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代人都不知道当年的几个样板戏,更不知道样板戏的精髓是三突出,其实以正常的目光来看,样板戏本身是没有错的,样板戏提倡文艺创作中要突出正面人物,特别提炼了一个“三突出”经验。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指责所谓的“三突出”是高大上、假大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英雄,所谓的“三突出”完全是无中生有。再后来样板戏就不了了之,无从谈起了。今天偶然看到一条信息,说样板戏中的三突出究竟对不对,并引起了争论,对此,我有一些想法,想在此简单的说一下。
京剧《红灯记》剧照
之前样板戏中的“三突出”原则,指的是在一部文艺作品的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判断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的创作手法,主要是看作品推出后的社会反响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本来就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创作提纲,而每一部文艺作品都有其创作的提纲和写作的思路,创作提纲与创作思路没有对与错之分,这只是一种写作的方式,不适合把它提到政治的高度来分析它的对与错,只适合在艺术的范围内做一个讨论。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要过度解读“三突出”,只需要考虑这个样板戏它的社会反应,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也就是说,要看这部作品对社会带来的是积极意义还是负面意义?
从几部样板戏中的正面人物来看,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红色娘子军中的李常青,奇袭白虎团中的杨育才等等,这几个人物都是“三突出”的代表人物,从作品公映之后的社会反映来说,这些三突出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社会带来负面的作用,反而是在宣传英雄人物、提倡社会正能量中起了一个良好的表现。
从那几部京剧样板戏本身质量来看,也都是现代京剧中的精品,至今也没有超越他们的现代京剧出现,这也说明这几部以“三突出”手法创作的样板戏是成功的,看问题要实事求是,并不要以它出现的时代而否定它的成功。
那个年代,社会上公映影片题材缺乏,只有这几部样板戏以及几部老电影在轮流撑着电影播放的市面。但实事求是的说,这个现象并不能归罪于样板戏的推广,只能说那个年代因为某种原因而造成了创作题材、创作思路比较狭窄,没有出现那种百花齐放的文艺局面。
桥归桥,路归路,这种现象这只能归类于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归罪于几个提倡“三突出”的样板戏,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不能责怪秦始皇时代没有高铁,没有手机,而指责秦始皇时代落后吧?
选一部样板戏中的《智取威虎山》来谈论一下吧,《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是一个正面人物中的英雄人物,是英雄人物中的主要英雄人物。
杨子荣的原型人物是确实存在的,他是《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战友,在东北剿匪战场牺牲了。而《智取威虎山》是根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部分章节进行改编的,《智取威虎山》中的许多片段也根据也是根据剿匪战场许多真实事例进行改编的,并不是无的放矢、胡编乱造,所以宣传《智取威虎山》中的英雄人物杨子荣,并无不当,这样一个历史,难道不值得宣传吗?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值得宣传的。
从艺术成就来看,智取威虎山中的许多唱段来看,也是比较成功的,少剑坡的《遡风吹》唱段、杨子荣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打虎上山》唱段等等,这些唱段都是现代京剧中的精品,至今无人能及。
有一个人说过“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文艺作品中宣扬英雄人物,这有错吗?如果说宣传英雄人物是种错误,显然那就是一种荒唐。
判断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的创作手法,主要是看作品推出后的社会反响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的影响力。
本人的看法是:样板戏中的“三突出”,是一种创作手法,是一种创作思路,其本身不存在对与错。只要作品是成功的,那么提倡“三突出”也没什么错。
王新生
铡美案不也是突出包公吗?是高大尚吗?假大空吗?
人生如梦
这类洗脑剧鸡血剧,看多了人会变蠢变傻。夸张的动作夸张的台词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就是这些剧给国人洗脑的
贫道庙号长发老和尚
吹毛求疵而已。我们现在的影视剧不也分为男一号、男二号、女一号、女二号……大龙套、龙套、群演。其实,这种叫法不就是“三突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