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郑维山收到老家来信:当年你带走的70多名家乡子弟,下落如何

史不离文 2023-12-09 21:53:03

毛主席曾称赞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郑维山是开国中将,毛主席之所以把两人放在一起评价,是因为他认为两人不仅性格相似,在做事方面也都是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

今天要讲的便是关于郑维山的故事。

1950年,秘书把一封非常重要的信放在郑维山的办公桌上,郑维山看了一眼寄信地址是河南新县,因有急事处理,并没有打开信件。往后很多天,都没能来得及拆开信看看。

秘书只好把这封信送到他家里去,交给他的妻子孙景波。秘书告诉孙景波,这封信是郑维山的家乡父老乡亲寄过来的。

孙景波非常困惑,丈夫的老家在湖北麻城,怎么又变成了河南新县,是不是信送错了?经询问得知,两省地界相接的地方又重新做了划定,孙景波这才打开信看看。

晚上,等到郑维山回来后,他才知信中的内容,随即脸色大变,立即通知秘书赶紧给他买票,他要回老家一趟。这是怎么回事?那封信中写了什么,让郑维山立即决定买票回老家?

【一】

1915年,郑维山出生于贫农家庭,只上了一年私塾,便辍学在家放牛干农活。

幼年时期的郑维山跟很多男孩子一样,对武术很感兴趣。

家附近有一块空地,他经常和村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在空地上练武。他虽然个头不高,但是脑子灵活,跟同龄小朋友们比武的时候,从来不使用蛮力,常常轻轻松松就能打败所有人。

隔壁村子里的几个小混混发现他们练武,见他们年纪小,人很少,经常霸占他们的练武场。

郑维山认为直接跟小混混硬碰硬打架,他们肯定打不过,于是带领大家砍伐树枝,制作弓箭,用弓箭射击狠狠地教训了小混混,往后再也没有人敢侵占他们的练武场了。这些经历不仅体现了年幼的郑维山机智勇敢,也为他后来带领父老乡亲参加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1927年11月,郑维山的父亲郑国祺参加黄麻暴动,郑维山听从父亲的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父亲担任村苏维埃主席,他又开始帮助父亲和战士们送信,传递情报。

在此过程中,年幼的郑维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那年,他申请加入少先队,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0年,蒋介石对鄂豫皖地区实施大规模“清剿”,郑维山的父亲和叔叔壮烈牺牲。

年仅15岁的郑维山心中悲愤,他不惧敌人的炮火,在战争的危急关头,召集70多名赤卫队队员,不顾家人劝说,加入到了由徐向前担任师长的鄂豫皖红一军第一师。

文章开头,郑维山的妻子提到的70多名赤卫队队员就是由此而来。

徐向前认为郑维山的年纪小,作战经验不够丰富,不过,人很聪明,于是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传令兵。郑维山在徐向前的直接教导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商潢、潢光等战役,在战斗中,年少的他得到了快速成长。

1933年,组织提拔年仅18岁的郑维山担任红9军第27师政委。

当时,大家都调侃他是娃娃政委。

后来在夜袭陇南五里墩时,郑维山带领大家打垮了敌军4个团的兵力,俘虏了300多名敌人。此战之后,大家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称赞他是个能打仗的猛将。

【二】

1936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遵照遵照中共中央之命令,组建为西路军,一方面保护中央红军主力安全到达延安,一方面西渡黄河,负责打通陕甘宁链接苏联的西北交通要道。

打通交通要道,异常艰难。

当时盘踞在大西北的主要势力,是由马鸿逵、马鸿宾、和马步芳组成的“马家军”。马家军从清朝末年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往后几十年一直在大西北称王称霸。

刚刚经历万里长征的西路军还没来得及休整,不得不跟马家军进行一次次正面作战。

西路军本就非常疲惫,又赶上西北冬季异常寒冷,战后不久又接连出现了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弹药补给,没有援军前来支援的情况,因此作战打的也很是艰难。

最终,西路军坚持战斗半年,击毙俘虏敌人约2.5万人。但是我方同样伤亡惨重,7000多人战死,12000多人被俘虏,其中有6000多人被杀害。最后活着的战士中,有3000多人返回家乡,4500多人到达延安,只有李先念率余部400多名战士到达新疆。

郑维山作为西路军的一员,当时的处境也很糟糕。他和副师长熊得臣被敌军逼到了祁连山,躲藏在山洞里,后来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成功躲过马家军的搜捕,才有机会到达延安。

13年后,也就是1949年,郑维山主动请缨参加兰州战役,剿灭马家军,一雪前耻。

问题在于,十多年前西路军失败,为此很多红四方面军的战士家属受到不公正对待,有的人甚至按逃兵、反革命家属处理!

原来,当年与郑维山同时参加红军的70多名赤卫队队员,仍下落不明,有的家属在土改过程中也受到了牵连。父老乡亲得知郑维山还活着,是一名将军,便写信给他,希望他出面作证,这才有了开头的那封信。

得知情况后,郑维山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此行,他要为那些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提供证明,消除不白之冤。

【三】

郑维山的老家新县是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据统计,当年全县不到十万人,有五万多人在战争年代献出了生命,其中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一万两千多人,多年之后,还有一万多人依然下落不明。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因为战士下落不明而直接忽略掉他们。

新县县政府结合大家的意见,曾做出统一规定:

当前仍在军中从事革命事业的军人,其家庭按革命军人家庭对待;人已经死了,如果能够证明是为革命献身的,家属按照烈属对待,分田地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优待。

时任县长刘名榜比郑维山早两年参加革命,身为一名老革命,刘名榜的工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见到郑维山并交谈后,他了解到,当年从西路军回来的战士是根据当时的政策做出的决定,不是逃兵,也不是叛徒。如此一来,他们的家属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应当得到公正的待遇。

刘名榜点了点头,随后说,家乡还有上万人下落不明,其中就包括当年郑维山带走的70多名赤卫队队员。

郑维山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年大家跟着他出生入死,现在却要蒙受不白之冤,还连累了他们家人无法得到田地。

他随后告诉刘名榜,这七十多人中,大部分是乘马岗区泗店人,最初都被分配到了红1营,当时的领导是王树声。后来随着郑维山接连得到提拔,他与大家不在一个军队里了,大部分人都留在了红10师。再后来,军队整编,又被编入到了红25军。

想到这,郑维山建议,可以找担任湖北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给大家做个证明。

关于有人传言红四军下辖的红30军88师有人叛变革命,郑维山坚决表示,绝对没有叛徒!当年前线战况的惨状,是无法想象的,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不能被人辱没名声。

为此,郑维山向刘名榜提出,所有88师战士,他们的家属一律按照烈属对待。

至于个别后来因为负伤或者与部队走散而返回家乡的战士,上级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指示,郑维山建议按照伤残军人对待,他们的家属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待遇。

郑维山希望家乡人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理应得到厚待。

“出了问题,我负责!”随着郑维山掷地有声的承诺,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些失踪的战士和烈士家属也得到了了应有的待遇。

1 阅读:269

史不离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