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3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病情加重,此时距离他前所未有的权力巅峰仅一步之遥。桓温曾几次尝试,通过禅让来篡位。这种方式仿佛模仿了曹操对待东汉末期和汉献帝的策略,不直接篡位,而是企图通过“禅让”来夺取帝位。然而,他在最终关头被谢安抓住其过度顾忌名声的心理,将诏书修修改改,最终没能实现篡位。
桓温的北伐不仅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篇章,也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备受争议。他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乍一看是为了国家领土的一统,实则是为了自己政治野心的实现,希望通过北伐建立不朽功勋,增加对朝廷的影响力。然而,前两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第三次北伐,更是在枋头之战中被异军突起的慕容垂击败,彻底断送了他通过军功篡位的可能。
作为东晋士族中的异类,桓温以武功闻名,打破了原本士族轮流坐庄的文官政治格局。他不是单纯的篡位者,桓温企图打破皇帝与士族共同掌权的体制,建立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新王朝。但这也使他同时面对皇帝和士族的抵制,二者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了统一战线,对桓温的篡位计划施加重重阻力。
早年间,桓温凭借庾翼的推荐进入了权力中心。庾翼的支持使其迅速崛起,不仅平定了多次叛乱,还展开了北伐。然而,庾翼去世后,庾家的权势急转直下,桓温适时接过荆州大旗,逐渐掌控了当地局势。此时桓温已经不再满足于现有权位,开始筹划更大规模的政治筹码。
公元345年,桓温成功成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不再隐于庾家的庇护下,逐渐显露自己的雄心。随后的成汉之战,更是令桓温一举成功,将割据一方的成汉政权平定,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然而,桓温的行事方式引起了诸多士族和朝廷的警惕,不得不开始防范这位不断扩张权力的军人。
对于桓温来说,通过战功积累政治资本,成为朝廷无法忽视的权臣才是关键。他的第一次北伐确实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内部支持的缺乏使他无法完全扩大战果。尽管第二次北伐成功攻占了洛阳,最终也只是掳掠了一部分百姓返回,并未进行有效治理。朝廷也以搬迁洛阳之事推脱,逼得桓温逐渐在军事和政治上加紧筹谋。
桓温在篡位过程中,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这不仅因为他过于谨慎,未能果断废除皇帝上位,更因为东晋若门阀士族如王、谢两家对于其篡位的坚决反对。尤其是简文帝即位后,王坦之与王彪之等士族的反对更是对桓温形成了重大阻碍。这些士族不仅竭力阻止其称帝,也拒绝了桓温请求的加九锡,最终谢安改诏之事更是让桓温病死姑孰。
桓温临终安排也包含一段复杂心绪。他废除了长子桓熙,而将权力交给幼子桓玄,显示出桓温对传承权力的不放心。他希望桓家能在他之后再次崛起,但最终桓玄倒行逆施,却反被刘裕篡位,桓家几乎在历史中被完全掩埋。
桓温这一角色,在东晋历史上自成一格,他以军功踏上权力巅峰,试图打破文官掌权的局面。但这种异类角色,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东晋士族政治的基本格局,却又未能通过一己之力完成真正的改朝换代,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充满争议但又颇具传奇色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