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身兼银行家、富商,以及民国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是名副其实横跨政商两界的大亨。孔祥熙的发迹之路,切实说明了一个人眼光敏锐的重要性。
孔祥熙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他父亲曾经经商,但后来一直以教书为生。孔祥熙早年上过三年私塾,后来因缘际会下,他在教会学校读了十年左右书,所以思想非常西式。八国联军侵华时,孔祥熙为阻止联军攻打山西做出过贡献,李鸿章特同意孔祥熙的请求,让他去美国留学。孔祥熙从美国回到山西后,创办了“铭贤中学”,一心扎在现代教育上,直到辛亥革命。
1912年,32岁的孔祥熙凭借敏锐的目光,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当时,孔祥熙看中了火油生意大有可为,于是设立“祥记公司”,交付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保证金40万元银元,取得山西省亚细亚火油总代理权。这是独占性经营,使孔祥熙每年获得巨额利益。
这个时期的孔祥熙,尚且没有像他在民国后期那样贪恋钱财。孔祥熙规定,盈利的40%用于兴学和举办公益事业。
孔祥熙不光商业目光敏锐,他政治目光也同样敏锐。孔祥熙早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上学时,曾跑到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去见路过那里的孙中山,聆听孙中山所阐扬的革命理论。在交谈中,孙中山告诫孔祥熙:“不论兴办任何事业,都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尤须持之以恒,方可有所成就。至于革命工作,尤应自启迪民智开始。”孙中山的寥寥几句话,使孔祥熙敬仰万分。孔祥熙当即发誓追随革命,加入兴中会。孙中山欣然应允。此后孔祥熙便响应孙的号召到西北一带兴办教育,以启民智。
孔祥熙虽然对商业和政局变动颇为敏锐,但也不是顺势而为,趋炎附势的人。孔祥熙早年时,心系天下,满怀赤子之心,他15岁时,就借圣经指责清王朝:“政治腐败,丧权辱国,王公大臣,昧于事理”,还发誓永不与西太后朝廷合作。后来到1900年,李鸿章赐给孔祥熙“帮办洋务”的头衔。这对年仅20岁的孔祥熙来说,前途不可限量。但孔祥熙履行了誓言,予以拒绝。
1911 年10 月,山西革命党人为了响应武昌起义,在太原举事。孔祥熙乘机把太谷城内的商团、巡警队、学生一起组织起来,成立“营务处”,自任总办,维持治安。当袁世凯派清军进攻山西时,孔祥熙也曾三次派学生军赴娘子关作战,抵抗清军对起义军的镇压。1913 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袁,电召孔祥熙去上海商讨时事。孔祥熙立马南下,不久,“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为保存革命元气,率领革命人士再渡日本。孔祥熙甘冒风险,追随孙中山一同赴日。由此可见,早年的孔祥熙,在危机面前,总能够以大义当先。
1919 年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山西太谷时,孔祥熙立即把亢奋的全体师生召集在大礼堂里,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充分肯定五四运动是“有胆有识的空前壮举”。5 月7 日,孔祥熙亲自策划组织300 余学生上街游行示威。
1920 年山西大旱,灾民无以为生。孔祥熙出面向华洋义赈会请命,贷得巨款100 万美金,并提出“以工代赈、修筑公路,将来以公路收入,偿还贷款”的意见。山西督军阎锡山得悉后极为高兴,马上派赵守钰为路工局局长,督修平遥经汾阳至离石、军渡之晋西公路和由平定、阳泉经昔阳、和顺之晋东公路。两大交通要道的完成,对山西经济的发展,裨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