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熙的“逆袭秘籍”:为什么越不听欧美的,韩国发展越快

周瑜评国际 2023-01-03 21:10:07

一提起韩国的几大财阀,估计很多人都会深恶痛绝,说他们喜欢玩女明星、搞权钱交易、压榨国民,但谁也动不了。

真实情况也差不多,但别看他们现在权势滔天,在50年多前,一个个都跟哈巴狗似的,十分乖巧听话,而且为韩国的起飞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韩国就是第二个菲律宾。不过也不用感动,因为他们这么做纯粹是被逼的,而给他们带口球的主人,正是朴正熙。

这期视频,我就通过韩国财阀的例子,分享一下,落后国家想要翻盘,到底该怎么做,为什么像泰国、马来西亚这类世界银行的好学生,都G了,反而是韩国,这个经济自由主义的“逆子”,却最终逆袭了。

1961年5月13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上台。仅仅12天后,他就干件震惊全国的事,那就是以“投机倒把罪”,把国内二十多名最有实力的商人全抓了。当然,有几个漏网之鱼,比如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喆,据说有老铁提前报信,跑到日本苟了起来,但这也没放过他,给他定了一个贪污的罪名。

李秉喆

随后,朴正熙公开喊话,说这帮搞裙带关系的“自由贵族”,好日子算是到头了,我要全部捞出来,按个放血。

不久,这些被关押的商人就收到一份协议,上面写着“当国家需要时,我愿意捐献全部财产,支援国家建设。”谁不画押,朝鲜十大酷刑伺候,以此来威胁他们听从朴正熙的话。于是这帮人全都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按了手印。跑路的 李秉喆不仅同意了,还交了8亿韩元的罚款,这才敢回国。

朴正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些商人已经把韩国吸干了。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韩国的经济非但没有起色,反而向非洲看齐,人均收入全球最低,基本没有工业,50年代中期,政府80%的财政收入,是美国的援助,物资极度紧缺,每年大批人往朝鲜跑。如果没有美国爸爸运粮,早就崩了。

美国人看到朝鲜的国力蒸蒸日上,韩国怎么也带不动,心凉了大半,以至于《纽约时报》当时撰文,说这个国家在未来几十年,恐怕只能依靠美国的慈善事业。

韩国混成这样,主要是李承晚的锅,这哥们虽然数学好,但是不懂经济。他上台后,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也就是发展本国工业,来替代进口的工业品。

你要真落实也行,但搞笑的是,他的第二个政策,是扶持国内的大企业,但国家不管,让他们自由发展。

就比如说,李承晚将美国人援助的美元,以低廉的汇率卖给自己的小兄弟,三星的李秉喆,这哥们本来就是靠国际贸易起家的,于是立马拿着钱去国外进货,然后运回来倒卖,谋取暴利,再分点钱给李承晚的自由党。

正巧当时美国人逼着韩国搞私有化,于是李秉喆凭借当倒爷的巨额利润,在1956年开始收购银行,成了兴业等两家银行的最大股东,玩起了金融,并通过控股的银行给自家的企业贷款,顺带搞点制糖,纺织等赚钱的轻工业。

李秉喆只是这些商人的其中一个,他们只想走捷径,根本不管国家的发展。

所以朴正熙一上台,直接刀架脖子。首先银行全部国有化,三星的两家银行被强制接管,然后逼着他们搞制造业,说只要听话,钱你们使劲赚。

逼迫企业进入制造业,这就是韩国起飞的第一步。

但只有这一招还不行,原因很简单,韩国是个小国,资源匮乏,国内市场太小,没有能力支撑起全套的工业体系,所以李承晚的“进口替代”政策,纯属扯淡。而朴大夫开的方子是,玩命出口,赚外国人的钱来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朴正熙提出的“出口第一主义”。

方针定了,于是把商人们放出来之后,朴正熙就派人挨个“谈心”,首先被盯上的是乐金集团,也就是LG。

LG是做雪花膏起家的,但在1958年就进入电子产业,不过也没啥难度,就是从西德进口元器件来组装收音机。

于是朴正熙派了手下的一名军官,找到LG的创始人具仁会,下了道口谕,说具老板,大将军想搞一家电缆厂,跟你家业务挺对口。这样,给你个机会,政府给你做担保,你去筹

钱,然后去国外购买技术设备,咱们赶紧把电缆事业做起来,你看是走程序还是直接干?

