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换防仪式照片背后的故事

清浩谈军事 2025-02-15 17:58:43

很多网友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在西直门进行换防仪式,还有一段视频,网上都能找到。

北平和平解放西直门换防仪式

同一场景的一段影像资料

从照片和影像上看,换防的国民党士兵站成一排,尽管棉军衣显得臃肿,但也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其实,这不是真的国民党士兵,而是演员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傅作义的军队在西直门城楼下举行了防务交接仪式,解放军先头部队顺利进入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由于当时入城部队没有跟着摄影队,并没有拍到城门换防的镜头。1949年2月3日,北平举行盛大入城式,随行的摄影记者和人民解放军一起浩浩荡荡进驻北平城。

解放军装甲车部队行进在前门大街

当时随军入城并拍摄入城式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石益民等觉得,傅作义占领北平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在这里站岗。现在北平和平解放了,他们自然也要离开,换成人民解放军守卫北平。这是一次历史的更迭,应该拍一个换防的画面,是表现新旧交替的好方法。于是就有了补拍换防镜头的想法。

后来,跟随部队进城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周凤山,也曾披露过一件事:由于受到当时实际条件的限制,1月31日国共两军换防时没能拍下电影资料,这也是后来补拍的。补拍的地点也不在西直门,而是在朝阳门,实际上,这两个城门长得也差不多,不仔细比较真看不出来。

1951年的朝阳门。注意圆圈内的细节,西直门没有

补拍换防仪式时有意把镜头拉低不露出“朝阳门”门楣

补拍时还按照战争环境布置了场景,垒上了沙包,放上了铁丝网,设置了拒马。国共双方的军队都是由华北军区文工团的人扮的,周凤山当时扮演的是国民党士兵。当时的领队是华北军区文工团的葛振邦。

华北军区文工团前身是1937年12月创建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1949年8月,抗敌剧社改编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5月改编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葛振邦为战友文工团戏剧队队长。1958年战友文工团戏剧队与归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戏剧队合编为战友话剧团,葛振邦为首任团长。

1945年葛振邦与妻子、孩子

葛振邦一家于50年代中期

葛振邦主要是话剧演员,上银幕机会不多,所以知名度不是很高。不过,葛振邦曾拍过三部影片《和平保卫者》《扑不灭的火焰》《槐树庄》,特别是在《扑不灭的火焰》中,他塑造了一个“李向阳”式的银幕英雄形象——游击队长蒋三,也是善使双枪,左右开弓,其经历甚至比李向阳更具传奇色彩。

电影《扑不灭的火焰》剧照:葛振邦饰演蒋三(中),梁音饰演蒋四(右二),王执芳饰演玉梅(左二)

话剧《槐树庄》剧照:胡朋饰演郭大娘,葛振邦饰演刘根柱

在补拍北平换防仪式镜头中,葛振邦带领华北军区文工团戏剧队男队员分两拨,就跟小孩玩打仗似的,一拨不用换装就演解放军,另一拨换上国民党军服装扮傅作义部队。

补拍的北平换防仪式镜头

葛振邦扮演那个带队的国民党军官,由于其动作较多,又是正脸(解放军军官则是背对镜头),称得上是“一号角色”,葛振邦是戏剧队队长,这个角色非他莫属。葛振邦敬了个礼,神情严肃,像模像样……

由于葛振邦演正面形象习惯了,他装扮的这个国民党军官看着也不像个“坏人”

北平和平解放换防仪式虽然是补拍的,但基本上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也弥补了当时漏拍这一珍贵镜头的缺憾。

0 阅读:20
清浩谈军事

清浩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