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了26年太子,瘫痪在床无法说话,父皇驾崩,他立马站了起来

漫步心灵田野 2024-12-23 10:19:35

我国古代的帝位继承,一直是古代政治关系中非常敏感的地方,对于皇家的父子来说,政治权力的诱惑往往会大于血缘亲情,哪怕是已经被皇帝立为太子的儿子,也不会就此高枕无忧,反而是要提心吊胆。

并且太子这个位置,当的时间越长越不安心,就像是康熙“九子夺嫡”之时的太子胤礽,当了足足三十七年太子,最终也是被无情地退出了皇位角逐的争夺赛。

但是却有这么一个太子,他这份工作干了足足26年,最后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是带病上岗,堪称太子“劳模”。

但谁又能想到,他这个病的良药,竟然是自己父皇驾崩的消息呢。

文武双全

中唐德宗时期,唐德宗的太子乃是李诵。

在十八岁被封为太子之前,李诵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过离奇的地方,正常的皇后所出,正常的先进位为王(宣王),正常的加封太子,并且在当了太子一年之后,便有了自己的儿子李淳。

可以说此时的李诵还是一个及格且略有优秀的太子,因为他在学术方面造诣颇深,不仅熟读经史子集,佛道经典,还有着一手好字,尤其在隶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隶书堪称古朴大气、森罗威严。

哪怕是唐德宗在发给地方官员的一些私人勉励书信或者诗词,都往往让李诵前来代笔,这多有一些让李诵露脸立威的意思,似乎也有着一个老父亲显摆自己的儿子的可爱形象。

看我老李的儿子,这字写的多好,下次还让他给你们写哈。

大臣们也都觉得太子是个文化人,以后肯定差不了。

而很快的一场人祸,就更让众人对李诵刮目相看了。

原来自从李唐经过了安史之乱的混乱之后,各地的节度使们便成了朝廷的一块心病,这群大爷们各个都是手握重兵,掌管一方政务钱粮,听调不听宣,俨然一群土皇帝,并且在那个时候,权力是真的可以凭借这血缘关系遗传的。

唐德宗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了,他的儿子李惟岳向朝廷奏报了这件事情,并且很顺理成章地讨要自己成德节度使的任命官绶。

这可把唐德宗惹火了,谁说我要你当成德节度使了,真把这块地盘当你家的了?咱两家可不是一个李。

唐德宗的回绝也是令李惟岳大怒,我爹没了,他的东西就是我的,问你是给你面子,既然你不给,那我就抢了。

于是李惟岳串通了魏博、淄青和山南东道这三地的节度使一起造反,这一动乱在历史上被称为“四镇之乱”。

此时的李唐中央朝廷已经无力应对这一叛乱,其外强中干的情况被各地节度使们看在眼里,于是很快就又有一批人兴风作浪。

你李家的反他们能造的,我就造不得?

两年后,更是出现了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带领三万大军围困襄城的事情,唐德宗也是赶紧召集了忠于朝廷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前去平乱。

姚令言带着五千先头兵马就来长安接受任务,唐德宗闻言也是非常高兴,令京兆尹王翃前去犒劳将士们。

但谁料道这王翃却是一个昏庸的贪官,就在这火烧眉毛的关头竟然还想着能不能从将士们的嘴里掏出来点东西。

皇上让我劳军,事我想办,钱我不想花,怎么办?在线等,急。

于是这五千将士们拿着碗在瑟瑟寒风中站了大半天,最后竟然是一人一碗糙米饭。

再一尝,呸!都馊了,还掺着沙子。

本来就带着情绪的将士们瞬间群情激奋,愤怒的火焰一传十、十传百,不过片刻之间,这五千本来平乱的士兵竟然也哗变了。

我们可是要去给你老李家拼命的,你们连口热饭都不愿意给我们吃?就这还想让我们给你挡刀子?做梦吧。听说你家不是没钱,借两个给我们花花先。

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通鉴》

就这样,愤怒的士兵们打进来长安城,唐德宗闻言顿时大惊失色,顾不得骂王翃这个混账,带着自己后宫的妃子和太子李诵便逃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随行护卫的,也就只有几个太监了和奉天的几千老弱残兵了,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泾原兵变”。

到了奉天之后,唐德宗一行人也就陷入了被围困的局面,叛军数万人三面夹击,攻城的喊声从早到晚,惊得唐德宗夜不能寐,瑟瑟发抖。

这时,太子李诵果敢刚毅的一面竟然爆发了,他每日都身披铠甲、手拿宝剑,亲自登城监军督战,面对着攻城的叛军,李诵大声喊杀,丝毫不顾忌自身安危。

甚至在一次奉天城将要被攻破时,李诵持剑不退:“让父皇先走,我与众将士们同生共死!”

