙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保护其种群可避免生态链断裂,维持溪流生态系统稳定。
只有在保证野生种群稳定的前提下,人工养殖才能长期发展,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参考:
新京报《村民上山徒手抓了56只棘胸蛙 被逮个正着》,2019-8-3
中国新闻网《福建武夷山青年邹木清让棘胸蛙变“致富蛙” 带动村集体增收》,202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