具仁会

具仁会的小买卖刚有起色,打死都不想接这么大的活,于是使劲推诿,说自己不熟悉业务啥的。结果人家脸一变,说本来就给你7天,这次照顾你,俩星期之内必须整明白了,要不然你自己看着办,把具仁会吓得不轻,估计是说了些“西冰库的单间又缺人啦”什么的话。

具仁会只能照办,火速找到一家西德公司签了合同,这才被逼着进入了电缆行业。

大统领的铁腕手段,把老板们都吓尿了,天天把“忠、诚”挂嘴边,悟性高的立马逢迎上意,开始主动承揽工业项目,比如现代集团的郑周永,他靠搞工程赚了不少钱,第二年,也就是1962年,他用美国人的贷款办了个水泥厂,这是他的第一家工厂,1964年投产,生产“虎牌”水泥,然后火速出口到越南前线,发战争财。

不仅是水泥,现代集团被逼着走出国门,开始绕世界找基建项目。

在政府的债务担保下,现代顺利拿下了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许多工程。为了满足出口需求,有些项目即使赔钱,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修炼内功,慢慢成为全球最大的包工头之一。

1967年,朴正熙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想发展汽车和钢铁产业。当时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为韩国疯了,说你们这是自寻死路,接着搞纺织就完了,于是拒绝给韩国提供贷款。

朴正熙只能到处搞钱,然后又盯上了郑周永,因为他在做工程之前,搞过汽车维修厂。于是在大统领的授意下,政府又给他批地,又给他提供担保,最终和美国的福特达成协议,开始组装小轿车。

但后来福特公司提出,如果你现代不和我成立合资公司,那技术我是不可能转让给你的。但韩国政府的要求是,完全掌握关键技术,以后生产出国产轿车,然后大力出口。

同时郑老板也发现,如果依靠合资来获取技术,那日子会过得相当巴适,因为你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但这样会形成对外企的技术依赖,就绝不可能实现技术独立,出口国产车的事连想也别想。

于是在1969年,现代终止了和福特的合作,开始找下家,最终在1973年找到了生意不景气的三菱,拿到了发动机、变速箱和后桥等核心技术,造出了第一款轿车,也就是pony。

后来现代集团逐渐摸索改进,终于打开了国际市场,把汽车出口到沙特、非洲等国,但为了完成朴正熙定下的出口任务,现代竟然把价格定在了成本线以下,手段相当悲壮。

同时,韩国政府为了制造竞争,还扶持了另外两家车企,一个是起亚、一个是新进,但当时韩国国内的需求只有3万辆,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一家独大,影响出口计划。

为了扶持车企,韩国政府强行提高了汽车在国内的售价,使厂商能拿到丰厚的利润活下去。

不仅是汽车,现代集团的造船业、国有的浦项制铁、三星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受到了国家的扶持和严格监管,一切为了出口。只要你能打开销路,那信贷、出口补贴、税收减免都给你安排上,搂在怀里使劲亲,郑周永每个周都能和大统领吃顿饭。

但对于那些出口不利,只知道在国内瞎混的企业,政府就吃着瓜看着你死,比如新进汽车。

所以当时韩国的企业,不管国有私有,一举一动都受到国家的强力监管,谁要不走寻常路,只有死路一条。逼得韩国的企业家,每天都看韩版的新闻联播,积极领会中央的意图。

一方面大力出口,让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韩国采取了极端的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

在设置高进口关税的同时,韩国政府提出“身土不二”的理念,强制要求国民只能买国货,鼓励群众举报那些买洋货的叛徒,别说汽车了,就连抽外国烟都不行,只要被发现,直接送局子里一顿毒打,通过这种手段,把韩国变成了一只貔貅。

就这样,顶着无数经济学家的嘲讽,朴大统领带着各大企业一路奔驰,在他死后,韩国依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最终抓住了机会,成为二战后极少数,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朴正熙的各种极端举措,得到了美国的默许甚至是支持,否则韩国也没有胆子这么干。

朴正熙之所以没被人忽悠,找到了发展经济的秘诀,是因为他有一个爱好。李承晚喜欢做题,他喜欢研究历史,比如日本、德国等国的工业化进程,算个带历史学家,尤其是日本,毕竟他曾经是关东军的军官。

他发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的是德国的工业化路线。那德国是怎么做的呢?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从英法那边搞技术,比如花重金去挖英国工程师。另一方面,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当时德国会拿出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用来投资,扶持大企业,并采用出口补贴等政策,向国外输送过剩产能。

同时,对外严防死守,比如提高关税,并禁止外资进入德国设厂,来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最后通过后发优势,快速改进技术,从而在生产效率上超过了英法,成为新霸主。

明治维新后,日本派了大量官员去德国学习考察,包括伊藤博文等几个部长,深入研究德国人的经济理念,尤其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思想,这个人知道的不多,但在德国,他是和马克思齐名的经济学家,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者。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他提出,一个国家的未来确实要靠自由竞争,但前期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本国工业变得强大,德国政府非常严格地执行他这个学派的经济理念。

于是日本仿照德国,挖技术抬关税,举全国之力扶持“三菱”等财团,从而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而韩国在六七十年代,国内最受欢迎的也是李斯特的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书没人看,朴正熙自己写的书,反应的也是李斯特的思想。

但德国人是怎么悟出来的呢?

