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每天吃的食物,比如小麦和稻谷,最初其实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发现才慢慢开始种植,最终成为人们的日常主食。
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没有被及时发现的植物,同样也可以成为食物,只是在小麦和稻谷大规模成熟种植后,它们的产量没有优势而被放弃而已。
那些“非主流”的食物,到现在却又日益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们除了能食用外,还有一些小麦和稻谷不具备的养生价值,比如薏米就是其中的代表。
薏米学名叫薏苡仁,生长在农村的草丛里,在不认识的人眼里它就是杂草,可就是这种野草的种子,却是一味不错的利湿佳品。
薏苡仁入药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书中的描述是:
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久服能轻身益气。
由此可见,薏苡仁除了利水祛湿之外,还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熟悉一下。
说到薏米,很多人其实都经常听说,比如“红豆薏米粥”就是人们经常说起的祛湿食物。其实,除了祛湿之外,古代中医还发现了薏米的一些其他功用,比如利筋骨,缓痉挛、排脓等等。
和猪苓的利湿比起来,薏苡仁就要“安全”的多了,虽然利水祛湿的力量不如猪苓强大,但它不温不燥不滋腻的特点,能起到利水而不伤阴津的好处,这是其它大多利水祛湿之品所不具备的。
人们对薏米的偏爱,其实并不在于它祛湿能力有多强,在中草药里,如果只是单纯的趋祛湿,猪苓、茯苓、泽泻、白术都远比它强大,兼有的健脾之用,也不如党参、白术那么效宏。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它呢?
一个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薏米健脾祛湿都很温和的特点,中医文化历来推崇“和”,薏米更符合中庸之道。
综合历代医家对薏米的运用经验,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利水湿:
这是薏米最主要的一个功用,也是红豆薏米粥里用到它的原因。所谓湿气,中医认为和三个脏腑关系密切,那就是:肺、脾、肾。其中的脾又是枢纽的重要位置,去水湿一般都离不开脾。
而薏米不但能去水湿,同时还有一定的健脾作用,这就就成了它被中医用来利水湿的先决条件。
如果是脾虚湿盛,薏米常与黄芪、白术、茯苓之类配伍。如果是寒湿之邪,薏米常与苍术、附子、郁李仁之类配伍。
如果是单纯的水湿内蓄引起浮肿,薏米可以和猪苓、车前子、泽泻之类配伍。
一些水湿上溢导致肺气不肃而出现咳喘,薏米就很合适了,常与桑皮、葶苈子之类配伍。如果小便不利引起的水湿停聚,薏米常与猪苓配伍。
这里指出一点,单纯用于祛湿的时候,薏米一般生用就行了。
2、健脾祛湿:
薏米生用能祛湿,炒熟之后更偏于健脾,而祛湿的力度有所下降,性味也偏于温和,更适合日常养生,或者脾虚生湿的人调理。
薏米的健脾,一般和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之类配伍,如果偏于气滞,还可以适当配伍陈皮、砂仁之类。
3、祛风活络:
薏米除了健脾祛湿之外,还可以用于风寒湿气的痹症。就像人们常说的“老寒腿”,薏米常与桂枝、苍术、独活、六汗之类配伍。
4、排脓:
生薏米还有一个比较少为人知的功用,那就是排脓。
比如肺痈脓痰难咯,可以适当配伍芦根、败酱草、鱼腥草之类。如果是皮肤上的疮疡,可以和银花、天丁、黄芩之类配伍。
总而言之,薏米是一味很不错的健脾祛湿养生佳品,虽然它祛湿的力度不是很强大,却有温和无偏的优点,一直受人们喜欢,但日常用量还是需要稍微大一点,熬煮的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