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一个细节对比八阿哥和十三阿哥

茅塞盾开 2022-08-29 22:23:19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震惊朝野的刑部冤案发生后,康熙在震怒之余,下旨要将该案件彻查到底。

起初,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同时向康熙表决心,要接手刑部案件。

不料,四阿哥只是在康熙那边虚晃一枪,随即便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豪华套餐,硬生生把自己折腾出了严重的伤寒。

如此一来,胤禛既向康熙展示了自己积极作为的态度,又成功避开了刑部冤案,免得因为查案涉及到太子而令自己被动尴尬。

胤禛的这番骚操作,称之为高级腹黑心机一点也不为过。

这是个真正的狠人。

正因为胤禛对康熙用过这点心思,所以在多年后,胤禛看到弘昼为了逃避查抄八阿哥,特意在家整了一出活出丧,也是顿感不妙。

这套路可是老子当年玩剩下的啊。

直到胤禛把弘昼传唤到宫中旁敲侧击了良久,确定弘昼没有夺嫡的野心,才放下心来。

咱们继续说刑部冤案的事。

康熙为了确保该案件的审理能够在公允、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决定由八阿哥和十三阿哥一起负责审理。

康熙的这番安排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太子党”和“八爷党”的矛盾早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如果单独让八阿哥去审理刑部冤案,那么八阿哥必定暗中操作,会将涉及太子的罪行全部深挖出来,到时候就会让太子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有了十三阿哥在旁监督,想来八阿哥不至于那么明目张胆地去坑害太子。

康熙显然也低估了八阿哥扳倒太子的野心,这也是后话,我们不再赘述。

当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开堂审理刑部冤案的时候,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发生了。

最先进入公堂的,是暗中操纵刑部冤案的三位刑部官员,也是太子的三个死党成员:黄体仁、司马尚、肖国兴。

这三个官员进入公堂后,不敢入座,而是小心翼翼地站立一旁,表示自己是戴罪听参的官员,不能入座。

看在眼里的八阿哥,不仅没有责怪这些官员的意思,反而好言安慰,让衙役给他们三人设座,理由是:

“没有革职,你们依然是刑部的堂官!”

八阿哥此言一出,顿时令这三人对他感恩戴德。

接下来,当张五哥戴着沉重的手链、脚镣,艰难地走入公堂之上,八阿哥却熟视无睹。

一旁的十三阿哥见老八对张五哥却是另一番态度,立刻拍案而发,要求衙役去除掉张五哥身上的刑具,理由是张五哥早已经康熙皇帝确认过,是无罪之人,不应该再佩戴刑具。

八阿哥见十三阿哥如此义正严词,也不好辩驳什么,只好同意摘掉张五哥的刑具。

于是,刑部的案件正式进入审讯环节。

剧中的这个片段,只有不到短短三分钟,却将素有“八贤王”美誉的八阿哥和被众人称之为“侠王”的十三阿哥的各自形象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来说被誉为“八贤王”的八阿哥。

这个“贤”字,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它是以代表金钱的“贝”字作为偏旁部首,说明这个字本身和钱有关,表示善于安排、精打细算的意思,同时进一步引申为良好、美善的寓意。

也就是说,一个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明明白白,让人挑不出毛病的人,人们会称他为良、善,这就是“贤”的表现。

那么八阿哥当真称得上一个“贤”字吗?

当他面对司马尚等三个刑部官员之时,他明知道这三人是戴罪听参的官员,却还照旧给这三人设座,为的是让这三人不至于太过难堪,算是照顾了他们三人的情面,也算是间接给了太子情面。

这番安排的确是毫不含糊,非常用心。

可是在面对没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普通老百姓张五哥之时,八阿哥却没有任何举动,只是任由沉重的镣铐将张五哥的身体压弯。

这前后的对比,将八阿哥那“双标”的为人特点充分暴露出来。

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老八是极尽手段拉拢,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人,老八则完全不顾其死活。

这种表现,还能称得上“八贤王”吗?

反观十三阿哥,他为了替张五哥解围,甘愿硬刚刑部官员和八阿哥。

十三阿哥为张五哥出头,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良心和本性,与张五哥是什么样身份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这才是真正担得起“侠王”的称号。

不过,更细思极恐的细节还在后面。

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审理刑部冤案,进行到最后,确认了司马尚、黄体仁、肖国兴三人“玩忽职守、诬良为罪、放纵真凶”,直接将三人拿下。

其实在康熙撞破这件冤案之初,就算是傻子也该知道,这三个刑部官员肯定在其中脱不了干系。

以八阿哥的精明,又怎么会猜不透其中的玄机呢?

八阿哥主导的这场刑部冤案的审理,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三个刑部官员定罪,只要他们的心理防线崩溃了,再胁迫、诱使他们交代太子的罪行,就是一步之遥的事了。

换句话说,八阿哥在看到司马尚、黄体仁、肖国兴三人进入公堂之时,就已经算计好给他们定罪了。

那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这个情景:

一个准备办你的人,却脸上堆满笑容为你设座。

其目的是在搞掉你的同时,还能继续博个“贤”名。

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