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芬兰的北方出海口是如何被苏联堵死的?

凭阑听史 2022-03-27 14:45:39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濒临海洋,那就偷着乐吧!临海国家有很多优势,可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商业和经济的繁荣,在战争时期还可以作为对外求援的生命线,给孤军奋战的国家带来一线生机。

既然濒临海洋有这么大的好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想成为临海国家。俄罗斯帝国就是这样的,自从它在东欧平原雄起之后,就一直想打通朝向世界四大洋的窗户。俄罗斯持续几百年的扩张,确实获取了在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出海口,并把一些国家堵成了内陆国或半内陆国。

我们打开欧洲地图,会发现芬兰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芬兰虽然不是内陆国,但因为波罗的海三面环陆,只有丹麦与瑞典的厄德海峡可以作为出海口,实际上和乌克兰一样,也是一个半内陆国。

芬兰北部纬度很高,已经越过了北极圈,其陆地的最北界,已经距离北冰洋不到30公里。站在那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海的气息,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北冰洋那雄荡的波声。

大家可能想不到,二战以前的芬兰本来是有机会直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与世无争的“圣诞老人的故乡”,与北冰洋出海口失之交臂呢?回顾历史,竟然有惊人地相似!

01夹缝中求生的国度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国土总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有岛屿约17.9万个。芬兰的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金发碧眼的芬兰人一共有552万,使用芬兰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是北欧五国中唯一一个非日耳曼语族的国家。芬兰境内最早的居民是原始拉普人,随后有很多外来居民迁入此地。到了公元8世纪,这里形成 3大部落联盟,即西南地区的苏奥米人、中部地区的哈梅人和东南地区的卡累利阿人。他们之间相互融合,于14世纪发展为统一的芬兰民族。

从地图上就可以知道,芬兰的西部是挪威和瑞典,其祖先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维京人;东部是战斗民族俄罗斯。弱小的芬兰正好夹在两强之间,确实很难有万全之策。

12世纪中叶,尚未统一的芬兰遭到瑞典人的入侵。1155年,瑞典以在芬兰传播基督教为借口,逐步吞并芬兰领土。1249年,瑞典十字军占领了芬兰,并于13世纪末把势力扩张到卡累利阿。

这时,在波罗的海的东边,罗斯人建立的诺夫哥罗德公国也在积极地向西发展势力。1293年,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公国平分卡累利阿地区,两国的边界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界线。

随着历史进程的风云变幻,瑞典于1389年加入了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组织的卡尔马联盟,芬兰也基本上并入了丹麦王国。到了15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公国被新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所兼并,一个野心勃勃的俄罗斯帝国横空出世。

1521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恢复独立,并逐步走向强大,很快成为欧洲强权。因为战争频繁,瑞典需要芬兰提供炮灰,结果弄得芬兰苦不堪言。芬兰人忍无可忍,就发动了起义进行反抗,于是遭到瑞典血腥的镇压。

俄国为了夺占“通往欧洲的窗户”,积极向波罗的海方向扩张,俄瑞两国之间长期的战争爆发了。但由于此时的瑞典正处于鼎盛时期,俄国屡遭惨败,被迫割地求和。通过条约,瑞典的疆域往东扩大了,这条分界线基本上就是今天芬兰和俄罗斯的国界线。

但俄国的扩张具有“牛皮糖”一般的韧劲,它盯上的东西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特别是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帝国日益强大起来,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波罗的海的主导权逐渐转移到俄国手里。

1709年,查理十二在波尔塔瓦战役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瑞典的霸权被摧毁。其后的岁月,它逐渐变得湮没无闻。而与瑞典相爱相杀了四百年的芬兰,也终于走到了另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1809年,俄罗斯帝国以保护其首都圣彼得堡的安全为由,对瑞典再度出兵,由此爆发了“芬兰战争”。俄罗斯再度获胜,取得了大片领土赔偿,“芬兰大公国”被割让给俄国,从而成为瑞典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国。俄国沙皇兼任芬兰大公,一直到1917年的革命为止。

02拥抱北冰洋

到了19世纪末,由于民族主义兴起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高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收回了芬兰的自主权,对芬兰人实施“俄罗斯化”,从语言与政治上加以同化,以提升帝国中央的实力。该项政策严重破坏了俄芬两方的关系,芬兰的知识分子也深切体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胁,独立意识大为增强。

机会终于来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在东线死磕强大的德奥联军,结果被打得节节败退。沙皇打肿脸充胖子,丝毫不顾及俄国的民生疾苦,继续奋马扬鞭,驱使着各族人民充当炮灰。军事上的失败和严峻的国内形势,终于压垮了俄国这个大骆驼。1917年,伴随着阿芙乐尔号的隆隆炮声,旧俄国成为了历史。