这将士们一看也是顿时打了鸡血一般,纷纷奋勇杀敌,不顾生死。

人家堂堂太子,都能和我们一起拼命,我们害怕什么呢?

就这样,在李诵的激励下,一座小小的奉天孤城硬是守了四十多天,终于是等到了援军。

这件事情之后,众大臣对李诵的评价更高了,唐德宗也是看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常顺眼,但是渐渐地,二人的父子关系似乎就变了味。

原来在“泾原兵变”之后,唐德宗虽然生命安全没什么损失,但是那些在外臣子们给他留下的精神阴影却是太大了。

四十多天的围攻啊,那么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对一个刚刚四十岁的皇帝来说得有多大的心理伤害啊。

于是就此之后,唐德宗非常不信任大臣们,尤其是各地的领兵节度使,不管他们说什么,唐德宗都觉得这些人不像好人,转而被唐德宗信任的,那就是宦官团体。

但这样一来,被大臣们欣赏却和宦官团体不太亲热的李诵就开始被唐德宗怀疑了。

怎么这群坏人都说你好,你都不跟他们划清界限,你还是我儿子吗?

而在四年后的一场家庭纷争中,李诵的位置更是危险到了几点。

这就要从老李家的女人说起了。

“祸害”姑奶奶

李诵的妃子萧氏,很早就和李诵成亲了,因为二人不仅是夫妻,萧氏更是李诵的“表姑”。

萧氏的母亲郜国公主,乃是唐肃宗的女儿,而这唐肃宗乃是唐德宗的爷爷。

算下来唐德宗都要喊郜国公主一声姑姑,李诵更是要称其“姑奶奶”,其辈分高的吓人。

但那时的婚姻也不讲究这么多,反而是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李诵也是娶了萧氏。

事情坏在哪里了呢?

就坏在他这个辈分奇高的丈母娘身上了。

原来这位郜国公主似乎有点克夫,先后嫁了两任丈夫,但这两任丈夫都没活多久就去世了。

在第二任丈夫萧升死后,郜国公主见状索性也不再嫁了。

成了亲,自己只不过是拥有一棵歪脖子树,不成亲,自己可是拥有一片大森林啊。

于是郜国公主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开始有了很多小情人,这些情人们也是在朝中有着一定身份地位,但郜国公主的这口软饭,实在是太香了。

可这夜路走多了,果然就碰见鬼了。

贞元三年,当朝宰相张延赏和东川节度使李叔明展开了政治斗争,二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可先抓住机会的,还是张延赏。

原来李叔明的儿子李昇,就是郜国公主的“弟弟”之一。

张延赏向唐德宗打了小报告,正好打在了唐德宗的痛处。

我正恼恨这些节度使们呢,我这大姑姑却和他们“打扑克”,色令智昏啊。

而且你的身份还是太子李诵的丈母娘,谁能保证你只是为了“打扑克”,不是在替太子李诵串联党羽。

愤怒的唐德宗也顾不得皇家脸面了,当即下令彻查此事。

破鼓乱人捶,落井下石的事情谁不想干,并且郜国公主平日嚣张的行事风格早就给她得罪了一群人,此时有机会,自然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于是在众多大臣的举报下,不仅是李昇被挖了出来,蜀州别驾萧鼎、丰阳县令韦恪、彭州司马李万等人,也是纷纷被发现了曾经是郜国公主的入幕之宾。

这其中的萧鼎,乃是郜国公主的小叔子,这李万更是李家本家,辈分上来说是唐德宗曾祖父那一辈的人,和唐玄宗李隆基一个辈分。

丢人啊,不要脸啊,奇耻大辱啊。

更让唐德宗揪心的是,还有人举报郜国公主用压胜邪术来为李诵祈祷,希望唐德宗早点驾崩,自己女婿早日登基,自己女儿早日成皇后。

这个消息,更是让唐德宗暴怒,甚至都没有查证是真是假,或者说这个消息的真假,在唐德宗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于是所有和郜国公主有过“联系”的男人,全部被流放,李万更是被当庭活活打死,郜国公主贬为庶人。

至于李诵,则是赶紧和郜国公主划清了界限,并且表示自己愿意休了妻子萧氏,这种丢人的事和你儿子没关系,行吗?

