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第三方眼中的权力与经济棋局
特朗普政府非常“愚蠢”,其政策破坏美国经济信誉和战略领导力,长期损害大于中国-------澳大利亚学者休·怀特(Hugh White)特朗普关税是“历史性的自残行为”,但中国应对手段有限,需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与务实外交。---------澳大利亚学者杰夫·拉比(Geoff Raby)
贸易战导火索:特朗普的关税 “豪赌”特朗普上台执政后,为了兑现 “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竞选承诺,打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组合拳,其中关税政策成为他重塑美国经济版图的关键武器。2018 年,特朗普政府以所谓 “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 等理由,对中国商品挥舞起关税大棒,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上千亿美元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税率从 10% 到 25% 不等 ,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多个行业。
特朗普及其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坚信,这种单边高关税政策能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从而 “平衡” 国际贸易体系,增加美国出口和就业。他们设想通过提高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一方面促使美国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美国本土产品,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另一方面,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开放更多领域给美国企业,扩大美国的出口份额。
然而,这一政策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之上,为后续的贸易战埋下了隐患。特朗普政府严重低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反击能力,以为凭借美国的经济实力就能单方面重塑全球贸易秩序,却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中国迅速采取对等关税措施,对美国的农产品、汽车、飞机等出口商品加征相应关税,贸易战就此螺旋升级,从经济领域逐渐蔓延到政治、外交等多个层面,给全球经济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的 “内伤”贸易战打响后,美国国内经济并未如特朗普政府所预期的那样实现 “再次伟大”,反而陷入了一系列困境,诸多行业受到冲击,美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呈现出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局面。
消费者苦不堪言美国消费者成为贸易战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高关税政策使得大量进口商品价格飙升,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量日常消费品,如玩具、电子产品、服装等,加征关税后价格应声上涨 。美国鞋履分销及零售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特・普里斯特曾表示,美国关税政策生效后,一双标价为 150 美元的球鞋,售价涨到了 230 美元,相当于涨价 80 美元。据相关数据统计,99% 的烤面包机、80% 的玩具依赖中国进口,加税后这些商品价格可能上涨 15 - 20%。若 iPhone 在美国本土生产,价格将从 846 美元跃升至 2300 美元 ,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为了应对物价上涨,美国多地消费者开始疯狂囤积物资。一位美国消费者无奈地表示:“我今天逛超市,发现好多货架都空了,后来才听说也许是因为关税。” 亿万富翁、知名投资人马克・库班也在社交平台呼吁美国民众:“凡是能找到地方储存的东西,都应该趁早买起来。” 可见,关税政策给美国消费者带来的恐慌和压力。
经济增长的 “绊脚石”关税引发的通胀压力,如同高悬在美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美国长期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风险。美国政府一系列关税政策的实施,使得日用品价格大幅上涨,皮革、外套等产品价格上涨超过 15%,累计导致每个美国家庭多支出 3800 美元。路透社报道显示,某款苹果手机在美售价可能由 1599 美元上涨至 2300 美元。通胀压力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还抑制了消费和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还导致了美国经济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治理滞胀需要改善供给侧条件和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突破,但美国政府大搞保护主义,高额关税显著约束了美国供给侧。若实施减税刺激经济,将加剧通胀;若紧缩货币治理通胀,又将加剧衰退,美国经济陷入了两难困境,难以通过市场自发调整实现供需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曾发出警告,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关税成本,将削弱企业投资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摩根大通发布报告称,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高达 60% ,其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政府在贸易和国内财政问题上持续存在政策混乱,打击了美国股市和消费者信心,美国将难以避免经济衰退。从美国国内经济数据来看,消费者支出增速放缓,商业领域许多企业暂停资本支出计划,经济增长的步伐明显受到阻碍,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正逐渐从经济层面蔓延到社会层面。
中国:压力之下的机遇探寻贸易战的硝烟弥漫,中国作为这场贸易博弈的另一方,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既要应对短期的出口困境,又要着眼于长期的战略布局,在危机中探寻机遇,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短期的出口阴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约 15% 。美国的关税政策无疑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许多依赖对美出口的企业订单锐减,产能过剩问题凸显,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在广东,一家专门生产玩具的工厂,以往每年有超过 70% 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贸易战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玩具加征关税,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降,订单量骤减了 60%。工厂老板无奈地表示:“以前订单多的时候,工人三班倒,机器 24 小时不停运转,现在订单少了,很多工人只能放假,工厂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除了出口企业,国内消费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出口受阻导致相关产业就业压力增大,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谨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消费信心,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使得消费市场活力不足,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长期战略布局面对贸易战带来的短期困境,中国并未局限于眼前的应对,而是高瞻远瞩,从长期战略层面积极布局,通过一系列举措来降低贸易战的影响,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积极开拓 “全球南方” 市场,加强与东盟、“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通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等方式,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 14.7%,东盟、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占比超 64% 。在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产品受到了当地市场的热烈欢迎,而东盟的农产品、原材料等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推动技术自主可控方面,中国更是加大了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半导体领域,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中芯国际等企业在芯片制造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不断提高芯片国产化率 。华为公司在 5G 通信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推动了全球 5G 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通过技术自主可控,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减少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降低了贸易战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冲击。
盟友态度:国际关系的微妙转变在这场贸易战中,中美两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而美国的盟友们也在这场风暴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的态度和行动,不仅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对贸易战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韩的经济权衡作为美国在亚洲的传统盟友,日本和韩国在贸易战的浪潮中逐渐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姿态。近年来,日韩开始积极与中国探讨三方贸易协定,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与安全利益考量。
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韩两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中国是日本和韩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三国之间在电子、汽车、机械等多个产业领域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以韩国为例,其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是韩国芯片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贸易战爆发后,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冲击了中美贸易关系,也对日韩等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连带影响。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日韩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寻求在贸易上的新平衡。
在安全层面,日韩长期以来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依赖美国的保护,处于美国的安全同盟体系之下。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美国在全球事务中战略调整,日韩逐渐意识到不能完全将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捆绑在一起。美国在贸易战中表现出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让日韩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产生了担忧。他们开始尝试在经济上与中国加强合作,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在安全上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试图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利益最大化。
