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场上的英国反坦克武器

阿隆过去 2024-02-27 12:06:24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2.11.006

自俄罗斯展开以“特别军事行动”为名的俄乌战争后,坦克和反坦克作战的效率一直是具有战术上决定性意义的一对矛与盾。在英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装备中,反坦克武器占有相当比例,不过与人们熟知的“陶”式、“标枪”等美制反坦克导弹相比,英制反坦克武器知名度不高,于是乌克兰战场上的实战使用,自然也就成为了解这些英制反坦克武器的一个契机。

尽管英国是一个处于欧洲边缘位置的岛国,但英国并不感到绝对安全。历史上罗马人、日耳曼人、丹麦人以及法国人都曾上岛入侵,只有欧洲大陆各国力量均衡,甚至局部乱起来,英国才会感到安全。相反,一旦欧洲大陆有强势的国家出现,英国的军事实力将会受到压制,战略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历史上欧洲大陆每每有强国出现,与英国的战争也就无可避免。所以400多年来,英国推行的是“离岸平衡-大陆均势”政策,就是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维持欧洲大陆的一种相对均势状态,只要欧洲大陆处于不断分裂当中,就无法形成统一且无敌的超级大国。毕竟,欧洲统一了,英国到哪寻求霸权去?又到哪里去火中取栗?所以,英国要在欧洲不停地制造麻烦,英国所谓“搅屎棍”的名号也就此留下。当然,“搅屎棍”毕竟不雅,这种离岸制约后来被系统性地称为“光荣孤立政策”。“光荣孤立政策”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任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明确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这一提法并不是英国人首先提出的,而是一个加拿大政治家在赞许英国对欧洲事务置身事外时第一次使用,但现在细细品来看这个赞许多少有一点讽刺的意味。虽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日英同盟和加入协约国集团为标志,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在形式上就已经完结,但这种孤傲情绪和惯性思维在英国仍然大有市场,并深远影响到了今天。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格局变了模样,英帝国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欧洲也不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中心移向美洲。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欧各国在20世纪50年代不得不面对现实,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有一份话语权,必须由过去的对抗而转向合作,由此欧共体应运而生,之后发展为现在的欧盟。对此,让孤傲情绪和光荣孤立思想充斥了头脑的英国,一开始就对这个新生事物嗤之以鼻。看着欧共体统一市场勃勃生机时,英国没有先考虑加入,而是联合欧洲非欧共体成员国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与之对抗,结果遭到失败,这时的英国才又变了脸,并于1973年加入其中。加入是加入了,但它为了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一直和其他成员国不睦。1993年欧共体升级为欧盟,英国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对欧洲大陆各国戒备很深,并拒绝加入欧元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放缓,英国国内对加入欧盟的异议多了起来。他们接受不了的是每年高额的会费、欧盟繁琐的规定、难民和移民冲击、不能掌握欧盟主导权,这让英国人感到吃亏了,继续留在欧盟并没有多少好处,反而多了不必要的负担,特别是限制了与蓬勃发展亚洲市场的往来。如此,英国脱欧的声浪此起彼伏越来越高,最终于2021年1月如愿以偿。现在看起来,从先前的排斥和加入到后来的合作与冲突,都充分暴露出英国在处理与欧盟关系上的复杂现实利益纠葛,也折射出脱欧背后的那种孤傲情绪和“光荣孤立”政策思维的作祟,所以就有了在2016年脱欧公投公布结果时,有人高喊这是“光荣孤立政策”的复辟。微妙的是,英国一边脱欧一边却又在乌克兰不断热情高涨地拱火。这就令脱欧时某些英国人忍不住高喊的“光荣孤立”变得无比传神起来——毕竟,英国的“光荣孤立”从来不是真置身事外,保持中立,而是要把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结合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在2022年俄乌大打出手的乌克兰战场上,人们不应该对大量出现的英国反坦克导弹感到任何惊讶——它们在击毁俄罗斯坦克的同时,也在以物化的形式,无比清晰地践行着其传统职能。

