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是回避型还是焦虑型
想要获取成长,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上一期我们分析了回避型的需求框架,这一期我们接着来分析焦虑型的需求框架。如果你复盘焦虑型的原生家庭,不难发现,焦虑型的成长完全是围绕着原生家庭所展开的,或者说焦虑型是在某一段依恋关系的影响下长大的,在焦虑型还未成年的时候,焦虑型的父母会全面的参与到焦虑型的生活中,首先,焦虑型的父母会提供必要的陪伴,安慰和支持,这也成为了焦虑型依恋的重要支撑和能量来源,在这种陪伴,安慰和支持下,焦虑型才开始展开自己的生活,比如学习,社交,发展兴趣等等。也因此。焦虑型会把依恋和亲密关系看作是生活的基础以及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其次,焦虑型的父母过度的入侵了焦虑型的生活,比如说焦虑型的父母很多时候会干涉焦虑型的决定,在给予支撑和安慰的同时否定焦虑型自己的选择,甚至有些时候会用一些方式惩罚焦虑型,这就导致很多焦虑型的创伤反应比安全型严重的多,以及没有在原生家庭之后发展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就是没能形成其他核心需求的替代。所以。虽然依恋同为安全型和焦虑型的核心需求,但是焦虑型要比安全型更加恐惧依恋的缺失。焦虑型依恋的长期需求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核心需求所衍生出来的需求。焦虑型依恋的核心需求就是依恋,就是自己始终有可以去依赖依靠的人。只有对于依恋的需求得到满足,焦虑型这个人才是稳定的。而对于依恋的需求又会衍生出焦虑型对于亲密关系足够稳定的需求以及被回应、被陪伴的需求。当这其中某一个或者某两个不被满足时,焦虑型就会开始陷入持续的焦虑中,而当焦虑型过于依赖某一段关系,而这段关系不再能满足焦虑型的长期需求后,就会让焦虑型感觉到核心需求的缺失,之后则会进入到彻底丧失理智的状态。二、当前生活带来的需求。因为焦虑型没能形成稳定的。拥有多个支撑点的人格,所以焦虑型依恋天然的存在一定的惰性,也就是焦虑型会希望当前的生活是稳定的。焦虑型很容易基于当前的生活形成舒适区,然后离不开这个舒适区,所以稳定的生活会让焦虑型形成新的长期需求,这部分需求持续存在,但是也会进行一些更替,比如规律的生活节奏,熟悉的生活环境,习惯,接触到的人,这些在一段时间内。
一成不变的东西会被焦虑型当成是自身稳定不被打破的锚点,然后对这些东西形成需求。这部分需求被打破,比如熟悉的生活节奏消失,也会让焦虑型陷入较长时间的不够稳定的状态中。但是不同于核心需求所衍生出的长期需求,这部分需求不被满足。一段时间后,当新的锚点、新的长期需求成型,焦虑型会再次回归稳定的状态,所以这部分生活带来的长期需求是会进行一些轮动和更替的。同回避型一样,焦虑型的表层需求也过于零散,没有必要进行总结,但是有几个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焦虑情绪会给焦虑型带来特别强烈的表层需求,其强烈程度足以掩盖焦虑型的核心需求。
我们举个例子,在热恋期过后,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找回自己的生活,在关系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所下降,这时焦虑型的长期需求就会被打破,比如规律的相处节奏和依恋关系的稳定。进而。焦虑型就会开始感到焦虑,并且开始产生一些表层需求,如让对方做承诺,答应自己一直爱自己,想要知道对方的一举一动,随着焦虑型开始填补自己的表层需求,伴侣就会更加不稳定,关系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即便这些表层需求在焦虑型的一次次索取下都得到了满足,但焦虑型还是会陷入越来越焦虑的状态。在这个例子中,焦虑型的长期需求其实就是规律的相处节奏和依恋关系的稳定,相处节奏的改变,焦虑型可以逐渐适应,而依恋关系的稳定,其实只要关系不继续倒退,当前伴侣给出的关心和关注也足够满足焦虑型的核心需求和长期需求了。所以。如果焦虑型也只能关注到这些,其实可以避免自身状态的越来越不稳定和关系的不断倒退。焦虑型的需求框架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自己需要依恋,需要身边有一段能支撑起自己的亲密关系,这是焦虑型人格框架的基础。其次,自己需要一段关系的稳定,需要伴侣的回应、安慰以及需要当前生活的稳定可持续,最后,自己才需要对方的承诺,一些想要的表达这些。当这些需求互相之间产生冲突时,应该按照自己需求的优先级做出选择。
我们接下来用两个例子来讲解这个问题。
场景一,1,如果关系中对方不能给你承诺,甚至还说一些觉得这段关系没结果之类的话,但是对方当前又能给你稳定回应和陪伴时,焦虑行,就千万不要为了索取对方的承诺而发泄焦虑,导致关系变得不稳定,经营关系的稳定,或者寻找别的可依赖的关系都更加有利于焦虑型自己。
场景2,如果对方完全的缺位回应。陪伴、安慰都完全缺失,也就是对方不能提供焦虑型所必须的依恋的话,那么焦虑型就不要追求这段关系的稳定,不要执着这段关系了,而应该及时的去寻找能填补自己依恋需求的关系。但如果焦虑型就是觉得就是非他不可的话,那在和这个人拉扯的同时,寻找边缘一些的亲密关系来填补自己对于依恋的需求,比如要好的朋友,也能让自己恢复一定程度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