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才被取消。宋朝开始,形成了三年一考的定制。清朝为了挖掘更多的社会人才,除了三年一次的科举以外,还另外开设了恩科考试。对广大举子来说,多了一次金榜题名走向仕途的机会,加强了朝廷的统治。

大家都知道,清朝统治应该从顺治元年入关,也就是1644年开始算起。到宣统三年结束,也就是1911年,一共统治了268年时间。
那么,有关清朝的科举制度,举办了112次,按照三年一次的定制,应该是不超过90次。其中,举办的恩科考试就有28次之多。

康熙五十二年,皇帝玄烨恰逢60岁万寿,举办了庆典后,朝臣均上奏建议应该开设一次万寿恩科,惠泽到天下学子。因此,在这一年举办了一次恩科,让批量的学子有幸能够进入朝堂上为官。
康熙六十一年,老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并正式登基。为此,雍正帝下旨再次举办恩科考试。
乾隆二十六年,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乾隆帝弘历为生母举办了庆祝。同年,也开设了一次恩科。因此,这是为太后祝寿所加恩的科举考试。
乾隆五十九年至乾隆六十年春,弘历将皇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同年,继位的嘉庆帝举办了一次会试恩科。这种恩科是独一无二的,是由于禅让才举办的。
光绪十五年,载湉正式亲政,同年举办了一次亲政恩科,为了庆祝光绪帝能够亲自掌握朝政。

乾隆元年,登基后的恩科考试录用名单上,额外多了5个人。原来这5个人已经是高龄举人,为了彰显皇恩浩荡,因此下旨给这些举人一些荣誉头衔,为的让他们能够荣归故里。
举人年龄超过80岁,依然没有中进士,朝廷赏给一个”翰林院检讨“的职衔,不用任职,品级为从七品。
举人年龄超过70岁,未中进士,赏给一个国子监学正职衔,正八品职位。

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得到了乾隆帝的特旨赏赐官职。乾隆三十六年,崇庆皇太后恰逢八十大寿,乾隆帝为了表孝心,下旨举办了一次恩科考试。正好有一位100岁的举人,依然参加考试,名字叫做李炜,出生于1671年,是康熙十年,比乾隆帝足足大了40岁。不过,李炜在会试中没有考上。
后来乾隆帝知道后,下了一道特旨,赏给这位百岁举子一个国子监司业的职衔,是从四品。由此可见,弘历是看中了这位老人的百岁高龄才给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