物美价廉的NLAW

NLAW是英国政府最早提供给乌克兰的反坦克武器,有消息称,早在2022年2月24日俄乌开战前,乌克兰军方就已经获得了800枚左右的NLAW。NLAW实际上是“下一代轻型反坦克武器”的缩写(The Next Generation Light Antitank Weapon),2002年由英国和瑞典联合开发制造,是一种即发即弃、肩扛式一次性单兵反坦克导弹系统。NLAW于2009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英国订购了20000套,瑞典将其定型为RB-57,列装的同时开始广泛出口。目前除英国、瑞典之外,还有芬兰、波兰、卢森堡、马来西亚、沙特、瑞士装备了这种武器系统。英国陆军装备的NLAW由位于贝尔法斯特的泰雷兹防空公司与其他英国公司合作生产,而瑞典装备的RB-57则由萨博公司生产,两者在设计、性能方面完全相同,其特点是轻便、便宜。美制“标枪”导弹一整套重量大概有23千克,而NLAW导弹的重量只有12.5千克,几乎只有“标枪”导弹重量的一半。另外,虽然“标枪”导弹效能惊人,命中率极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其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价格实在是太贵了。一套“标枪”导弹发射器成本约为12.6万美元,光一枚导弹就要8万美元,而NLAW导弹一整套才需要3.2万美元左右。虽然NLAW是一次性武器,但这如此低廉的价格仍然显示出了极高的性价比。大体来说,NLAW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单兵装备,导弹被装在用玻璃钢制成的储存/发射筒中,发射筒上安装了作战所需的2.5倍日间光学瞄准镜、电池、目标跟踪和计算单元,也可以安装热成像仪瞄准器,用来进行夜间作战。至于NLAW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奥妙,则在于其采用的是与机器学习的计算机算法相结合的惯性制导方式。

所谓惯性制导,就是通过物体在改变运动速度时识别物体运动加速度,从而计算物体的方位、速度、角度等运动状态数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导弹的制导系统是怎样利用“惯性”来控制射程的呢?为了控制导弹的射程,制导系统必须确定当前时刻导弹的飞行速度、空间位置及姿态。姿态可以通过姿态稳定系统的陀螺仪获取,现在需要得到的就是速度和位置。根据牛顿定律,物体获得加速度与所受外力合力成正比,同时该物体对施力物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受到的外力合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这个反作用力就是让检测质量块在参照物当中产生位移的根源,被称为“惯性力”。如果不考虑引力的作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导弹在推力的作用下作加速运动时,就会受到“惯性力”作用。根据这个原理:第一步,如果能够测量出导弹的“惯性力”,就可以获得导弹的加速度。 而只要设法通过对加速度的测量和进行积分运算,就可以得出导弹的飞行速度;第二步,通过固定公式对加速度的变化进行运算,就可以得出导弹的射程,飞控计算机在得到这些计算数据后,根据预设程序控制发动机和控制面工作,便可以实现对导弹飞行速度、姿态和射程的控制。所以,在导弹上安装轴向加速器原理的陀螺仪,用于测量飞行加速度,并与其它仪器相配合,这就是“惯性制导”方式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把导弹中的惯性导航模块通俗地理解成几个“轴向加速度计”组成的集成设备。每个轴向加速器分别负责测定几个运动数据中的一个,当几个轴向加速器的数据通过汇总,便可计算出导弹飞行状态的变化。轴向加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也很简单,典型的线性位移式加速度表,主要由检测质量块、支承弹簧、阻尼器、电位计式传感器、仪表壳体等部分构成。它的结构特征是惯性检测质量块在仪表壳体内能够沿着敏感轴方向作直线移动。这种加速度表往往被用来测量导弹质心的横向加速度。线性位移式加速度表一般安装在弹体内的惯性稳定平台上,并处于水平状态。如果这种仪表在弹上被安装倾斜了,那么它的测量将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支承弹簧的迟滞和机构疲劳所形成的残余变形,电位计式传感器的误差及其激励电源的变化,表内支承活动部分摩擦力的存在等因素,会使其工作精度受到影响。因此,对于制造由弹簧和检测质量块组成的轴向加速器,对于工艺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随着磁悬浮技术的成熟,这种机械连接的方式也随之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悬浮式检测模块,通过在电磁场中位移变化来感知加速度大小,NLAW使用的就是悬浮式检测模块。

