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大的利差损风险
2023年起,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和理财市场的剧烈波动,保险中的增额终身寿险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也正因为保险产品具有长期锁定收益及刚性兑付属性,在利率下行环境下,保险公司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
于是,为了保证行业的稳定性,监管部门多次发文及窗口指导,要求保险公司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并且全行业严格执行”报行合一“,实现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和费用率的双降,进而有效管理和减轻这些风险。
下调”预定利率,产品调整,万能/分红险结算利率设限,防范利差损。
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并取消高、中、低三档演示利率表述,调低演示利率水平。接着,公布了2023 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新增了对于增额终身寿险的利润测试投资收益假设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形,持续关注利差损风险。3月,监管部门召集20多家人身险公司进行座谈会,调研人身险公司负债成本、负债与资产匹配情况、对公司负债成本合理性的判断以及下调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公司及行业的影响。4月,监管部门提出,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7月通过电话通知方式对人身险公司产品定价利率进行明确要求,从2023年8月1 日起普通型产品定价利率不高于3%、分红险产品定价利率不高于2.5%、万能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不高于2%。2024年1月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不得高于 4%。2024年3月,针对万能险、分红险的业务风险防控进一步提前,监管机构要求大部分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水平不超过3.3%,分红险的实际分红水平被要求降至与万能险同等水平甚至更低。控制“费用率“,执行报行合一,降低行业成本,促进有序竞争。
银保先执行报行合一:2023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要求银行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应当审慎合理确定费用假设,据实列支费用,严格实行“报行合一”。
2023年10月和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分别下发《关于银保产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多举措力求落地实施。
银保渠道执行报行合一后,对于趸交、3 年交、5 年交、10 年交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给予银行的一次性手续费上限分别下调至3%、9%、14%、18%,老七家在此基础上再打九折,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30%左右。
报行合一全渠道化:2024 年 2 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 2023 年度人身保险产品情况的通报》,指出部分人身险公司报送的经代渠道终身寿险产品设计的销售费用率为预定附加费用率的两倍左右,并要求其针对通报问题进行全面自查整改。于是,经代渠道产品出现了密集性的下架调整,经代渠道全面实行“报行合一”已蓄势待发。
对于个险渠道而言,由于各家险企个险渠道基本法、队伍架构和费用政策计算的差异较大,因此个险渠道短期内受到“报行合一”政策的影响较小,但长期来看,个险的报行合一也是势在必行。
大环境进入低利率时代
通常来说,无风险收益率的高低可以参考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然而,近20年以来,我国的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呈下行趋势,尤其是在近十年以来,收益率显著下降,并且不断向下突破,2024年一度降至2.3%以下,截至 2024年5月6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31%。
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而言,未来利率继续下行是大概率事件!
(近20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发展趋势)
1)利率下行将导致保险公司收益率承压,面临利差损风险。
保险公司利润来源可以分为利差、死差和费差,目前存量业务中利差占比最高。
(保险公司的“三差“)
国内保险的资产大都以固收资产为主,债券是占比最高的单一资产类别,债券收益率下降,股市也走弱,对保险行业而言,利率下行、投资收益率下滑,行业的利差空间会被压缩,在这种背景下,保险业不仅要面临盈利压力,还要面临保单收益的兑付难题。
虽然现在的新业务通过调整预定利率也好、调整投保规则、控制费用率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利差损的压力,但保险公司仍面临着过去大量存量业务所带来的巨大兑付压力,特别是那些预定利率高达4.025%和3.5%的产品,在停售前曾引发过销售热潮,如今,这些保单都将成为保险公司兑付压力来源,可谓”当年卖的有多火,未来的压力就有多大“。
这种压力不容忽视,因为历史上,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保险公司都曾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因为利差损引发过破产潮。
2)利率下行会加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现金流压力。
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资本/最低资本=(认可资产-认可负债)/最低资本。
一方面,利率下降会导致长期保险产品的新业务量下降,导致分母(实际资本)下降。另一方面,利率下行阶段,最低资本增加,一降一加下,偿付能力充足率就会收到严重影响。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讲,利率下行可能导致客户对保险公司信心下滑,从而产生退保增加,加剧保险公司现金流压力。
2023年末,保险行业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7.1%、128.2%,其中寿险公司相对较低,分别为186.7%、110.5%。截至到今年4月份,国内180家寿险+产险公司中有20家公司未能披露偿付能力报告,而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数据的公司中有14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二、潜在的行业风险
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早在90年代的时候就出现过。
90年代初,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1993年最高的时候,存一年的钱利息就能达到10.98%。而当时由于投资渠道单一,保险产品的利率很大程度取决于银行利率,所以,那时候的寿险公司签发了大量预定利率8%以上、期限超过20年的保单。随后受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的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从1996年5月起到1999年6月,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下调至2.25%,而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的调整相对滞后,于是,保险公司出现了巨大的利差损。据统计1999 年前中国寿险的利差损达500多亿元。为了化解保险公司利差损问题,监管机构连续三次下调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1999年6月发文规定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年复利 2.5%。
(90年代一年期存款利率vs保险预定利率)
虽然当时的利差损风险在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之后,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化,但是对于当时的三家头部保司,太保、国寿、平安而言,这个影响延续至今依然存在。
当前的利差损与90年代有所不同。
一来,目前利率水平虽在下行,但下降幅度没有90年代那么大。在这种小幅度、慢节奏的降息过程中,给保险行业留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准备时间。
另外,存量保单的兑付风险也没有90年代那么高。毕竟,在96年-13年之间,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只有2.5%,成本可控;再者,现在保险行业的投资更多元更丰富了,利差益加上这些存量保单贡献的死差益,这些都可以确保历史账单得到妥善和平稳的处理。
当前,保险行业面临的主要压力集中在风险处置问题上。
与90年代相比,当时保险公司数量有限,发展模式和管理相对简单。然而,如今保险市场已拥有近百家公司,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不乏无序、无良、无法的恶性竞争现象。尽管保险公司在面临经营风险时,有保险保障基金作为兜底,但自从接管安邦、华夏等公司后,保险保障基金的余额已显得捉襟见肘。
(保险保障基金历史运作统计)
在保险保障基金接管能力受限情况下,过去还能让一些头部公司共同出资携手托管,现在,各家公司很多都自顾不暇了,更别说给别人”擦屁股“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家保险公司经营不善,陷入严重的利差损危机,处置压力和难度都会很大,甚至可能引发行业内的连锁反应。
因此,我们说保险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两年监管频频出手,这都是在稳定市场秩序,维护行业稳定,保护客户权益。同时,为了应对利率下行、投资收益率下滑等不利因素,一些保险公司也主动降低产品收益,以减缓利差损风险,确保公司的稳健运营。
面对现状,我们都不应该盲目吐槽、失望、骂娘,相反,我们应该冷静地审视问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地分析和应对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