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不管是新坟还是老坟,人们历来关注土坟的状况,其中坟头长不长草,长草的情况怎么样人,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期给读者介绍一句在农村流传较广的俗语,这句俗语就是“坟头不长草,子孙必不好”。
那么,坟头长不长草,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长草与坟墓之人的子孙后代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先介绍一下这句俗语的来源。在民间,人们一般认为,此语得以在民间流传,并传到现在,主要是受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创的《葬书》中一句话的影响。
这句话就是“草木郁茂,吉气相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坟头的草木生长茂盛,那就说明葬坟的地方很好,有吉祥之气相伴。
郭璞的这话,只是说坟墓有吉祥之象,并没有明说是否与子孙后代有关联。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进一步拓展了内涵,认为“吉气相随”说的就是对后代的影响。

于是,民间认为,坟头“草木郁茂”,是一种很吉祥的事,后人就会兴旺发达。相反,如果坟头不长草,或者草长得没有生气,很稀疏,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吉利的,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
比如,农村还有俗语说“坟头无草后辈穷,坟墓有草子孙旺”、“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等。
从这些俗语可以看出,民间的传统观念认为,坟头如果不能生长杂草,子孙后代在获得财富就会很艰难,过着贫穷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民间将坟头长出茂盛的杂草,象征着家族兴旺的迹象,而坟头长不出草来,则被视为坟墓所葬的这个地方有问题,古代科学不发达,不知到是土壤出现问题,只能迷信地认为是“地脉断绝”。

旧时农村在葬坟选址时,怕葬下去后,坟头长不出草来,就特别注意对环境的选择和土壤的鉴别。人们多采用很原始的科学鉴别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观察环境。如果所选之地寸草不生,那么说明这里的土壤有问题,在这样的地方葬坟,坟头是很难长出草来的。
二是尝土。也就是在选择地的过程中,先试挖掘一定深度,然后取出里面的新土,放在口里品尝一下。如果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是在鉴别土壤的酸咸度,以及土壤所含的化学成分。
旧时,农村科技不发达,更不用说科学知识的普及,民众在懵懵懂懂中,将这样的做法看得很神奇,并将其神秘化。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坟头不长草一般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比如,土壤压得过实,丧失了生草的条件;pH异常,pH超出大,多数植物,尤其是杂草,无法生存;养分匮乏,新建坟丘常使用深层生土,这种这类土壤几乎不含有机质,长不出草来,需经数年风化,并逐渐转化为熟土,才能长出杂草来。
另外,土壤中含有毒物质或某些元素,不适合杂草生长。人为干预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旧时农村喜欢用石灰浆砌坟的基脚,使坟头的石过多,生成强碱性氢氧化钙,不利杂草生长。现在农村,如果喷洒除草剂(如草甘膦)或其他化学药剂,会直接消灭消灭杂草,长期使用或高浓度使用,也会造成坟头长不出草来。
因此,民间所说的“地脉断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一种猜测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民间既然有“坟头不长草,子孙必不好”的说法,很多新土坟,在修整好后,为了避免坟头数年不长草的尴尬,通常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选用没有施过农家肥的熟土或园土,覆盖在坟头上。这些熟土因为是表层被植被覆盖的土壤,自身带有草的种子或草根,含有机质高,覆盖在坟头上之后,很快就能长出杂草来。
二是种草。一般到山里挑选一些当地认为吉祥的,生命力很强的天然草类品种,均匀地种在坟头上。如此,坟头整好后,也就有生长的草。
三是撒草籽。一般到山上采集或市场购买,当认民俗为吉祥的草品种的种子,撒到坟头上,最好是与整坟同步进行,这样可让种子进行到泥土内,可保证发芽率和成活率。
四是覆盖草皮。农村野外有各种各样的草皮,一般可根据当地民俗中主认为吉祥的草皮品种,将铲来的草皮覆盖在坟头上。过去农村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既简单,成活率又高,还可以阻止其他杂草和树木生长,且保土效果最佳。

至于“子孙必不好”之说,主要是民间习俗中非常忌讳“光头坟”,这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不吉利的因素。如果一座坟头不长草,多年“光头”,也有碍观瞻,对坟主产生不好的印象,让人联想到坟主是否有孝道,或者坟墓先人是否有后等。
实际上,坟头长不长草,与子孙后代生活过得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是古代人用迷信吓唬后代的一种手段。
比如,有一些地方习俗,在修筑坟堆时,将整个坟头都硬化了,旧时,先用砖砌盖,再用石灰沙浆被覆,这样的坟墓的坟头自然长不出一根草来。其子孙后代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发展。

其实,“坟头不长草,子孙必不好”这句俗语,体现了大多数地区的一种孝道观念,如果坟头不长草,古人认为先人还没有融入自然,还需要后人采取措施。既然先人已经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就应该让先人的坟头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