欧洲的军事反思特朗普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一系列决策,也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军事安全领域。特朗普暂停对乌援助这一事件,成为欧洲重新审视欧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在对乌援助问题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欧洲国家也在美国的主导下参与其中,对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然而,特朗普政府突然暂停对乌援助,让欧洲国家陷入了困境。这一决定不仅使乌克兰在军事上陷入被动,也让欧洲意识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决策存在不确定性,对欧洲的安全承诺并非坚如磐石。
欧洲国家开始思考自身的军事独立问题,甚至有了建立 “无美版北约” 的讨论。长期以来,欧洲在军事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美国在北约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特朗普政府的行为让欧洲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可能会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失去自主性,面临被美国战略决策裹挟的风险。因此,欧洲希望通过加强自身军事力量建设,提高军事独立性,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挑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欧洲对美国信誉的质疑,也预示着欧美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澳大利亚学者的批判这场贸易战也引发了全球各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其中澳大利亚学者的观点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对贸易战进行了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特朗普政策的弊端。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休・怀特(Hugh White)毫不留情地批评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 “愚蠢”,他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经济信誉和战略领导力。在休・怀特看来,美国长期以来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经济政策和信誉对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至关重要。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关税政策,不仅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也让美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形象大打折扣。这种短视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给美国某些产业带来一定的保护,但从长期来看,却损害了美国的整体利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其长期损害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中国的影响。
另一位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杰夫・拉比(Geoff Raby)也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发表了看法,称其为 “历史性的自残行为”。杰夫・拉比指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来解决贸易问题,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种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美国经济陷入了困境。他还强调,中国在应对贸易战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对手段有限,需要在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与务实外交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又要考虑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处理贸易争端时需要谨慎权衡各种因素,避免陷入情绪化的对抗。
多边体系的困境与变革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博弈,它还对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 “非歧视原则” 被逐渐瓦解,全球贸易规则正朝着双边或区域化的方向转变。
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基石,WTO 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其倡导的 “非歧视原则” 确保了各成员国在贸易中享有平等的待遇,是全球贸易秩序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美国在贸易战中采取的单边主义行动,如对中国商品单方面加征关税,完全无视 WTO 规则,破坏了 “非歧视原则” 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美国这种绕过 WTO,动用国内法对其他国家实施贸易打击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对全球贸易规则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伤害,使得全球贸易秩序陷入了混乱。
随着多边贸易体系受到冲击,全球贸易规则开始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来保障自身的贸易利益,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着亚太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些区域贸易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增加全球贸易协调的难度。
TCL 创始人李东生就曾表示,近年来全球贸易规则更多地走向区域化,正在被更多区域性贸易规则取代,过去几年,很多区域性贸易规则协定正在重新建立,全球产业链也在向本土化转变。这种趋势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企业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布局,以适应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化。
在贸易战的阴影下,全球贸易规则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促进各国之间的公平贸易,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贸易战的未来走向:权力格局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疑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一场巨变,它所带来的影响深远而复杂,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重塑着国际关系的架构。
从经济层面来看,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美国的关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国内产业,但也导致了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福利受损,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多次发出警告,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关税成本,将削弱企业投资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摩根大通发布报告称,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高达 60%,美国政府在贸易和国内财政问题上持续存在政策混乱,打击了美国股市和消费者信心,美国将难以避免经济衰退。
中国在贸易战中虽然面临着短期的出口压力,但通过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技术自主可控等举措,正在逐渐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在半导体、5G 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提高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在政治层面,贸易战加剧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分化与重组。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径,不仅引发了与中国的贸易争端,也导致了其与盟友关系的紧张。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开始与中国探讨三方贸易协定,欧洲国家也在反思对美国的依赖,考虑建立 “无美版北约”。这种盟友离心倾向,反映了美国在全球政治影响力的下降,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从国际秩序的角度来看,贸易战对多边贸易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 “非歧视原则” 被逐渐瓦解,全球贸易规则正朝着双边或区域化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来保障自身的贸易利益,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着亚太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区域化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但也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增加全球贸易协调的难度。
未来,贸易战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美国和第三方国家的战略选择将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因素。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摒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维,回归到多边合作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其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中国则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应对贸易战的同时,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第三方国家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战略选择将影响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走向。一些国家可能会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通过与双方的合作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选择与某一方结盟,加剧全球格局的分化。
中美贸易战不仅是一场经济利益的较量,更是全球权力格局调整的重要契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国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分歧,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