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四川八岁女孩身患白血病,自愿放弃治疗,安排自己的后事

史海小记 2025-02-18 09:23:44

“让我死吧,我难受……”

2005年8月22日,佘燕对着正在对她抢救的医生们苦苦哀求,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女孩,仅仅只有八岁。

在此之前,她还曾因为30万元的治疗费用,害怕连累养父,自己写下“自yuan放弃治疗”的承诺书。

那么,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年纪小小的她能够这样坦然面对死亡?

上天送来的天使

1996年的秋天,佘仕友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阵微弱的啼哭声打破了寻常的宁静。

他循着声音好奇地望去,只见草丛中一个小小的襁褓里,躺着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佘仕友心中一紧,赶忙上前查看,在襁褓中,有一张纸条,写着女婴的出生日期为10月20日晚12点。

当时的佘仕友,家境贫寒,自己都快吃不饱饭,已经三十岁的他,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小生命,佘仕友的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

一边是自己艰难的生活,收养这个孩子无疑会让本就困苦的日子雪上加霜,另一边,是孩子的哭声,佘仕友怎么忍心让孩子自生自灭。

最终,佘仕友的善良战胜了现实的困难,佘仕友咬咬牙,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女婴。

可收养的第一步就充满了艰难。

由于没钱买奶粉,佘仕友只能用米汤喂养佘艳,因为没当过父亲,就连换尿布都十分笨拙。

不仅如此,村里人的态度也让佘仕友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因为收养了孩子,原本就不富裕的他,更没人愿意帮他介绍对象了,但佘仕友没有丝毫后悔,他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把佘艳养大这件事上。

时光匆匆,佘艳慢慢长大。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姑娘仿佛天生就懂事得让人心疼,年仅5岁,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佘艳就已经开始帮佘仕友做家务了。

她小小的身影在厨房忙碌,努力地学着煮饭,虽然动作还略显稚嫩,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到了上学的年纪,佘艳在学习上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学校里,她成绩优异,常常考满分,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骄傲。

每天放学回家,佘艳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迫不及待地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爸爸,今天我们班的小明闹了个大笑话……”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佘仕友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一天的疲惫都在女儿的欢声笑语中消散。

晚上,忙了一天的佘仕友坐在椅子上,佘艳会贴心地走到他身后,用她那小小的手给爸爸按摩肩膀。

而佘艳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这让她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她深知爸爸的不容易,所以哪怕自己感冒咳嗽,也因为怕花钱而不去医院。

她会自己跑到野外,寻找一种被称为“打不死”的草药,然后用草药煎玉米粉饼吃,试图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好起来。

看着她那小小的身影为了不增加爸爸负担而努力的样子,怎能不让人心生怜惜。

就这样,佘艳和佘仕友在这艰苦的生活中相互依偎,然而,厄运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来临。

噩耗突至

2005年初,原本活泼健康的佘艳,开始时不时毫无征兆地流鼻血,起初,佘仕友和佘艳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普通的上火症状。

然而,到了5月的一天,佘艳的鼻血突然如洪水般,怎么也止不住。

看着女儿苍白的小脸和不断涌出的鲜血,佘仕友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来不及多想,立刻带着佘艳来到了村里的卫生院。

然而,卫生院的医生却让佘仕友带着佘燕去大医院治疗

在大医院里,正值会诊高峰期,人来人往,嘈杂不已,可佘艳这边的情况却万分危急,鼻血一直在流,根本无法用纸巾阻挡,只能用盆来接血。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和专家会诊,最终,一个残酷的结果摆在了他们面前——佘艳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医生神情凝重地告知佘仕友,要想治疗佘艳的病,至少需要30万的治疗费用。

这个数字,对于家境贫寒的佘仕友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但为了救女儿,他挨只能家挨户地拜访亲戚朋友,低声下气地诉说着女儿的病情,恳请他们伸出援手。