当然,在单兵反坦克导弹上使用惯性制导并不寻常,除了要将惯性制导部件塞入一个狭小得多的弹体外,还因为作为其目标的坦克处于不断机动状态,所以NLAW需要由计算机算法“预测”一条瞄准线落点,然后再由弹上的弹载惯性制导装置操纵导弹向这个落点飞去。简单来说,这是指在发射导弹前射手需要打开导弹相关电子设备,将瞄准镜里的十字线对准目标2~3秒左右,如此就能测得目标的运动速度、方向、距离等数据,并计算出导弹的飞行轨迹,然后只需要发射导弹就行,这就是计算出导弹飞行轨迹和目标物轨迹的交汇点,导弹只需要奔着这个点飞行就行,同时在飞行过程中,导弹自身会修正偏差,依靠惯性导航系统沿预定轨道飞行。

导弹有两种攻击模式,“OTA”攻顶模式和“DA”直接攻击模式,采用何种模式需要射手在准备发射导弹前先选定。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导弹开机瞄准目标后如果放弃可以关机不发射导弹,不过这个开关机过程只能进行大约12次,之后就需要更换电池。导弹主体直径115毫米,头部口径150毫米,这里有战斗部、触碰引信等结构。攻顶模式的飞行弹道大约在目标线上方约1米的高度,导弹内有一具向下垂直的锥形装药战斗部,战斗部直径102毫米,重1.8千克,虽然没有对外公布过它的具体穿甲数据,不过一般认为在500毫米左右,足以应对当今主战坦克薄弱的顶部装甲。导弹在飞临目标上空时,依靠磁感应和激光传感器引爆战斗部,如果导弹没能从目标头顶飞过而是直接撞击,也能引爆战斗部,只不过破坏效果就要差得多。直接攻击模式主要针对轻型装甲车辆、建筑物、掩体等目标,战斗部爆炸的破坏力足够对装甲车造成损伤,而它命中建筑物墙体后爆炸能造成大洞,可以让士兵从这里出入,这是英国军队在常年的实战中摸索出的经验,在城镇这样的环境中作战非常重要。另外,NLAW导弹采用软发射方式,第一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以40米/秒的速度将导弹发射出去,在几米外的安全距离后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启动,将导弹加速到大约200米/秒,导弹有5、6秒的自毁时间,这段时间足够它飞行大约1000米,这也是它的有效攻击范围。这种软发射方式允许射手在房屋内射击,尾焰不容易造成伤害。事实上,在哈尔科夫等地,大量的NLAW正是被乌克兰士兵从各类建筑物中向俄罗斯坦克发射出去。不过,NLAW对坦克这类移动目标有效作战距离只有600米左右,导弹在飞出20米后才能解开保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战场效能的发挥,而乌克兰战场上的不少战例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

身壮力强的“硫磺石”重型反坦克导弹

2022年4月12日,一架英国C-17军用运输机抵达乌克兰。初步数据显示,这架运输机可能向乌克兰交付了首批“硫磺石”(Brimstone)重型反坦克导弹。 “硫磺石”导弹是英国军队引以为傲的进攻性反坦克武器,有观点认为它是英国版本的“地狱火”反坦克导弹,但这是一种相对简单化的看法。“硫磺石”长1.8米,重50千克,是一种极其灵活的导弹,可从战斗机、直升机、轻型装甲车等平台发射,具备齐射能力。利用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确保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目标搜索和识别,而不会受到烟雾、灰尘、箔条、曳光弹等遮蔽物的影响。“硫磺石”最初是以击败前华约组织在东欧部署的大规模装甲部队为目标而设计的,根据海湾战争的经验和教训,英国空军认为需要发展一种可由喷气式战机携载发射的反装甲武器,并于1994年发布了“先进反装甲武器”(AAAW)需求,要求发展一种具备全天时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够摧毁现役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的所有装甲目标的武器,依靠智能制导实现精确打击,而不是抛撒弹药覆盖整个区域造成大面积附带毁伤。 由于现代作战环境中防空武器密集部署,因此要求作战飞机以超音速飞行,从防区外的中低空投放武器。最后,GEC-马可尼雷达与防务系统公司(后并入MBDA公司)以AGM-114“地狱火”空地导弹为基础进行设计,在美国向英国转让生产许可证后,导弹被命名为“硫磺石”,取代BL755集束炸弹,用于满足英国空军的远程反装甲武器需求,使作战飞机能够在防区外的安全距离上攻击敌方装甲车辆。不过,虽然“硫磺石”与“地狱火”采用相同的设计理念和部分技术,但是它并不是“地狱火”的改型,应将“硫磺石”看作MBDA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弹药。

