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山水画的朋友会发现,画江南山水虽然面貌各异,但基本上都脱离不开临仿董源的画风。尤其是元代,大量文人没有晋升之路,只能投身艺术创作,更让董源在画坛上地位不可撼动。为什么学习董源画风就能画好江南山水,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找一幅清代画家方士庶的仿作,看懂了这幅画也许就找到了答案。
画中远景是起伏群山,用墨青、赭石、淡墨三种颜色染成。不同颜色混在一起,有了微弱光感,也有烟雾弥漫的效果。看上去就是遥望远方的样子,尤其是他还用一组拖笔形成的线条,强调空间距离。墨色枯淡,画出清幽雅韵,带有抒情的味道。一下子把人带入到视野宽广的空间里,视野打开心胸才能开朗。

方士庶 仿董源山水
从远景到中景,空间过渡自然,很符合江南山水的自然特征。方士庶最下功夫的地方是中景,而不是前景。这是由于构图上要表现出起承转合的连续性,又要体现出深远的效果。中景刻画精细可以让整幅画显得平衡统一,避免因构图问题导致画面无法融为一体。
方士庶在描绘中景的时候,以披麻皴为主,勾皴擦点染等多种技法轮番运用。他要画出江南的湖光山色,也要表现出一组大山的远近层次。为了让画面显得雾气氤氲,他以淡墨为主,继续强调视觉感受。笔墨细腻,会让人觉得画面精致,也能配合构图强调空间层次。董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笔墨技法完美刻画了江南山水秀逸多情。方士庶在临仿过程中也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

方士庶 仿董源山水 局部
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方士庶用的披麻皴很难看清楚细节,反而是墨点相当清楚。这种点子,有人称之为“点子皴”。这些墨点有可能是山中草木,有可能是山中游人,还有可能是山岚烟雾遮挡后形成的视觉效果。无论他要表现哪种情况,都为了突出平淡天真的特点。
画山水,尤其是画江南山水,一定要表现出空灵澄澈、生机无限的境界。学习董源技法可以快速理解这种感受,从而抒发出真情实感。披麻皴与点子皴并用,可以展现出画家随心、随兴的逸趣。

方士庶 仿董源山水 局部
到了近景,细节就更加丰富了。有村舍人家、农耕场景、商旅往来、文人雅游,这些细节进一步表现山水的包容性。细腻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山水画融为一体,就有了人与江南山水相依相存的亲密关系。
好的技法可以蕴含情感,学习董源画风,就是学习这些可以抒情的技巧。哪怕没有长期观察的经历,起码也能在技法上复刻。学习董源画风,就是学习他对生活的观察,对自然景物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到了明末,有个叫董其昌的画家格外崇拜董源。经他之手鉴定的董源真迹,都会题字落款表达激动心情。

方士庶 仿董源山水 局部
从技法角度看,方士庶仿董源山水比董其昌的功底更扎实。如果你看了这幅画想要去江南看看真山真水,那就说明方士庶在创作中表达出感情。同时他也画出了山水的生命力与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