但怀疑已经产生,罪名也就成立,爸爸今天逼的你连老婆都没了,你再怎么说无所谓爸爸也不敢信你了啊。

于是唐德宗也是有了废立之心。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一位关键的人物出场了。

“忍出来的毛病”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名臣李泌。

这李泌乃是在唐玄宗时就声名在外的大才,如果不是生性懒散,仰慕道术,更兼受人排挤,只怕早就大权在握了。

到了唐德宗时期,李泌与世无争的性格令唐德宗颇为欣赏,于是便封他为了宰相。

而这次唐德宗也是对李泌明牌了:“我想废了太子,立我弟弟的儿子为太子,您看行不行。”

李泌却是摇了摇头:“您这么多弟弟,想立哪家的呢?”

当时最受唐德宗宠爱的,就是他的侄子舒王李谊,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李泌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唐德宗见状也是口不择言了:“就是李谊,告诉你吧他也是我亲儿子!”

李泌笑了:“陛下这是气话,但我今天还是得劝你,万一我今天不劝你,你真把李诵这孩子杀了,日后一后悔,只怕我的儿子也保不住啊。”

并且你觉得李谊是好人,他就真是好人吗?能让你在另立太子时第一个想起的人,你觉得他心里没想法?

今天太子不过是被郜国公主这个“高龄小仙女”连累了,你就想废了他,这对他来说公平吗?

就这样争执了好久,唐德宗方才没了废立的心思。

泌入,帝数称舒王贤,泌揣帝有废立意…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新唐书》

可是谁都看的出来,李诵的位置已经不安全了,今天不被废不代表明天不被废,怎么保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一次,李诵和自己的几个侍读一起谈论诗文,甚至大名鼎鼎的刘禹锡都位列其中。

在完成了学术研究后,几人也就开始讨论一些天下大事,这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一些“不能触碰的话题。”

可李诵却是兴致高昂,哥几个也别管什么政治正确不正确,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咱今天关起门来说什么都不犯法,说什么都不算你造谣。

于是几人便真的开始畅所欲言,说到最后李诵高兴了:“原来我大唐的弊政这么多,明天我就跟父皇汇报去。”

刘禹锡等人闻言,都是大加称赞,只有一个叫王叔文的人眉头紧锁。

在众人走后,只有王叔文留了下来,对李诵一作揖:“殿下,刚才的话您可千万不能对别人说啊。”

皇上本来就对您不信任,您还想教他做事,嫌自己活的舒服了是吧。

别看刚才那哥几个都拍手叫好,那是看出殡的不嫌殡大,你信不信你被废了换个太子他们也什么都说好。

你现在不是要当一个“贤子”,而是要当一个孝子,能够每天一句爸爸今天您头疼脑热了没有啊,这样的问吃问喝,对你来说就是最安全的了,千万别再皇上面前刷存在感给自己招事了。

这一番话可谓是醍醐灌顶,当即把李诵给点醒了:“哎呀,要是没有先生,我明天就完了啊。”

就此,李诵开始当一个“透明太子”,能不说话的时候,一定不说话。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自己忍着点吧就。

可这话急也是“三急”之一,李诵当年毕竟也是登墙杀敌的热血男儿,天天忍着憋着,是会出问题的。

到了贞元二十年的秋天,长时间心里压抑的李诵被秋风一吹,突然瘫倒在地,等到醒来时,已经是目光斜视,口不能言。

中风了。

唐德宗此时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听到儿子中风瘫痪的消息,舐犊情深的他顿时老泪纵横,找寻名医为李诵看病,最终却是没有好转。

心中忧虑的唐德宗,也就此一病不起。

贞元二十一年年初,唐德宗已经是陷入了弥留之际,他撑着精神留下了李诵继位的遗命后,便驾崩了,父子二人最后一面也是没有见到。

但是在李诵登基之时,他却是好好的站着坐上皇位的,完全没有那“左手六、右手七”的中风样子。

反而是登基后不久便下了一系列改革命令,想要大干一番。

那么难道李诵的病是装的吗?

对于这个说法,史学家们莫衷一是。

因为李诵此时缺少装病的动机,他已经当了二十六年太子了,唐德宗早就没了废立的心思,再装病示弱,反而会让唐德宗觉得太子身体不好,别的子侄“当勉励之”。

但是在李诵发布革新命令不久,他就因为触碰到了太多的利益而被宦官集团们挟持了。

在这一年八月,仅仅当了八个月不到皇帝的李诵,就被宦官们逼迫着禅位给了太子李纯。

很多史学家也就此觉得,李诵或许是真的中风,之前是凭借着一些药物强撑着登基,现在暴露了,才会被宦官们轻易拿捏。

这个太上皇当了也是不过四个月,李诵就驾崩了,“官方消息”是病死,但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被杀的。

只能说这个可怜的太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0 阅读:2
漫步心灵田野

漫步心灵田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