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黑土大地,保卫中国粮仓——长篇报告文学《让黑土地永生》印象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碗饭”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东北粮仓关系着“中国饭碗”,而我们的“饭碗”长在黑土地上,保护黑土地的健康生态是重中之重,是一项保卫中国未来的大工程。
然而,在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之后,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了。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因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正面临严重退化。孕育中国粮仓的黑土地流失得令人痛心,黑土地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十多年来,在保护黑土地工程上,四平市梨树县走在世界前列,其创建的“梨树模式”是保护黑土地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夯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些历史的印痕在黑土大地上,也在张赤的长篇报告文学《让黑土地永生》书页中。
全书共分20个章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记录和呈现黑土地保护利用过程中一套科学实效模式的形成及落地的过程。作者详细地阐述了“梨树模式”的由来及发展壮大到普及,其内容坚实,主题鲜明。是一部集田野调查、文学性书写与学术性研究于一体的纪实作品,兼具时代性、历史性和个人性。
文本不仅破解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还以“梨树模式”的研发、示范、推广过程为主线,以不同角色的人物在“梨树模式”研发推广过程中的表现为辅线,以各种事例为支线,构置全篇,力求脉络清晰,错落有致,庞而不杂,大而不散。文本与其说是黑土地的保护方案,不如说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方案。是一部有细节、有脉络、有家国、有景象、聚人气、有朝气、上高度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写出了梨树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部重要的、有分量的、充满了正能量的报告文学作品。
不置可否,“梨树模式”它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推广再到普及与世界共享……历经种种风雨。
2007年,四平市梨树县也作出了系列的探索尝试,积极与高等科研院校进行对接。同时,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为首的科研工作者们组建了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研发基地等平台,打造出了一套包括收获和秸秆覆盖、土壤疏松、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的“梨树模式”。走有机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现代化生态农牧循环全产业链,让老百姓能够吃到放心、健康、安全的食品。
2007年——2023年。16年来的奋斗与探索,“梨树模式”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东北黑土地由于土壤侵蚀、高强度翻耕、作物连作、有机投入不足和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变薄、变瘦和变硬等问题,为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重建黑土地生产生态功能、维持土壤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实现黑土的“安居”,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这不仅沉淀的是梨树人的智慧与心血,也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梨树方案”,谱奏出一首“梨树模式”长曲,描绘出一幅“梨树模式”彩图。
故事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故事的真实性让《让黑土地永生》更进一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将“黑土地核心意义”和“未来”及其广大和深远意义给读者作详细的解析。既讲清黑土地的历史、黑土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黑土地过度开发带来的土地危机,以及进而带来的粮食危机,又以梨树黑土地为平面,重点阐释“梨树模式”形成的艰苦过程;论证“梨树模式”的科学含量和农业价值;介绍“梨树模式”的推广过程以及“梨树模式”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展示了保护黑土地事业的不易和奉献精神与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也揭示了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既让人感动,也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引导在全社会形成黑土地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合力,使黑土地永远造福人民。
把科研和论文做在黑土大地上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作家张赤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自觉地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将人物故事设置为报告文学的叙事中心,让细节说话,让人物说话,他通过塑造一个个典型的可亲、可敬、可信的共产党人形象,英模的形象,为人民画像,为英模立传,再现了现代榜样的力量。作品塑造了李保国、张旭东、王贵满、关义新等人及他们的作战小团队的人物关系,还有一批为梦想而践行的实践者,比如卢伟、韩凤香、郝双、刘臣等等,尽管他们身份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人生故事和业绩贡献,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时代和历史的创造者、奉献者,在他们身上集中地体现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会点亮读者的心灵。
“梨树模式”亦是黑土地精神的“重建”
这部报告文学有着教科书般的意义,文本从新闻、文学、社会学、经济学、乡村历史学、田野调查学等多角度解读,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高度和高超能力,在“梨树模式”的示范中以鲜活生动的笔触论证保护好黑土地的伟大事业留下了历史记忆和文史资料,彰显了报告文学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的文学功能,可以为主旋律报告文学的创作尤其是关乎我们生存之大事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的启示。更是在“梨树模式”的推广中,“重建”黑土地精神。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梨树模式”呵护黑土地“衣食住行”的种种做法,就是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土壤环境保护与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体现着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是坚定落实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黑土地保护这一领域的生动实践。
“梨树模式”树立了创新工程的实施样板
“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更高站位、更全视角和更明晰的路径,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风尚转变。如今,素有“东北粮仓、松辽明珠”美誉的梨树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
用作者的话来说:“在北纬 43°的黑土地上,英雄的人们用生命与黑土相伴,用血汗与阳光共舞,用身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用黑土地上白色的海洋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美好乐章。(作者:杜波)
( 杜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女作家学刊》《中国环境报》《诗刊》《吉林日报》《诗词报》《辽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