“硫磺石”导弹于1996年启动研制,整个开发过程持续了3年时间。1999年8月,在地面发射装置上进行了首次试射,约1年后在“狂风”战机上进行了首次试射,随后还测试了用来在导弹和发射飞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MILSTD1760接口。基本型“硫磺石”导弹,弹长1.8米,直径0.178米,重约50千克。“狂风”战机设4部挂架,1部发射架可挂载3枚“硫磺石”,最多可携载12枚导弹。每套“硫磺石”武器系统由1部导轨式发射器和3枚导弹组成,既可单独发射也可齐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天线罩位于导弹头部,紧随其后的是串联式战斗部(重6.2千克)、引信和控制设备。弹体后部为固体燃料发动机。“硫磺石”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飞行速度可达马赫数1.3以上,但最大飞行速度的准确数据迄今仍未公布。“硫磺石”配备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工作频率为94秭赫,采用低功率、窄波束、双极化、双视工作模式,信号形式为FMCW,发射采用水平极化,接收采用垂直和水平极化,其典型特点是采用相位修正卡塞格伦天线和基于准光学技术的全极化单脉冲馈电网络。在装备战斗机或无人机时,其最大作用距离大于20千米,如果装备直升机,则缩短至12千米。在导弹发射后的一段时间只采用惯性导航系统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最后1千米才启动毫米波雷达导引头进行搜索,锁定目标后发起攻击。

“硫磺石”的导引头工作在毫米波高段,可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图像和雷达回波的极化特性实现目标实时分类和识别,并通过多普勒处理进行区分,将运动中的装甲目标列为最高优先级目标。在目标搜索阶段,“硫磺石”开启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对正前方和两侧的区域进行大范围扫描,搜索飞行路径上有无目标,监控接收到的雷达信号,并与存贮器内已知的目标信号特征相比较,之后自动抑制不相匹配的目标(如卡车、公共汽车和建筑物)回波,并继续搜索和比较直至识别出有效目标。搜索正前方的地面目标时,导引头会辐射低功率信号。 发射功率约为100毫瓦,且采用扩频技术,使其不易被截获,这样即使装甲目标具有辅助防御设备,也没有机会实施对抗。一旦识别出目标,会立即对目标进行扫描,优化瞄准点,实施致命打击。“硫磺石”导弹从设计上也能用于超视距发射,通过减小战斗部尺寸(其杀伤半径远小于小直径炸弹)和编程可使其只攻击设定区域,因而可将附带损伤降至最低。工作在毫米波高段的雷达导引头,不仅能为“硫磺石”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目标搜索和识别提供保证,还能提供地形回避能力,使其可从极低的高度发射,其空中发射高度最低仅为45米,最高达13700米,高空发射后导弹以60度角向下俯冲,在距地面150米处改为稳定的巡航/目标搜索。

尽管“硫磺石”导弹在设计上以AGM-114F“地狱火”为基础,但由于采用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因此在尺寸、重量、射程等方面与后者非常接近,但从作战能力上看更类似于AGM-114L“长弓地狱火”。其控制系统同样根据“发射后不管”的作战思想研制,而且为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它还能接收来自其它平台的目标瞄准信息,利用机载雷达或通过另一架飞机或作战单元的数据交接实现目标指示和发射前锁定(LOBL)。为适应特定任务,也能通过编程实现发射后锁定(LOAL)模式。从本质上说,这种能力便于发现特定地区内的目标。例如在对友军进行密集空中支援时,可迅速摧毁友军附近的目标,无需担心伤及友军。如果根据程序采用LOAL交战模式,则导弹在发射后启动搜索,这时毫米波导引头扫描飞行路径正前方和两侧的地面目标。基本型“硫磺石”导弹可提供2种算法,一个用于对付装甲目标,另一个用于对付防空系统。采用先进的目标识别算法,使“硫磺石”仅攻击特定区域内的有效目标或具备特殊雷达信号特征的目标,而忽略其它所有固定或运动目标,这样导弹才能安全地飞越友军上空。

