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是啥意思?清明为何要插柳?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5-04-04 03:00:18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这是在过去民间流传的一句老话了,现在已经很少人提起了。只是偶尔有些老人还知道这句古话,

那么,这话是什么意思?清明为何要插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这句乍听有些诙谐甚至荒诞的俗语,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关联着清明插柳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习俗。

它的意思是说,在清明节的时候,记得要插柳,而且这个柳条不只是去祭祖扫墓的时候要在坟头插上,而且在家里的门口,窗台上也要插几根。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清明节插柳,这个习俗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现在所过的清明节,在古代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后来把寒食节的习俗演变到清明节了。

因此最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寒食节插柳,并且寒食节插柳的习俗由来已久。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复国,却在论功行赏时一度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而且还独自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之中。

突然有一天,晋文公醒悟了,想起了介之推当年为他做出的各种牺牲,于是就派人去找。但是介之推都是避而不见。

后来没有办法,晋文公就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绵山山高林密,寻找不易。找寻数日也没有见到介之推。

于是,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老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且规定在寒食节期间,家家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于是就折下一根柳条插在介之推的坟头,并晓谕天下每年这一天都要祭拜死去的亲人。

而老百姓纷纷效仿,于是在寒食节插柳的习俗也由此逐渐流传开来。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寒食节的习俗被清明节取代了,于是也就有了清明节插柳的习俗了。

在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视清明节要插柳,这个也是有文化方面的寓意,清明插柳有着多重象征意义。

首先,柳树生命力极其顽强,“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插土就活,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蓬勃不息。

在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人们插柳,是对生命繁衍的祈愿,也是对大自然生生不息力量的礼赞。

同时,柳与“留”谐音,在古代,离别时人们常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惜别之情。

清明是祭祀先人的节日,也是游子返乡团聚之时,插柳也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不舍,希望他们的灵魂能够“留驻”,不要远去。

在民间信仰里,柳树还被赋予了辟邪的功能。古人认为,柳树可以驱鬼辟邪,是守护家园的祥瑞之物。

清明正值阳气上升、阴气渐消之时,但仍有邪祟之说流传。人们在门上插柳,就像为家宅筑起一道抵御邪祟的屏障,希望能借此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这种信仰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却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如今,时代变迁,科学知识日益普及,人们不再盲目迷信插柳辟邪等说法,但清明插柳的习俗依然延续。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那就是柳条如今变成了鲜花。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清明节去祭祖扫墓的时候,除了带一些供品以外,还会带上鲜花,然后把它们插在祖先的坟头。

这也是有多重寓意的,除了缅怀先人以外,也是在告诉别人,这祖坟有人祭扫。

1 阅读:15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