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一男子靠养牛发家致富,年销售额高达1.8亿

裘克谈史 2025-04-24 02:58:50

2021年,北京一男子凭借着一套独特的养牛方法,让一头牛一天增重3斤左右,在他的养殖场里,养4000多头牛,只需要4个工人就能轻松管理,而且一头800公斤的安格斯黑牛,在他手里竟然可以卖到4万多元,2021年他的牛场年销售额更是高达1.8亿元,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吴连方,从19岁开始他就在北京做收牛羊、卖牛羊肉的生意,一年能赚30多万元。

2010年9月,46岁的吴连方和朋友在北京西南郊区承包了一个养牛场,打算自己养牛做到自产自销。

但由于没有养牛的经验,一年到头他竟然亏损了100多万元,但他却并没有就此放弃养牛,而是仔细分析牛场亏钱的原因。

他发现此次养牛之所以亏钱,是因为牛长得太慢了,之后吴连方想通过更换饲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他一连换了好几种饲料,依然没有效果。

随后,吴连方通过人脉关系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方面的专家孟庆祥,而专家一来到牛场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之前吴连方喂牛都是把牛的饲料,比如玉米面、草料随意混合一下,这样做导致牛对饲料营养的吸收率很低。

之后,他按照专家提议,每次喂牛之前将牛的饲料用搅拌机搅拌均匀,通过喂食搅拌均匀的饲料,牛的生长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而接下来,吴连方和专家又给牛设计出了五个套餐,每种伙食按照牛的体重设计,精粗饲料的配比都不一样,并且在其中适当加入维生素、氨基酸。

通过这种喂养方法,牛一天就可以增长3斤左右,虽然牛的喂食问题解决了,但很快他在牛场的管理上又出现了问题。

原来,有一次饲养员记不清饲喂量,又因为担心牛饿着,就又喂了一遍,结果差点撑死了一头牛。

为此,吴连方很着急,他觉得这样粗放养殖不行,于是吴连方决定用上大数据,在人与牛之间搭建信息交流的桥梁,做到科学养殖。

他四处考察学习,从国外买回一套喂牛神器,他先是给每头牛都打上了电子耳标,电子耳标中含有这头牛的信息。

之后,他在每个石槽下都安装了特殊的秤,和电脑监控设备联网,人工智能会每天记录每头牛的进食大数据,之后再根据大数据给牛投喂饲料,实现精准的科学喂养。

通过使用这种方式,员工开着自动喂料车,一天两次,一次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把1000多头牛喂得很好。

但是,光知道牛吃了多少还不够,之后他还给牛戴上了计步器,精准掌握每头牛的运动信息。

正常的牛一天会走3500到4500的步数,如果达到了这个步数,就说明牛的身体很健康,但如果一头母牛的步数突然间走高了,那么这头母牛可能就进入发情期了。

通过大数据,他会及时地给母牛配种,使用这种养殖模式,不光可以对牛场进行精准的监控,还能降低牛的饲养成本。

养牛的问题解决了,可每次给牛做防疫检查时,他养的牛都很不配合,于是吴连方利用动物怕亮的习性,专门为牛设计了一条S型的通道,通过这种方式给牛做防疫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所有养殖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本以为万事大吉,可令吴连方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卖牛的时候竟遇到了大麻烦。

原来,吴连方养的是安格斯黑牛,这种牛肉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当他把自己的牛肉拿到市场上后,大家都一致认为他的牛肉不新鲜,这让吴连方很受打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吴连方在牛街开了一家门店销售他的牛肉,虽然一个小门店一天也就能卖出个几百斤的牛肉,但吴连方却把这里的门店当成了宣传窗口,很多企业大客户会来牛街看样品采购,只要是企业客户,吴连方都会免费送一点自己的牛肉。

由于自家的牛肉缩水少、口感紧实,很快他的牛肉在北京、河北一带就打出了名气,一天他就能卖六头牛。

赚到钱后,吴连方又建起了冷冻加工厂,做起了肥牛卷。

之前,他在考察市场的时候,发现消费者对肥牛卷存在着很多疑惑,有许多人都认为肥牛卷都是碎肉合成的口感不行,而吴连方觉得这是个机会。

之后,他推出肥牛一号和肥牛二号两种产品,肥牛一号是用牛的前胸和腹部肉制作,肥瘦相间,追求口感滑嫩多汁,肥牛二号用的是牛腿肉和牛油制作,为的是口感瘦而不柴。

优质肥牛卷让很多餐厅和超市都很青睐,这样的肥牛卷一斤能卖到40多元,并且他还开发了牛排产品,雪花牛排一般分为A1到A5五个级别,但吴连方只培育生产A3级别的雪花牛排,为的就是让普通的大众也能吃得起,通过这些销售方式,他一头牛就能卖4万多元。

随后,吴连方的肉牛存栏量慢慢增加到了4000多头,但牛养得多了,大量的牛粪该如何处理就成了一个问题。

为此,吴连方还专门将牛粪加工成了有机肥,用来种植玉米,而玉米和秸秆都用来做牛的青贮饲料,通过循环种养,他节省了30%的喂养成本,算下来一年能节省700多万元。

到了2021年,吴连方的牛场年销售额高达1.8亿元。

那么,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0 阅读:1
裘克谈史

裘克谈史

品今朝古史,论大事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