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下乡走访,洗脸后把水顺手倒了,老乡瞬间心疼

韩知许说文史 2024-08-11 20:10:3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河南省林县有这样一个水利工程,它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也被众人誉为“人造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就是——“红旗渠”。

红旗渠的出现,结束了当地水比油贵、常年干旱的状态,可以说是个利国利民的工程。

可是在其建造之初,它却遭到了村民的接连状告,这是怎么回事呢?

林县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林县拥有了一个显著的气候特点,那就是旱。

在1436到1949年期间,林县发生了100多次旱灾。不单单是庄稼绝收,乡亲们饿的甚至失去理智。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贴切的描绘了当时林县人民的生活。

“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在解放的时候,林县550个村,有300多个村子的村民,是连喝水都困难的,想要喝水起码要走5里地的山路。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贵出现了。

1954年5月份的一天,杨贵受上级命令,担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在到任之后,他便立即开始了下乡走访。

饶是他早已对林县的干旱早有耳闻,可还是被所见之景惊了一下。土地因为没有水源的灌溉,表面布满了鱼鳞般的裂纹,植物也都蔫蔫的。

没视察多一会儿,杨贵便被晒得大汗淋漓的,热风一吹,浑身又湿又黏。为了让自己的状态变得好一点,他来到了一户老乡的家中,要碗水洗脸,可谁料却办了坏事。

老乡一脸的为难,可想着书记才来,怎么也得招待好才是,于是便从厨房里端出来了半盆洗脸盆的水。

在简单清洗了一番之后,杨贵像之前一样将水顺手倒在院子里,这可把一边的老乡给心疼坏了。

察觉异样的杨贵下意识的询问,这才知道,原来那给他洗脸的水,是他们最后的一点水了,他们恨不能劈成八份用,谁承想被他全撒地上了。

杨贵连连道歉,同时也意识到,林县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他需要快些想办法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之后,杨贵等人认为,解决林县干旱,最主要的就是将水引过来。这块地方的老天爷不给力,他们也不能就这样干等着。

水源不止雨水,还有井水、地下水等等,既如此,那就开干!杨贵很快便和当地的干部召集了村民和水利技术人员,开始打井、修渠、建水库。

到1958年的时候,林县已经基本形成了南、北、中三个水利灌溉网系。这样一来,林县的缺水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此时的杨贵还没有意识到,其实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次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袭击了林县。井枯河干,渠道修的再好,没有水也是无计可施。

杨贵急的昼夜难寐,不断的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不久后,他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他们所做的水利建设其实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这其实还是没有解决干旱的根本原因。

要想解决干旱,就必须找到靠谱的水源,指望老天爷是没用的。想通之后他便开始和干部们一起寻找新的水源。功夫不负苦心人,杨贵等人很快便确定了水源浊漳河。

浊漳河的水源是十分充足的,即使是最干旱的时候也不会干涸,若是“引漳入林”,那林县危机可解。

可是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得很。当时正值困难时期,这样大的工程,都得自己解决。在请示上级领导并获得准许之后,引漳工程正式启动了。

这个修建的渠道被命名为“红旗渠”,百姓们得知是为他们解决干旱之后,也是十分的积极,出材料出人力,全民上阵。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开工还没多久呢,便有村民向杨贵告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为了开渠的速度更快一些,施工人员使用炸药前去炸山,可速度是上去了,却苦了附近的百姓。

“杨书记,这爆炸声太扰民了,不分白天黑夜的我们家的牛都被吓跑了!”

“杨书记,这红旗渠我们也是很支持的,可这动静闹得太大了,都把干净的水源给污染了,这......”

看着村民既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无奈的样子,杨贵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他怎么就忽略了这些呢?

在得知村民们的诉求后,他马上召开了临时会议,开始集中汇总村民们遇到的问题,并迅速讨论出解决的办法并实施下去,这告状的人数才越来越少了。

然而还不等杨贵喘口气,就又有人告状了,告状的人还是工程队里负责测量的主要负责人吴祖太。

“书记,虽然施工的人多是好事,可这也有弊端,都围在一起,不仅工作进度慢,而且还会引起混乱,这效率实在是提不起来啊。”

吴祖太的话,给杨贵提了个醒。的确,村民们一听说要修红旗渠,不用吆喝便赶来帮忙了,可是人多了也混乱,这样反而是好心办了坏事。

思及此,杨贵很快便和专家团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分段修渠,并加强施工人员以及赶来帮忙的村民的管理。办法实施下去之后,施工很快便进入了正轨。

当时我国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而且还需要横穿太行山崖,其修建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的杨贵等人,是技术、经验、材料要什么缺什么,可林县百姓们没有一个退缩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话并非虚言。

当时的科技并没有很发达,也没有什么特别安全的防护措施,可施工人员却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而这其中身先士卒的便是我国的共产党员。

1960年,南山施工排排长张云仁不幸在疏散人群的时候被炮弹炸伤,当场牺牲了。他的妻子在得知此事后,虽然悲痛,却依旧选择让儿子去接丈夫的担子。

在修建红旗渠的那段时间,施工人员大都是全家齐上阵,没有施工工具或者条件,他们就自己创造,劲儿都往一处使,为了节约材料,更是一个拾筐拆编好几次,直到不能再用。

所幸大家的努力与付出,终于在1969年7月份得到了回报。看着清澈奔腾的水从面前经过,林县的百姓们都激动地相拥而泣。

红旗渠的修建话里将近十年的时间,这其中所承载的早已不是一个水渠,而是众人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红旗渠精神,也应运而生,并一直影响着后代的人们。

结语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让林县人民的缺水问题得以解决,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指引后代的明灯,惠泽百世。

红旗渠是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它集社会、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是一条令人惊叹的“人造天河”!

来源

1.

2.

0 阅读:8

韩知许说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