“硫磺石”导弹也能多枚齐射,并采用专门算法降低发射1枚以上导弹攻击相同目标的概率。如果“硫磺石”采用“发射后不管”目标瞄准算法,则在发射后无需目标指示,因此发射平台在导弹发射后可立即返回安全位置。这意味着在乌克兰战场上,“硫磺石”反坦克导弹可借助TB-2无人机等设备提供的坐标,同时攻击多个目标,例如对于以直线队列在公路上行进的坦克群,导弹可以按同一路径飞行,在不同距离处向下俯冲,而如果坦克分散在野外,导弹则按不同路径飞行。而且,该导弹的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尽量缩减燃烧时间,尽量降低燃烧烟雾,以减小发动机的光学和红外特征,降低其被敌方辅助防御设备探测到的风险。该导弹有空射版本和陆地发射版本,由于乌克兰空军不具备发射“硫磺石”导弹的飞机,因此此次英国提供的应该是陆地发射版本,可以加装到坦克、步兵战车上。英国空军将领乔克·司徒瑞普曾指出:“我在空军服役的早期,需要21架‘美洲虎’攻击机才能摧毁一架苏军坦克,而装备‘硫磺石’导弹后,我们一架飞机就能摧毁12辆坦克。”这当然应该有夸大的成分,但“硫磺石”确实实力不凡,的确可以构成俄军任何一种坦克的重大威胁。如果乌军以MB-LT这类履带式底盘作为“硫磺石”导弹发射车,可以配置多达24枚“硫磺石”反坦克导弹。而如果以一个坦克连编制14辆坦克推算,即2辆连属的坦克加上下辖的3个4车制坦克排,1辆“硫磺石”导弹发射车理论上就具备了摧毁近2个坦克连的能力。

LMM“欧洲燕”多用途导弹

LMM“欧洲燕”轻型多用途导弹(Light weight Multirole Missile)是另一种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英制反坦克武器,但这种反坦克武器的出场却并不寻常。据外媒2022年4月12日报道,有证据表明,英国制造的LMM“欧洲燕”轻型多用途导弹在乌克兰首次使用时,就将一架俄罗斯无人机击毁。据该报道称,英国向乌克兰秘密运送了“欧洲燕”激光制导轻型多用途导弹,而且已有视频显示,乌克兰第95空中突击旅一名士兵2022年4月10日发射了该导弹。视频显示,这名士兵用一具肩扛发射器瞄准哈尔科夫地区一架“海鹰”10无人侦察机,然后发射了导弹,在弹头击中无人机造成爆炸后,片刻就出现了欢呼声。报道称,直到4月11日,人们还不知道“欧洲燕”导弹已经被送往乌克兰,但据一名英国国防工业消息人士说:“我们确定使用的是‘欧洲燕’导弹,而不是‘星光’导弹。”事实上有外媒认为,“欧洲燕”与“星光”导弹同时部署到乌克兰,并从2022年3月底以来就一直在使用。这两种导弹的射程接近,在细微调整后可以使用相同的平台发射,也都是由航空和防务企业泰雷兹公司在贝尔法斯特制造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欧洲燕”导弹是作为英国“防空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交付的,但与“星光”相比,“欧洲燕”却是一种任务频谱宽泛的多用途导弹,除了能够打击空中目标外,还能够打击海上小型舰艇和地面的装甲作战车辆。同时除了直升机外,多用途的“欧洲燕”也能够被部署在海陆平台上,所以有“三军通用轻型导弹”之称,高度的通用性大大减轻了三军的后勤负担。在“欧洲燕”没有列装前,陆军需要购买“星光”单兵防空导弹,直升机需要“毒刺”防空导弹、海军需要购买轻型反舰导弹,陆军还需要购买一些轻型反坦克导弹。在“欧洲燕”服役之后,英国就只需要购买一种型号的导弹,不仅节省了研发新导弹的成本,大批量制造还可以分摊“欧洲燕”的研发成本,从而使得“欧洲燕”的成本变得更加低廉。自二战之后,英国早就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不仅陆军、空军的军费一再削减,就连昔日的骄傲——皇家海军也拿不到多少钱。“欧洲燕”对于英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来说,最大的意义便是让他们找到了有限的军费下如何保持最大化的作战能力。“欧洲燕”的高度通用化不仅节省了三军的购买费用,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后勤人员的维护压力与开支,这对军费紧张的英军而言,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世纪初,英国国防部启动了“未来空对地制导武器(轻型)的研制计划”,其目的是为海军航空舰载直升机制造轻型空对面导弹,主要用于反舰、反艇。2007年泰雷兹防空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了“欧洲燕”轻型多用途导弹的概念,成为引领计划的先驱。“欧洲燕”轻型多用途导弹的设计主要基于“星爆”防空导弹的弹体。弹长1.3米,弹径76毫米,翼展260毫米,最大重量13千克,其尺寸和美制“毒刺”导弹差不多。从整体看来“欧洲燕”轻型导弹整体并不大,其精巧的构造给它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远小于步兵通常使用的精确制导导弹,可以更方便单兵携带;二是大大加大了战斗直升机的火力,英军的AW159“野猫”舰载直升机足以配备20枚“欧洲燕”轻型导弹,使其可以对付多个目标,满足火力压制的需求。“欧洲燕”轻型多用途导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模块化主要指两部分:导弹的制导部分和战斗部部分,这样的设计使得各部分都方便更换,形成多型谱导弹。 其中战斗部包括高爆破片战斗部和聚能破甲战斗部两种,分别用于对付防护结构不同类型的目标。

