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八市10万考生联考,2000教师围观

嬿静是遥夜 2025-03-27 13:32:33

湖北八市,十万考生,一次联考。听起来挺唬人,对吧?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场大型的“摸底考”吗?

一场考试,两千多老师线上围观,两百多教育界的头头脑脑线下开会,讨论的却是怎么让这十万考生在明年的高考里多拿几分。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卷”的味道了?说起来,这场考试的规模着实不小。166所高中,十万多人,比一些小县城的人口都多。而且,还分了物理和历史两个方向,摆明了就是要全面覆盖。仙桃市教育局的领导都亲自出马了,还有咸宁市教科院的院长也来站台,可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会上,各种数据分析,各种经验分享,目的只有一个:备战2025年高考。但是,问题来了。

这么大规模的联考,真的能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吗?还是说,只是让“内卷”更加严重了?有人可能会说,联考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薄弱环节,从而更好地进行备考。这话没错,但只说对了一半。联考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方面,联考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竞争。能参加联考的学校,往往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本身就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通过联考,他们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学校,可能连参加联考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利用联考数据来提升教学质量了。另一方面,联考也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们为了在联考中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拼命学习,刷题,甚至参加各种补习班。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联考的成绩,往往会成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那些在联考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因此失去自信,甚至放弃学习。所以,当我们看到“全省166所高中学校,111255人参测”这个数字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所代表的规模和范围,更要看到它背后所隐藏的竞争和压力。当然,联考本身并不是坏事。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利用它。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简单的考试,一种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工具,那么它只会加剧“内卷”,让教育变得更加功利化。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一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那么它就可以真正地发挥它的价值。就像咸宁市教科院院长汪永富说的那样,要“基于联考深挖数据,对标找差,靶向施策”。这话听起来很官方,但意思其实很简单:要利用联考的数据,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想办法去弥补。这才是联考的真正意义所在。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真正地利用联考数据来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是让它成为“内卷”的工具?这恐怕需要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甚至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行。

仅从这次会议来看,邀请武汉三中的副校长分享经验,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高考。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不要盲目地照搬别人的模式。毕竟,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为了考试。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那么即使没有联考,我们的教育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考试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而不是为了排名。现在呢?考试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回归教育的初心呢?而这,恐怕才是这场“3月联考质量分析会”背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