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动稀土争夺战,卡脖子技术失效?外媒:再给50年也追不上

小蘑菇科技 2025-03-31 16:12:08

导读:美发动稀土争夺战,卡脖子技术失效?外媒:再给50年也追不上

在稀土这一战略资源领域,难道美国又要试图挑战中国“稀土王国”的地位了吗?我们的卡脖子技术要失效了吗?

近期的国际舞台之上,稀土的出现频率着实是颇高。自美国川普登台以来,便紧紧关注着全球的矿产资源,“稀土”二字更是在众多场合被提及。

在与乌克兰的谈判当中,美总统甚至公然宣称,美国“极为需要稀土”,而乌克兰“存有大量稀土”。自从丹麦格陵兰岛被发现拥有大量稀土资源以后,美国人丝毫未曾掩饰对格陵兰岛的觊觎之心,屡次扬言要“吞并”格陵兰岛。

种种迹象皆在显示,美国人对于“稀土”的执着已然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甚至不惜发动稀土争夺战!

1、被中国卡脖子的稀土,美国人或许只能干着急

稀土,素有“高端科技维生素”之称,乃是芯片、导弹、新能源电池、光纤等两百多种尖端科技设备的关键原料。于国防工业之中,稀土金属被应用于制造电子显示器、制导系统、激光、雷达以及声呐等。值得庆幸的是,当下我国在稀土领域堪称当之无愧的翘楚,占有 40%的稀土产量,并且掌控着全球稀土 90%的加工产能。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人整天都不安宁,被“卡脖子”的滋味可不好受,他们天天想着要把主动权夺回来。

不过这个“美梦”也可能要注定落空了。因为中国的稀土产业早已从简单的 “矿石出口”,变成了“技术锁定”,稀土优势从资源端延伸至全产业链,实现了“加工垄断”。德国《明镜》周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掌控已形成“钢铁闭环”,美国试图通过乌克兰或格陵兰岛破局的计划注定只能落空。就算是再给50年也追不上!

资料表明,当前美国的冶炼分离产能在全球所占比例仅为 7%,其 98%的稀土精矿都需要运往中国进行加工。像 MP Materials 等美国企业,它们的分离技术依靠中国的专利授权,单吨成本要高出 30%-40%。即便是获得了格陵兰或乌克兰的矿石,依然需要中国来协助处理。

只要中国不放开限制,美国是难以实现“稀土自由”的。

2、技术断崖式领先,让“超越”遥遥无期

或许有人会说:美国也在投入人力和资金攻克稀土技术,万一咱们的技术被他们攻破了该如何是好?暂且不说美国人过去在稀土技术方面未曾取得显著成就,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不会“原地踏步”等待着美国来超越。

中国稀土的技术迭代周期平均为 12 - 18 个月,然而国际上同行技术迭代的周期则是 3 - 5 年。所以有国外媒体坦率地表示:依照目前的发展进度,即便再给美国 50 年,恐怕也未必能够追得上。实际上,稀土恰恰表明了掌握“技术主动权”所带来的益处,类似的情况在近年来我国的科技领域中并不鲜见。

当下稀土价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实际上是我国通过“战略性亏损”把利润率控制在 5%以下,致使美国企业需要将价格提高 300%才能够盈利。

即便美国能够成功开采格陵兰岛或者乌克兰的矿产,其在北极圈内高达中国 17 倍的开采成本,以及战乱区供应链存在的风险,注定难以实现市场化运作。更何况,格陵兰岛或者乌克兰的稀土矿产,或许并不像美国所想象的那样理想。

3、“薛定谔状态”的稀土矿产

当美国对乌克兰的稀土还有其他矿产馋得不行的时候,《日经亚洲》引用了好几个业内资深人士的看法说,一直以来有关乌克兰稀土项目的开发就只是在纸上说说,在能想到的未来,开发乌克兰稀土项目“根本就是瞎扯”,乌克兰稀土的储量还不一定。

再说传闻里的格陵兰岛,稀土可能是挺多,可人家丹麦那边已经明明白白说了:格陵兰岛“不卖”。这就是说,别看美国对外吹得特别厉害,但实际上,美国连基本的稀土矿产都还没弄明白,离技术上的突破那还差得很远。

常话说:打仗之前,得先准备好粮草。这次老美却是连“粮草”都不管了,就光忙着表现自己的决心。这么个样子,反而能看出藏在背后的着急和慌张。咱们国家要做的,可能就是“不管风浪多大,稳稳地坐在船上钓鱼”,一门心思发展好自己的技术,一直保持领先的样子。

1 阅读:164
小蘑菇科技

小蘑菇科技

科技小庄,每天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