“欧洲燕”轻型导弹还可以配置不同的制导系统,主要包括半主动激光制导、激光束制导、INS惯性制导+GPS+末端红外制导等,根据不同的战场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实现效应最大化。其制导模式丰富,打击精度很高,而且模块化的构造,也提高了导弹的性能上限,在未来可以配备更先进的制导系统和战斗部,使其能够有不断升级的潜力。“欧洲燕”轻型多用途导弹的动力系统由两级火箭发动机组成,据英国军事专家称,1枚“欧洲燕”轻型导弹从AW159野猫舰载直升机投下,在0.3秒内可以加速到最大速度1.5马赫,其最大有效射程在6~8千米之间,最小有效射程为400米,并且两级火箭发动机使得“欧洲燕”轻型导弹拥有更好的机动性。虽然与其前身“星爆”导弹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相比,“欧洲燕”轻型导弹速度相对较慢,但却更能有效适应不同的制导系统,并且射程有所增加。这样的特性足以使其完成多样化的防空、攻坚、打击轻型装甲车等任务。在“欧洲燕”之前,还没有哪一型号的导弹可以适配如此多的搭载平台,实现如此多的作战任务。除此之外,其冷发射的发射方式使得发射平台隐蔽性很好,可以大大提高射击平台的生存性。当然,“欧洲燕”也有着其缺点和局限性,同时肩负防空、反坦克、反舰任务的它为了保证其飞行速度以及机动性,其体积受到了不小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不论其制导系统和战斗部有多先进,威力也无法与传统的大型反坦克、反舰武器相提并论。当然,即便如此,作为一种奇特的超轻型多用途导弹,LMM“欧洲燕”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是值得期待的。

结语

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最大化,英国自古以来就有“离岸平衡手、欧洲搅屎棍”的觉悟,核心思想就是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拒绝任何势力的一家独大,一个分裂、软弱和混乱的欧洲最符合英国的长期利益。为了在欧洲大陆制造混乱,英国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来搞乱欧洲大陆,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前,英国就已经开始向乌克兰提供抗俄武器,而在这些武器中,以反坦克武器数量最为庞大、种类最为多样、质量最为优异,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俄乌冲突短期内并不会结束,那么这些反坦克武器也依然会有用武之地。

0 阅读:0

阿隆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