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C全球市场策略的调整往往带来中国市场的变化,随之而变的是其中国区业务架构和高管的调整。
01强生业务调整
关闭两大部门
9月25日,据外媒Endpoints报道,强生正在关闭其制药部门的心血管和代谢药物部门。
这是继强生关闭传染病和疫苗部门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重组,强生从去年开始逐渐淡化心肺和代谢工作。变革之下,强生将研发重点缩小到三个治疗领域: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
本次重组主要影响的是心血管部门的商业化工作(销售、营销和医疗事务团队),而不是研发。目前来看,强生医疗器械部门的心血管部门并未受到影响,其收购动作仍然不断。
强生的心血管和代谢药物部门的核心产品是拜瑞妥(利伐沙班),其曾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抗凝药物之一,由强生和拜耳合作开发。
今年8月,根据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拜瑞妥被列入第一批需要接受医疗保险价格谈判的10种药物清单。美国政府协商将该药物的价格降低62%,但这不包括回扣或折扣后的成本。
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强生的拜瑞妥的全球销售额为11.0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1%;拜耳的拜瑞妥全球销售额为18.3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8%。
仅以代谢疾病领域为例,作为目前全球各大药企竞争的热点,似乎各家均在布局“GLP-1”,强生的退场也许表明了其变化的决心。
今年来,强生一直没有停止调整的步伐。2月,强生宣布关闭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布里斯班的一家占地近20万平方英尺的研发基地(旧金山湾园区),这一基地自2022年9月正式开业以来,仅运营了不到18个月。
强生正在努力调整业务结构和战略方向。不过,在变动的同时,如何平衡业务调整和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强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02全球市场下
MNC在中国区的变革
面对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变化,大型制药企业的业务或是架构调整一直没有按下暂停键,拜耳、阿斯利康、诺华、辉瑞等均在求变。
以阿斯利康为例,今年来,阿斯利康中国架构进行了至少三次的调整。10月1日,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与全渠道事业部将正式合并,成立新的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BBU)。
即合并呼吸吸入业务部、呼吸雾化业务部及消化业务部,成立呼吸消化事业部;合并生物制剂业务部、疫苗和免疫疗法、自体免疫业务部;合并生物制剂业务部、疫苗和免疫疗法、自体免疫事业部,成立呼吸和自体免疫生物制药、疫苗及免疫疗法事业部。在不断地调整中,阿斯利康认为新的版图将为其业务的长期发展增添动力。
辉瑞则在今年7月26日将中国区的业务线进行了调整,血液肿瘤与罕见病团队并入辉瑞中国医院急症事业部(HBU)。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变化与其全球策略密不可分。2019年,辉瑞宣布将旗下专利到期品牌和仿制药业务部门普强与迈蓝合并。自此,辉瑞剥离旗下多个仿制药,专注于创新药。回到中国区,2021年3月,辉瑞宣布停止在中国生产生物仿制药,并将位于杭州的生物药基地出售给无锡药明生物。
本次调整业务的强生,在过往的几年时间挑战不小,集采几乎波及到强生骨科、外科、眼科、心血管等多个业务部门。在全球市场变化下,强生中国区也在不断进行调整。
从今年3月开始,强生中国区的高管变动频繁。3月,强生宣布外科事业部中国总经理的新任人选;4月,强生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辞职。
2024年半年报显示,强生营收约43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创新药营收280.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医疗科技营收157.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创新药占据强生的主要业绩,不过,从强生的收并购动作来看,其在医疗器械业务的布局逐渐加重。
架构变革往往伴随着人员的再适配,在全球市场策略变化下,强生中国区接下来是否还会有相应的调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