俄国的崩溃让芬兰人看到了希望。1917年12月6日,芬兰参议院正式宣布芬兰独立,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但当时新生的苏俄希望独立后的芬兰应当组成工人政府,并以加盟国的形式重新并入苏联。苏俄说干就干,自芬兰宣布独立后仅三周的时间,苏俄就已组织了新的芬兰政府。

在苏俄的干预下,1918年1月27日,芬兰正式爆发了内战,亡命于国外的白军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回国指挥内战。

在芬兰内战激战正酣之时,苏俄也面临着十分凶险的内外环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外敌人扼杀在摇篮里。德军正向东线展开疯狂进攻,5天推进150英里,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首府基辅也陷落了,苏维埃政权危在旦夕。

在苏俄政权存亡危机的关键时刻,苏俄最高领袖列宁认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尽快与德国和谈,结束战争。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苏俄被迫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就包括芬兰。

德国虽然在东线大获全胜,但此时的德国已经无福享用这些战利品,因为它在西线已成强弩之末。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苏俄趁机把刚签过的条约扔到了垃圾桶里。

芬兰也因为德国战败而脱离了德国的控制,红白双方继续内斗。这时苏俄又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波兰,双方于1919年2月爆发战争。到了1920年8月,红军兵败华沙,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苏俄为了不多面树敌,选择与芬兰缓和关系,因而在1920年10月14日与芬兰签订《塔尔图和约》。

通过该条约,芬兰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旧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32公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超出了原来的芬兰大公国时期,与北冰洋相接壤,甚至还重新拥有了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贝柴摩。

贝柴摩地区位于欧洲北部科拉半岛西北,北临巴伦支海瓦朗厄尔峡湾。这里虽地处北极圈以北,但由于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从此经过,这里的冬天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寒冷,和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一样,贝柴摩也属于优良的不冻港。

贝柴摩在18世纪以前曾属于是瑞典控制下的芬兰大公国的领土,大北方战争后,贝柴摩地区被俄国吞并。这一次旧土新归,对历史上屡遭诘难的芬兰来说,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03东方战线

贝柴摩重归芬兰,使得芬兰有了直面北冰洋的机会。但随着苏俄国内局势的稳定,苏联逐渐建立并重新强大了起来,这就注定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到了重新塑造的时候。

因为《塔尔图和约》对苏联非常不利,苏芬边界仅仅距离列宁格勒郊区25公里,所以战争结束后苏芬关系并没有因此改善。而芬兰政府长期以来采取敌视苏联的政策,使得苏联认为芬兰为“革命之敌”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

为了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1932年,苏芬两国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但是,为了与前苏联抗衡,西方始终保持其在芬兰的存在,因此,苏芬关系又受到大国政治博弈的牵动。

芬兰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它们的军事援助。1935~1938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价值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了广泛的机场网;英、德两国的军事教官一直帮助芬兰培训军官;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与西方的合作促进了芬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也引起了苏联的高度警惕。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面对咄咄逼人的的德国,加紧构建臭名昭著的“东方战线”。1939年8月23日,苏德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划定了苏德的势力范围,波兰东部、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就在波兰与德军殊死战斗的时候,后背被苏联猛然插了一刀。苏德很快在布列斯特胜利会师,波兰灭亡。

苏联在波兰的成功让它沾沾自喜,下一步它对波罗的海三国举起了大棒。1940年夏天,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主动申请加入苏联。8月3日,苏联政府经过认真艰难的研究,决定接受他们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39年春,苏联主动与芬兰举行秘密谈判,希望获得在芬兰湾的某些岛屿上设防的权利,但遭到芬兰的拒绝。1939年10月11日,苏联又对芬兰提出了极为苛刻的领土要求,遭到芬兰的断然拒绝。

面对软硬不吃的芬兰,苏联决定文的不行就来武的。苏联军队炮制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然后于11月30日,派遣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苏芬战争爆发。

04冬季战争

在人们的印象中,芬兰与苏联的战争就像是一场蚂蚁与大象的战争:芬兰的国土面积只有33万多平方公里,而苏联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苏联是芬兰的70倍;芬兰的人口仅仅440余万,而苏联的人口将近2亿,苏联是芬兰的40倍;芬兰的常备陆军只有3.2万人,而苏联的军队规模比芬兰整个国家的人口都多,芬兰的那点兵力还够苏军塞牙缝的。