很简单,学英美。李斯特曾在美国待过7年,系统学习了汉密尔顿的思想。汉密尔顿是美国的开国元老,首任财政部长,就是10美钞上这位。1791年,他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首次提出了“幼稚产业”这个概念,没错,这个词就是美国人造的,只是被德国人发扬光大了。

汉密尔顿

他提出,一个国家的新兴产业,在初始阶段,不可能与外国竞争,没这个能力知道吧。必须采取保护和扶持两大政策。取得优势之后,又必须大力出口,为国民经济做贡献。

联邦政府听取了汉密尔顿的建议,阻止英国进入美国办厂,并在 1828 年通过了首部《关税法》,提高了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这时候李斯特正好在美国。

但这部法律激起了南方各州的强烈反对,原因很简单,他们就生产棉花,然后出口到英国,其他工业品都靠进口,因为英国的东西便宜,质量又好,关税一高,就要多掏钱,于是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和宗教、政治等因素一叠加,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

而且美国的贸易保护,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所以有些西方学者给美国起了个外号——“现代保护主义的摇篮和堡垒”。

其实这真是抬举美国了,第一个这么玩的是英国。从16世纪开始,英国就开创了贸易保护的先河,收重税保护自己的毛纺织业,后来又禁止外国商船到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做生意,二战之前还一直实行“帝国特惠制”,各个殖民地想要进口外国的商品,都要额外交重税。

但当这些国家把号练好了之后,立马变脸,大肆宣扬自由贸易的好处,比如英国,从19世纪,就开始神化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

20世纪初,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国之后,大声呼吁消除贸易壁垒。二战胜利后,就力捧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呼吁取消所有国家干预,一切交给市场,并推进经济全球化。

就连韩国也这么做。80年代初,马哈蒂尔当了马来西亚总理后,提出“向东看”,学习日韩,于是带着人去韩国考察,准备抄作业,这时候韩国人绝口不提贸易保护和国家扶持的事,一直给老马洗脑,说自由竞争好啊,包治百病,我们就是这么起来的。

所以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都要这么说,要不你货卖给谁?通过强大的传媒工具,成功把一大批国家都忽悠瘸了,这都属于不能说的帝王之术。

说了完保护,再说朴正熙为什么要逼迫财团搞制造业,并强迫他们出口,参与国际竞争这事。很简单,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但商人的思路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赚最多的钱,尤其是落后国家的商人。一般来说,他们绝不会去碰重工业或者高端制造业,因为发达国家抢跑了一百多年,友商太强大了,和他们硬刚风险太大。

所以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势引导,那落后国家的商人,一般会通过勾结统治阶层,拿到各种特许经营权,在国内赚取丰厚的利润。比如搞特许进口、买供水公司、电厂、银行、种植园、搞赌场。1961年前的韩国是这样,现在的东南亚国家也是这样。

比如印尼的林绍良,搞银行的,马来西亚的林梧桐,搞赌场和房地产的,这都是首富级别的,最典型的就是李嘉诚,到处屯地不说,还去英国买电厂、水厂,哪有一点心思去搞制造业,能干赔本出口这种事吗?

有些企业家格局大,但即使想干,动辄几十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从哪来?靠脆弱的私人资本,怎么可能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企业,去血拼国际市场? 你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就比如咱们的京东方。

所以那些二战后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个路数,一方面玩命保护,另一方面拼命扶持,然后大力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最终完成逆天改命,然后再用各种话术来忽悠别人。

二战后日韩、包括台湾省能这么做,都是在美国的默许之下,甚至连土改都是美国人帮着他们做的,它也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想扶持这几位,打造成对抗苏联和中国的堡垒。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后发国家这条追赶之路,基本被堵死了,即使你悟性高,不服新自由主义这一套,也搞不了,因为谁要这么做,就违背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尤其是加入了WTO的国家,提高关税这叫违反协议,出口和政策补贴,这叫不正当竞争,都要制裁你。我看除了我三哥,谁也没有这个本事能正面硬刚。

最后,我引用李斯特180年前的一段话,大家细品品。

“任何国家,如果靠了保护关税和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因此在自由竞争下,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抗衡,这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把它成功的梯子扔掉,然后向其他国家苦口宣传自由贸易的好处,用那种追悔莫及的语气,告诉它们,自己过去走了很多弯路,到现在才终于了发现自由贸易这条真理。”

——1841年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呗,谢谢大家的支持)

2 阅读:23
评论列表

周瑜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