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厦门,有人却说“台湾茶叶之父”李春生的财富是不义之财

一波说 2024-08-29 11:53:34

连战先生祖父连横所撰写的《台湾通史》之《货殖列传》中,被誉为“台湾茶叶之父”的李春生,与陈福谦、黄南球并列为清末三大台湾货殖家,是当时台湾首屈一指的大富商。

靠经营茶叶及煤油致富的台北大稻埕仕商李春生,其财富在日据时代仅次板桥林家的林维源,虽然他对台湾茶叶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有人却说他的财富是不义之财,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李春生——从洋行买办变为台湾茶叶之父

台北大稻埕的李春生纪念教堂

河航之利,让台北大稻埕走过百年风华,至今仍汇集了台湾大家族文化、茶叶文化、酒家菜文化、洋行及教堂文化、还是庙宇文化等。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清末及日据时代的台北大稻埕的“仕商”——李春生,被誉为“台茶之父”,又被称为“台湾第一位思想家”,他还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奠基者。

李春生作为清末及日据时代的台北大稻埕大富豪,其财富仅次于“台湾五大家族”之板桥林家林维源。李春生作为后人所熟知的一代茶商,因为熟悉洋行,从福建采购茶苗到台湾种植、制茶,如今的文山包种茶、茉莉香片等台湾名茶,都是当年他生产并成功销往海外的。连横所编撰的《台湾通史》之《货殖列传》中,他与陈福谦、黄南球并列为清末三大台湾货殖家。

年少失学的李春生,不仅是一个“殷商”,还是个“仕商”,著有《天演论书后》、《东西哲衡》、《哲衡续集》、《宗教五德备考》。李春生还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奠基者,台北大稻埕贵德街的李春生纪念教堂,建于1935年,是日据时代台北邮便电信局大稻埕支局的旧址,李春生的家族后代及信徒后来为了纪念他,命名为“李春生教堂”。

“台湾茶叶之父”的李春生(1838-1924)

李春生,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生于厦门,他的父亲以摆渡为业,家境清寒,年少时由于生活贫困,入读乡村私塾几年后,因交不起学费中途辍学。

厦门有名的第八市场开禾路口有一间百年礼拜堂——竹树脚礼拜堂,如今全称厦门市竹树基督教堂,始建于1849年,后于1935年重建,年仅15岁的李春生在失学后,踏入竹树脚礼拜堂,成为一名基督徒,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竹树脚礼拜堂,他除了学习英文,也接触到从商的机会。

19岁的李春生,由于有相当的英文能力,进入了英国人开办的怡记洋行(Elles & Co.),任职买办。当时,他除了为洋人与当地商人洽谈作翻译,还协助打理洋货及茶叶的买卖,后来还加入“南北货暨茶叶商会”。年青的李春生,在担任洋行买办四年期间,不仅行遍了大江南北,也累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人脉资源。

有一定积蓄的李春生,后来自行创业,在厦门开设“四达商行”,仍经营包括茶叶等外销贸易。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运动时,漳州城被太平军攻克后,临近的厦门告急,人心浮动、百业萧条,李春生的生意也遭受重创。此时,李春生遇到了一位“贵人”,再次改变人生命运。

李春生

在怡记洋行当买办之时,李春生透过洋行老板埃利斯,认识了另一位名为约翰・杜德(John Dodd)的英国人,他是甸特洋行(Dent & Co.)代理商,经营台湾樟脑的生意。

清同治三年,即1865年,应约翰・杜德之邀,李春生来到台湾,与约翰・杜德一起从事甸特洋行的樟脑业务,时年27岁。在经营樟脑生意之时,李春生到过北台湾地方,实地了解樟脑的生产情况,偶然间,他发现鸡笼、艋舺、及溪南一带,有少量的茶树种植。后来,他就从当地农户收购,制作后卖到澳门,获得不错的收益。

此后,李春生从福建安溪引进茶苗,并出资给台湾的农户大面积种植,然后再制茶外销,得到的收益更为丰厚。1865年,约翰・杜德自立门户,创设“宝顺洋行”,并由李春生担任买办,共同经营台湾北部茶叶的贸易。

1869年,李春生与约翰・杜德一起,把贴牌“Formosa Oolong tea”(福尔摩沙乌龙茶)成功外销至美国纽约,打开了台湾茶叶的对外知名度。

此后,李春生自行创业,成为台湾数一数二的实业家,成为台湾茶叶外销之先驱,被誉为“台湾茶叶之父”。在日据时代初期,曾进行一次台湾人财富调查,李春生为台湾第二大富翁,仅次于“板桥林家”的林维源。当时,李春生还与板桥富商林维源(1838-1905)合创大稻埕最大茶行,一举奠定其在台湾茶之行业地位。

台湾茶外销的报道

当时,外销的台湾茶,被誉为“茶中之香槟”,自立经营茶叶贸易的李春生,以台北大稻埕为经营据点,将台湾产的茶叶外销到美国和南洋各地,成为台湾茶叶外销之先驱。

“长江后浪推前浪”,顺带提及,在李春生成为台北大稻埕一代茶商后,日据时代茶商会长陈天来所开设的“锦记茶行”,也将茶叶销往南洋,且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总督府”正式废除了“制茶税”,让台湾茶产业发展到达一个历史巅峰。

除了茶叶贸易,李春生后来创办“三达石油公司”,经营煤油生意,其财富进一步膨胀,一跃为台湾顶级富商,仅次于当时“首富”板桥林家。

今天台北市甘州街44号建筑大楼,即李春生的豪宅。改建之前,原为三层混凝土的中西风格建筑,外铺浅色瓷砖,还有圆弧屋顶,是当年台湾巨富豪宅的代表作;尽管今天的大楼是改建后的样貌,仍依稀可见当年之风采,也保留部分当年的风格。

“台湾茶叶之父”李春生的财富是不义之财?