村里的乡亲们也都十分善良,纷纷自发捐款,你一百我五十,虽然每一笔钱都不多,但大家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然而,即便如此,凑起来的钱与30万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走投无路的佘仕友,甚至想到了卖土坯房,他四处打听买家,可那座破旧的土坯房,因为年代久远、破旧不堪,根本无人问津。

看着希望一点点破灭,佘仕友满心都是绝望。

而懂事的佘艳,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和高昂的治疗费用后,小小的心灵满是担忧。

她深知爸爸的艰难,在病历本上,用那稚嫩却坚定的笔迹写下了“自yuan放弃治疗”。她哭着哀求爸爸带她回家,那眼泪里满是对爸爸的心疼和不舍。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提出了两个小小的要求,买一件新衣服和拍一张照片,她想在最后的时光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来自他人的温暖

就在佘艳一家陷入绝境之时,《成都晚报》记者傅艳从医院得知了佘艳的故事。

傅艳被这个坚强又懂事的小女孩深深打动,她立刻拿起笔,写下了《八岁女孩乖巧安排自己后事》等一系列报道。这

些报道一经刊发,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热心市民们纷纷被佘艳的遭遇所触动,大家或是慷慨解囊,或是在网络上积极转发,为佘艳加油鼓劲。

傅艳更是不辞辛劳,亲自将佘艳带回成都,为她联系更好的医院,筹备后续的治疗,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十天,捐款数额就达到了五十万。

这笔救命钱,让佘艳终于有了开始化疗的机会,也让她看到了生的希望。

艰难地治疗

刚开始化疗,佘艳那小小的身躯便开始遭受强烈的副作用冲击,她吃不下任何东西,哪怕是最清淡的食物,刚入口便会引发一阵剧烈的呕吐。

她的小脸因呕吐而憋得通红,瘦弱的身体在病床上痛苦地蜷缩着,不仅如此,骨髓穿刺等检查带来的剧痛,都不是一个孩子能够承受的。

但即便如此,佘艳紧紧咬着嘴唇,强忍着泪水,全力配合着医生的治疗,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班级期末考试的日子来临,即便几个月未曾踏入校园,可佘艳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从未改变。

老师被她的精神所打动,特意在医院为她设立了单独考场,在那间安静的病房里,佘艳专注地答题,仿佛周围的病痛都与她无关。

当成绩公布,她再次考出了双百的优异成绩。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轻易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孩。

治疗期间,佘艳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一次次闯过“鬼门关”,败血症、大出血和感染等可怕的并发症接踵而至。

每一次并发症的出现,都让医生们捏一把冷汗,而佘艳却总是以超乎常人的勇气与病魔顽强对抗。

有一次,佘艳因消化道出血,不得不长时间禁食,在极度饥饿下,她偷偷吃了一口方便面。

这一口,却引发了严重的后果,消化道再次出血感染,剧烈的疼痛瞬间将她淹没。

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扭动着身体,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嘴里哀求着:“放我走吧。”那声音里满是绝望与疲惫,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刀绞。

即便如此,医生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争分夺秒地抢救,不遗余力地与死神赛跑。

然而,在2005年8月22日,佘艳还是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佘艳用她稚嫩的笔触写下了遗书,遗书中,她认真地托付着后事,言辞间满是对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激。

她还特别提到,希望将剩余的捐款分给其他生病的小朋友,让这份爱能够延续下去。

佘艳离世后,仅仅三天,一场特殊的葬礼在成都举行,没有盛大的排场,却有无数人自发前来送别。

人们怀着沉痛与敬意,送这个坚强懂事的小女孩最后一程。

她的墓碑上,刻着 “我来过,我很乖”,这简单的六个字,却道尽了她短暂而又令人动容的一生。

佘仕友和傅艳,遵循着佘艳的遗愿,将剩余捐款仔细分成7份,分别捐给了7个同样被白血病折磨的孩子。

这些孩子,因为佘艳的这份善举,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得以继续接受治疗。

多年后的2020年,一部改编自佘艳故事的电影《天堂的张望》上映,再次将她的故事带到大众眼前,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这份爱与坚强的力量。

佘艳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温暖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

0 阅读:2
史海小记

史海小记

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