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阅读开国大将传记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粟裕和黄克诚两位大将,虽然曾在新四军时期共事五年,但关于两人的私交甚至是公务交流的记载少之又少。
好奇之下,笔者又深挖了一些关于粟、黄两人的事迹,竟巧合间看到一种传言:粟裕与黄克诚之间存在不和,两人很少往来。
这种传言从何而来,又是否属实呢?
一,黄克诚狠批粟裕
1958年8月,中央召开了一场军委扩大会议。会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对总参谋长粟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正与批评。
按理说,彭、陈、聂三位老帅军中地位超然、工作经验老道,由他们指导“晚辈”粟裕,没有一点问题。
但在他们之后发言批判粟裕的官员,其名字和身份却有点突兀,此人正是黄克诚。
在开国大将中,粟裕位列第一,黄克诚第三;粟裕是总参谋长,黄克诚则为副总参。无论是威望还职务,黄克诚都略逊于粟裕。
所以有人认为黄克诚能在这种场合,不留情面的狠批粟裕,原因在于两人早有矛盾,黄借此机会一吐为快。
而导致两人出现矛盾冲突的,是一场新四军时期的战役。
二, 黄克诚蒙冤一战
1940年11月,国军不顾抗日大局,在江浙一带频频袭击我军。
兔子急了,尚且咬人。
华中新四军首长陈毅决定在江苏宝应一带,发动曹甸战役,争取彻底消灭敌人,一劳永逸。为此,陈毅在司令部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商量具体作战事宜。
然而,就在参会将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怎么把敌人猛打一顿时,时任第五纵队司令的黄克诚,却突然表示反对进攻敌军。
黄老不待众人询问,直接给出了几点不能进攻的理由:
第一, 我军根据地刚建设不久,士兵对周边环境不熟悉,没有“地利”,贸然进攻容易出现意外;
第二, 敌人阵地易守难攻,我军长期打游击战,在攻坚战上经验不够,而且兵力、装备都有欠缺;
第三, 中央多次要求不能先打第一枪,即使出现特殊情况,不得已反击,也不可整编制的全歼国军。部队此次计划彻底消灭敌人,不符合中央要求。
黄克诚的话,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众人头上。
陈毅听完后,更是大为不满,当众批评此论是投降主义,要求黄克诚检讨自己的错误想法。
强扭的瓜不甜,但也能凑合吃,黄克诚最终听从司令部安排,率兵出击。
三, 罚黄不罚粟
此战,我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仍未攻入敌军核心阵地,最终不得已撤退。
战后,陈毅在总结失利原因时,认为是黄克诚消极应战,应该为战败负责,并致电中央,请求撤去其第五纵队司令员职务。
然而,战败原因果真如此吗?
关于这场战役的细节,很多有年份的军史书籍中都是一笔带过,甚至有的干脆不提。即使在粟裕和黄克诚两位将军的回忆录中,也没有过多篇幅的记载。
其中原因,是有人刻意为之,还是说有什么忌讳,各位可以自行推测。
老书中没有记载,那只能在新书里找了。在最近几年出版的《新四军战史》中,官方罕见的披露了曹甸战役的具体情况。
原来,此战并非是一路主力无脑前推,而是由粟裕、黄克诚兵分两路、互相配合的协同战。
至于战役失利原因,该书中这样记载道:第五纵队(黄克诚指挥)第一团攻入曹甸西北角炮楼,但新四军在东北、东南两线攻势还没展开,敌军得以在西线进行反击;22时许,第一纵队(粟裕指挥)越过壕沟,突破东小圩,但此刻第五纵队在西线的攻击处于间歇期,敌人得以集中兵力在东线反击。曹甸战役,几方各自为战,没能形成统一进攻步调。
至此一切了然,曹甸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部队没有打好配合,并非是黄克诚消极应战。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既然是配合环节出了问题,那战败绝不应该仅惩罚黄克诚。
而在曹甸战役后,黄克诚进驻苏北,再也没有和粟裕并肩作战过。
于是有人就此认为,黄克诚因在曹甸战役中遭遇不公,进而对粟裕产生不满,最终负气离开江苏,两人矛盾直到1958年才彻底揭开。
四,粟、黄关系究竟怎样?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归本溯源,从曹甸战役入手。
在处罚黄克诚后不久,陈毅很快就意识到失败责任不在黄克诚,多次公开表示歉意。1945年,黄克诚率兵挺进东北前夕,陈毅亲自跑到前线送行,他握着黄克诚的手,诚恳说道:“过去我有批评错的地方,请你多加原谅,曹甸战役失利,其实责任在我”。
对此,黄克诚哈哈一笑,温言劝慰道:“军长不必自责”。
即使遭到错误批判,黄老也能一笑置之,胸襟宽广非常人所能及。
有如此气度的人,绝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对他人心存怨恨,更何况黄克诚早在战前就已预知战果不利,又怎会对粟裕不满呢?
1946年9月2日,粟裕率部在苏中接连取胜,远在东北的黄克诚亲自致电华中野战军,祝贺粟裕大捷,在电报开头,黄克诚亲切的说道:“自去年北上,我时刻惦记着你们”,可见两人的亲密关系。
伟人毛主席曾评价道:“黄克诚是最爱提意见的人,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这样的人不会不晓事理,更不会携私报复。”
大漠飞刀
黄克诚是有战略眼光的,抗战胜利后抢占东北就出自他的建议,后来在抢占东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曾克林东北遍地是日军遗留武器的误导,导致很多部队空手进入东北,结果因为苏军拒绝移交日军仓交,导致很多部队成了没有武器装备的武装。只有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三万多人是齐装满员进入东北,成为当时东北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风吹不落的枯叶
但没有黄的时候,新四军和华东就越打越好,黄去了东北也没做什么司令官,只是政治工作,说明他不是打仗的料,配合当然也是上级布置不挡的结果,别辩解,没有黄,后期粟要多牛有多牛,自己参谋长还是一个中将自己调过来的,几乎自己完全独立的思考布置
成宇靖 回复 08-13 12:23
这个因果关系怎么得出来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你们老家发展烂,等你离家去其他地方发展了你老家发展好了,你老家发展不好能怨你吗
侬本多情
黄大将和彭总,林总,陈帅都共事过,和林总处的和谐多了,因为林总的指挥无可挑剔,黄大将无意见可提。
天资 回复 08-15 19:43
黄不负责军事,提啥意见
侬本多情 回复 天资 08-16 08:24
黄在西满军区当司令,主抓后勤去了,依黄大将的性格,有意见他肯定会提的。
骑好白好白的白马
工作矛盾肯定有,个人矛盾应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