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孩子假期沉迷游戏,家住崇明的赵女士教育了孩子几句话后,孩子负气离家出走,幸好,在警察的帮助下,在一条小路上找到了男孩。
孩子沉迷游戏是长久以来困扰父母的难题,经常有家长和我抱怨:
每天回到家,敷衍完功课,就打游戏到深夜。你强制他睡觉,他就半夜起来摸黑玩。
有的孩子越到重要考试,玩得越起劲。家长看在眼里,那火气是蹭蹭地往上蹿,为此摔过手机、拔过网线,各种剑拔弩张,但收效甚微。
这还算好的。还有的孩子休学在家,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玩得昼夜颠倒,六亲不认。家长干着急又不敢发作,担心孩子有什么过激反应。
每个想要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的父母,都经历过无奈、暴躁,与孩子的冲突愈演愈烈,或者只能被迫让步……
但在我们禁止他们打游戏之前,应该先去思考他们沉迷游戏的原因,并且知道游戏究竟是如何让孩子欲罢不能的。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游戏?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中,提到了这样几组数据:
“在家中常感到不自由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频率更高(19.7%),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8.4%),高11.3个百分点;
常常因家长唠叨感到心烦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其经常刷短视频的比例高11.7个百分点;
家人经常各自上网、缺少交流的学生,比常和家人交流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比例高15.7个百分点。”
无独有偶,同样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指出:
“‘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更长,并且花费更多。”
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在几乎所有防沉迷的案例中,都多多少少存在亲子关系不好这一问题。
山西的一名15岁的未成年人,长期沉迷手机游戏,因为沉迷游戏和母亲发生了争执,直到邻居拨打110联系了民警。
母亲向警察哭诉孩子叛逆、厌学、玩游戏,随口斥责了几句,还打了孩子,她没有想到15岁的儿子,这一次居然还手了。
母亲斥责孩子“白眼狼”,但当民警问起孩子,却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孩子说,爸爸妈妈在家不是打麻将就是吵架,基本不考虑他的感受,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内心无助且压抑,游戏是他唯一能感到放松自由的地方。
母亲不问缘由,直接剥夺了最后的“避难所”。面对这样的暴力管教,他终于忍不住还击了。
武志红曾用“三重世界”的视角来剖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想象空间、现实世界和过渡空间。
他认为,在想象空间里可以体验无所不能的感觉,游戏就是想象空间的一部分;在现实世界中,只有让孩子得到积极的反馈,才能让他们不至于总待在想象里。
而左右着孩子在想象空间和现实世界间摇摆的便是家庭这个过渡空间,家庭承担着连接孩子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功能。
父母在这个空间的职责是“既要允许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要去引导他走向现实“。
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失败、挫折、痛苦、挣扎、不甘等等一切无情遭遇,都应该让孩子找到一个舒缓的“避难所”,由失败的亲子关系所创造出的狭窄过渡空间,只能把孩子推向游戏、推向短视频,推向任何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东西。
为什么游戏会令人欲罢不能?
我们的大脑非常喜欢刺激,游戏恰恰给我们的大脑提供了丰富的声音、色彩、光线不断变换的图像以及丰富的、可以支配的游戏情节。
游戏是根据人的身心脑的特点设计的,吸引玩家是游戏设计者的目的,那到底是什么吸引着孩子们呢?
总结有以下四点:
1、清晰的规则带来安全感和秩序感;
2、即时奖励的感官刺激令大脑分泌内啡肽,从而带来愉悦感、成就感;
3、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并肩战斗建立情感连接;
4、可以支配游戏人物获得自主和自尊的感觉;
四个因素当中,大脑刺激产生的内啡肽是最关键的,因为大脑的工作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刺激越多,就越需要刺激,内啡肽越多大脑越要内啡肽,若内啡肽突然没有,大脑就会不停地向你发出指令:
我需要内啡肽!如果指令总不去执行,大脑的杏仁核就会开启,会让人焦躁不安、烦躁,甚至想打人。
2016年13岁的罗某锤杀双亲,就是因为他的游戏瘾,母亲制止他唠叨几句后,他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最终酿成惨剧。他的表现是重度游戏上瘾的表现。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没有一款游戏的防沉迷可以真正做到滴水不漏,父母一定要做到积极配合政策,共同打造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的围栏,给孩子营造一个舒心、整洁的成长环境。
1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就是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空虚、孤独。
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就给孩足够的陪伴和亲子互动,用爱和关注充盈他的内心,他的心理需求才会得到满足,不会从游戏中寻求寄托了。
温暖的陪伴,永远是治愈孩子的最好良药。
2父母以身作则
许多父母一边禁止孩子玩游戏,一边自己沉浸手机无法自拔。
可是连你自己都无法做到放下远离电子产品,孩子又怎么能够心甘情愿远离游戏呢。
父母在家不妨多看看书,多做做运动,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积极的榜样。
3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
现在不少孩子的生活过于单调,才会很容易被游戏中绚丽的世界所吸引。
所以,父母不妨丰富孩子的生活,从小就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课余时间可以带孩子去打球、
游泳、爬山、学一种乐器、画画等。
当孩子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更真实的快乐,便不会寻求虚拟世界里如泡沫般的快感了。
归根到底,很多时候,不是游戏夺走了孩子,而是我们拱手把孩子让给了游戏。
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根本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有效期很短,只有10年,千万别因为自身教育的缺失,造就孩子一生遗憾。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父母用爱守望的麦田里,开出金黄而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