但恰恰人们都以为是一边倒的战争,结果却让强大的苏军蒙受了巨大损失。漫长严寒的天气,厚达1米的积雪,茂密的森林,纵横的湖泊,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都大大制约了苏军重火力的输出。而擅长滑雪的芬兰军队面对强敌,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潜力,给予苏军极大地杀伤,创造了很多以劣胜优的光辉战例。

在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共投入120万大军,损失了约20万,伤亡合计70万以上。而芬兰的伤亡人数仅有2.6万人,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芬兰作为受害方和正义的一方,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国际联盟于1939年12月14日将苏联除名。但芬兰作为小国,不仅需要得到国际社会道义上的支持,更希望能得到西方大国实质性的援助。而当时的德国正加紧吞并周围各国,并不想过早得罪苏联,对苏芬战争采取了骑墙观望态度。英法希望直接派兵参战,不过瑞典与挪威害怕引火烧身,拒绝英法军队过境。

只是由于苏联的吃相太难看,后来吸引了很多来自丹麦、挪威、英国等国家的志愿者,与芬兰军队并肩战斗。但芬兰毕竟国力太弱,持续几个月的战争已经使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而苏联认准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吃到肚子里它是不会罢休的,在它持续不断的兵力投送下,芬兰终于被压垮了。

在战线北端,苏联红军第14集团军辖2个步兵师在北方舰队配合下向巴伦支海岸方向进攻,未遇芬兰抵抗,很快占领了贝柴摩港和雷巴契半岛,封锁了芬兰通往巴伦支海和挪威的通道。

在南线,苏军重装部队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并于3月11日,攻占维堡。

1940年3月12日,苏芬双方签订合约,芬兰由此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五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和22万2千居民;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为30年。

通过这个条约,芬兰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损失殆尽: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门户汉科半岛也被苏联强“租”;卡累利阿地峡的割让,使芬兰的东南防御纵深倒退了150公里;随着维堡湾的割让,苏联取得了塞马运河的出海口,这意味着苏联几乎控制了芬兰东南部的所有水道和湖泊网络。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苏军竟然把占领的贝柴摩地区交还给芬兰,但苏联拥有贝柴摩地区的过境权。贝柴摩作为芬兰北冰洋的门户,虽然名义上还属于芬兰,但它已经被苏联人盯上了。

05痛失所爱

整个苏芬战争以苏联的惨胜宣告结束,苏联虽然实现了它构建“东方战线”的梦想,但这场战争也让法西斯德国看到了苏联的软弱,也更坚定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决心。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短短18天,德军就向前突进600公里,苏联苦心经营的战略缓冲地带成了摆设。

而芬兰也想借助德国的力量报苏联一箭之仇,它不仅想收复在1941年丢失的土地,还想兼并东卡累利阿。

苏联在扛过德国的三板斧后,逐渐稳住了阵脚。1943年后,又逆转了战场形势,开始发动反攻。

到了1944年夏天,芬兰不得不见风使舵,单独向苏联求和,随后便达成了停火协议。

二战结束后,苏联凭借战争红利,一跃成为世界上坐二望一的超级大国。这时它突然想起了芬兰,决定对芬兰进行清算。

1947年2月10日,苏联与芬兰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芬苏和约》的一切规定外,另外还割让濒临北冰洋的贝柴摩地区给苏联,芬兰因此彻底失去了北冰洋唯一的出海口。

06结语

芬兰在历史上一再失去直面北冰洋的机会,千百年来的屈辱史到底说明了什么?难道弱小和毗连强邻就是自己的原罪?间于秦楚的芬兰痛定思痛,经过严肃的思索,最终决定选择永久中立国作为自己国家的站位。

芬兰一方面明确拒绝任何国家或集团从芬兰国土入侵苏联,另一方面坚决选择不加入北约并保持中立。就这样,小心翼翼的芬兰在苏联巨人的眼皮底下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成为俄罗斯所有东欧邻国中唯一的非苏系国家和中立国家。

芬兰也凭借中立的身份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并在繁荣的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经济。到了1970年,芬兰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日本和英国的水平,并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今的芬兰,其富裕程度和邻国瑞典相当。因为芬兰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所以在2018年度的全球幸福指数出炉后,芬兰排名第一。两年后,芬兰再次蝉联全球最幸福国家。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芬兰虽然失去了贝柴摩这个北冰洋出海口,但收获了富裕和幸福。而那些领土不断扩大的国家,它们又失去了什么?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师说123,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

0 阅读:39

凭阑听史

简介:拨开时空的烟云,洞察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