1936年老照片,左为台北大稻埕礼拜堂,右为李春生住宅

李春生是台湾茶外销先驱,对台湾茶产业贡献颇多,但一直以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除了一般产业之外,他也经营鸦片生意,同时在茶叶收购与给农户贷款也十分严苛,被谑称为“番势李”;更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岛内陷入一片混乱,李春生也是当年迎日军入台北的主谋之一。

应英国人约翰・杜德之邀,来台湾担任“宝顺洋行”买办的李春生,除了协助洋行推动台湾茶产业,也积极配合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政策,协助地方发展,他可说是推动清末台湾经济发展的功臣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李春生在厦门代理的“怡记洋行”,还是在台湾代理的“宝顺洋行”,均为当时台湾进口鸦片最大的洋行,李春生本人也是“洋药(注:鸦片)离金局”的委员。当时的离金局委员,都是此行业的大商人。

此外,李春生在台湾茶产业推展的过程中,所设计与执行的机制,对茶农是极尽剥削,也得到一个“番势李”的绰号,成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人物。

《一波说》注意到,台湾那边的史料及相关报道中,对李春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个正当的商人,他引进新的机器及管理方式,并将原本台湾的粗制茶转变为精制茶,他更是台湾茶叶外销的先驱,对台湾茶产业有十足贡献,也有人说他的财富是不义之财。

台湾茶叶外销包装的场景

对于谁是台湾外销茶叶之先驱,相关研究者在这方面也是有一定争议的。

在清代道光年间,台湾的茶叶只是卖到福建的厦门、福州等地。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台湾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外国洋行也看中台湾茶叶的商机,纷纷进驻到淡水河边的台北大稻埕一带开设洋行。

至于推动台湾茶产业的关键,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宝顺洋行”创办人、英国人约翰・杜德,他最大的成果是将台湾茶叶销往美国,令台湾茶在海外市场一炮而红。

另一种说法的促成此项台湾茶交易中居功厥伟的“宝顺洋行”买办李春生。另外,李春生引进福建安溪的茶苗,与约翰・杜德积极在台湾北部推动茶叶增产,使得茶种植区域从最早的文山堡,拓展到七星(今天的阳明山麓)、鸡笼(今天的基隆)等地。约翰・杜德在台湾还首创机械化制茶,并与李春生一起,由厦门、福州引进乌龙茶制造技术,提升台湾茶品质,并建立台湾茶叶外销品牌形象。

总体而言,多数人还是认为李春生是台湾茶产业外销之先驱,故有“台湾茶叶之父”之誉。

李春生《天演论书后》

在厦门的时候,李春生是竹树脚礼拜堂的一名基督徒,到了台湾后,他被信徒尊称为“李春生长老”,今天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礼拜堂,就是由李春生捐地献建,与他的豪宅相邻。

李春生累积财富甚钜,当年大稻埕的千秋、建昌二条街道,即李春生与林维源建筑的;但有人称他为“仕商”,是台北大稻埕少数信奉基督教的仕绅,还被誉为“台湾第一个思想家”,可说是大稻埕历史一代奇才。

清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大稻埕新开闹市;光绪十六年设“蚕桑局”,板桥林家的林维源为总办,李春生为副总办;次年,台北城建城,李春生获朝廷赏戴花翎。

精通英文,盱衡时局的李春生,还以变法之说季刊各报。让人称奇的是,年少失学的李春生,晚年更专心著述,著有《主津新集》、《主津后集》、《民教冤狱》、《天演论书后》等十多种论述。其中,《天演论书后》是李春生以严复《天演论》为基础,保留严复的案语及自己的释义集结而成。此位,他还著有《东西哲衡》、《宗教五德备考》等基督教相关书籍。

顺带提及,李春生晚年时,已将事业交予长子李景盛打理,他则专注于个人信仰,并出任教会长老。此外,如他的儿子李添盛,并没有追随父亲从事对外贸易,而是专注于土地出租。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台湾茶叶之父”李春生扮演多重角色。从政治空间的结构面而言,他是清朝来台建设的实业家代表,在权力更迭过程中,他是个有争议的多面人;从经济结构来说,他与同时代的陈天来均为大茶商,他也曾是西方资本主义在台湾的试验场之经历者、主导者之一,比如洋行的开办,外资的进入等。此外,就文化层面,无论是大稻埕礼拜堂,还是李春生的豪宅,均体现了有趣的东西融合,可说是台湾新文化运动在艺术、建筑方面的起点。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0 阅读:28

一波说

简介:为有产家庭(家族)提供后代教育和后世传承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