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还有后半句,老祖宗没你想象中保守

牛掰人物丫 2025-02-13 11:55:00

古人的选择背后有什么秘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与现代人的想象大相径庭。街边茶肆里,少年才子与闺阁佳人对坐饮茶论诗。

集市上,年轻男女互赠香囊、扇子,眉目传情。青楼里的歌姬舞女与文人雅士谈笑风生。城郊野外,男女相约踏青游玩,嬉笑打闹。这种开放的社会氛围在当时的典籍中屡见不鲜。

《诗经》中就记载了许多男女相悦、互赠礼物的场景。《左传》中也提到不少男女间自由交往的事例。

这种风气不仅存在于上层社会,普通百姓之间的交往也相当随意。男女可以在节日庆典上载歌载舞,互诉衷肠。

年轻人经常结伴游玩,男女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这种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诗歌、音乐、艺术等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不过,这种开放也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有些人打着交友的旗号行不轨之事,甚至出现了婚外情、骗婚等现象。

一些投机分子利用这种开放的风气,专门在男女之间挑拨离间,从中牟利。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引发了众多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

名人轶事 真相大白

孟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的主张绝非心血来潮。

在一次与弟子的对话中,孟子详细阐释了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他认为,男女之间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不是为了限制人性,而是为了保护双方。

这种保护既包括身体上的安全,也包括名誉上的维护。那次与淳于髡的对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淳于髡故意设置了一个两难情境:如果看到嫂子落水,是否应该伸手相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当时的社会风气虽然开放,但对男女之防仍有基本要求。孟子的回答可谓妙招迭出。他说不救落水的嫂子,就是豺狼之心。

这句话看似与"男女授受不亲"的主张相悖,实则点明了处理男女关系的关键:要在礼法和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生命安全面前,礼节规范是可以暂时搁置的。这种灵活变通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深邃智慧。

孟子还进一步解释,平时要守礼,危急时要救人,两者并不矛盾。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社会秩序,又不失人性关怀。

从唐到宋的奇妙变化

唐代社会的开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巅峰。唐朝女性可以着男装出行,骑马射箭。她们不仅能参与社交活动,还可以主动追求心仪的对象。

一些闺秀甚至公开与才子相约赏花品茗。当时的长安城里,女子穿着艳丽,妆容精致,在街头昂首阔步。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诗词中多有记载。著名女诗人薛涛就曾与众多文人往来唱和,留下了不少佳作。

另一位才女鱼玄机更是以其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闻名于世。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晚唐。

到了宋代,社会风气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程朱理学的兴起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理学家们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情感欲望视为有碍道德的东西。

他们过分强调礼教,却忽视了人性的需求。这种思想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女性的活动空间开始受到限制,社交自由也被大大压缩。

理学家们将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断章取义,只取其表面意思,完全背离了原本灵活变通的精神。

那些令人心酸的教训

明清时期,理学思想的偏差达到了极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荒诞的规范,这些规范完全背离了人性。

那位因胸部生疮而拒绝就医的女子,只是众多悲剧中的一例。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女子生病只能隔着帘子向医生描述症状,医生不能望闻问切。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节烈坊",专门表彰那些宁死不失"贞节"的妇女。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有的女子为了保持"清白",宁可带着病痛终身不嫁。有的寡妇为了守节,忍受着极度的孤独和贫困。

更有甚者,一些官员为了标榜自己的清廉,连自己的妻子生病都不让见医生。这种极端做法不仅违背了人性,也完全背离了孟子倡导的中庸之道。

当地官府不但没有制止这种荒谬的行为,反而大加褒扬,这更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扭曲。

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细究孟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这一主张的深远用意。孟子生活的年代正值礼崩乐坏之时,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他提出这一主张,是为了在开放与保守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既要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又不能完全否定人性需求。

既要防范可能的越轨行为,又要在紧急情况下保持灵活;既要尊重传统礼教,又要与时俱进。

这种处理方式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妙之处。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就是要避免走向极端。孟子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就显示出超前的智慧。

他意识到,简单地禁锢人性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规范,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秩序。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 阅读:13
牛掰人物丫

牛掰人物丫

品他人世界里的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