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国博士做了个实验,让8个正常人混入精神病院,结局如何

史海小记 2025-02-17 09:38:0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被不小心关到精神病院,该怎样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记者问一名精神病医生:“怎样判断一位病人有没有精神病?”

医生回答,浴缸的水是满的,给患者一个勺子一个盆,让他选一种方法,哪一种可以最快把浴缸的水排空?

或许不少人都会觉得,这么简单,肯定是盆!

然而,医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正确答案竟然是,把浴缸底部的活塞打开。

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讲出了人们的疑惑,到底该怎么区分一个人究竟是不是精神病呢?

特殊的实验

在20世纪70年代,大卫?罗森汉恩为了验证这个疑问,就做了一个实验。

当时,美国的众多精神病院乱象丛生,就拿威洛布鲁克州立精神病院来说,那简直是人间炼狱。

病房里阴暗潮湿,卫生条件极差,病人甚至连监狱的犯人都比不上,毫无尊严可言。

他们不仅遭受着恶劣环境的折磨,还常常被虐待,甚至被当作实验品,成为一些人满足私欲和所谓科研的牺牲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精神病学”思潮如汹涌的浪潮,在美国学界轰然爆发。

人们开始反思,那些所谓的精神病诊断真的准确吗?治疗方法真的有效吗?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罗森汉恩,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对精神病诊断的可靠性充满了怀疑,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探究精神医生诊断结果的可信度,以及正常人装病是否会被误诊。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说干就干,罗森汉恩开始着手准备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

他精心挑选了8名神志正常、无精神病史的志愿者,这8个人来自不同的职业、年龄和性别,有着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

其中有3名心理学家,1名研究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画家,还有1名家庭主妇。

同时,为了让实验更具代表性,罗森汉恩从东海岸和西海岸的5个州,精挑细选了12家不同的医院。

这些医院涵盖了乡村公立医院,那里或许资源有限,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城市大学医院,有着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人才;还有高档私立医院,本应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他希望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医院,全方位地检验精神病诊断的准确性。

一场充满挑战和未知的实验即将拉开帷幕,而这8名志愿者,即将踏入一个神秘的地方。

“精神病”思想根深蒂固

一切准备就绪,罗森汉恩对这8名志愿者进行了精心的装病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怀揣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分别预约了选定的12家医院。

当他们踏入医院诊室,一场“演技大考验”正式开启。

面对医生,他们统一口径,称自己时常幻听,能听到“哐当”“砰砰”这些毫无规律的声音。

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们还提供了虚假的姓名和职业信息,但其他生活经历都如实描述,尽量让谎言与真实交织,不露出破绽。

顺利入院后,他们迅速恢复正常的行为举止,仿佛从未有过“幻听”这回事。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悄悄记录下对病房、医护人员及病人的观察笔记,谁能想到,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却在医护人员眼中变了味。

在医护人员的认知里,病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与病症挂钩。

志愿者们在病房里散步,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放松方式,却被医护人员认为是焦虑的表现;还有左撇子的志愿者,仅仅因为用左手写字、做事,就被当作一种病症的外在体现。

而志愿者们认真记录的观察笔记,也被护士当作“胡乱涂写”的异常行为。

医生与病人每天交流的时间少得可怜,不超过8分钟,在这短暂的交流里,又能真正了解病人多少呢?

更令人咋舌的是,护士们随意对待病人隐私,竟然会当众整理胸罩,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能看穿这些伪装的,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而是医院里的病人。

这些病人注意到了志愿者们的异常,他们发现这些“病人”偷偷吐药,行为举止与真正的精神病患者截然不同。

于是,他们多次质疑实验者的身份,那眼神中透露出的疑惑,仿佛在说:“你们和我们不一样,你们到底是谁?”

最终,实验结果令人震惊,8名志愿者全部被误诊,其中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人被诊断为狂躁症。

后来,实验人员在律师的帮助下,或是声称幻听症状消失,才得以“病情好转”出院,但即便如此,他们出院时仍被认为是稳定的精神病人,或是处于“精神病恢复期”。

这场看似简单的装病实验,却撕开了精神病诊断背后那层脆弱的真相,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所谓的专业诊断。

“后遗症”

1973年,罗森汉恩将这场震撼人心的实验经过,发表在了权威的《科学》杂志上。

文章一经刊出,瞬间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在精神病学研究领域,激起了千层浪。

人们纷纷对传统的精神病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整个行业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着全社会最严苛的审视。

面对罗森汉恩的实验挑战,一些医院并不服气,他们要求罗森汉恩再次派人前来,信誓旦旦地称自己有能力区分正常人与病人。

结果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医院自信满满地认定193人中有41名是正常人假扮,还有42名疑似患者。

然而,罗森汉恩却无情地戳破了这个“自信”泡沫,他公开表示根本未派人前去,这一消息再次让舆论哗然,医院的判断能力受到了更加猛烈的抨击。

这场实验带来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美国数十家精神病相关机构因公信力受损,难以维持运营,最终倒闭。

与此同时,精神病患者数量也下降了近50%。

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人们对精神病院的恐惧与不信任,也反映出社会对精神疾病诊断的谨慎态度。

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精神病协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诊断标准,他们重新编写诊断手册,建立起新的鉴定标准,力求让诊断更加科学、严谨。

美国法庭也做出反应,削弱了精神病学家在司法案件中的判断权重,目的是规避犯人利用精神病鉴定逃避惩罚的情况。

总结

罗森汉恩的实验,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揭示了精神病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人脑和心理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目前的精神病学还远远不够完善,诊断和治疗方法都亟需进一步发展。

另外,实验中还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标签效应。

一旦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病人仿佛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即便恢复正常行为,也难以摆脱这个标签带来的影响。

这不仅对病人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和帮助。

这场意义深远的实验,为精神病学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如何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

0 阅读:0
史海小记

史海小记

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