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生门与死门

唐泪 2025-02-10 14:03:33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有人说,97之后,再无港片。

这句话不值一驳。

很简单,无论是《风云雄霸天下》、《我是谁》、《无间道》,还是《功夫》、《黑社会》、《投名状》、《十月围城》、《寒战》和《无双》,97之后大概二十年里,这九部电影任意拿出一部,都绝对可入港影里程碑序列。

但近年来,香港电影烂片和昏招频出,走在了生与死的边缘。

大船似将沉。

陈罗超说,内地公司将停止投资港片。

古天乐则言,今年开拍的香港电影,数量恐怕将会下降到一个可怕的程度,唯有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施以援手。

这两句话的指向,都是资源枯竭这个层面。

换句话说,我们或可以如是理解,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港式商业大片的消息,或都将寥寥,甚或难得一见,几百万投资的小成本港片,进不了内地,单靠香港市场,回本都难。

对应的表象,是英皇早前公布的多部大片“撤销”,影迷期待许久的《寒战3》,被“小打小闹”的《寒战1994》替代,而借《九龙城寨之围城》大势,早已官宣立项的《九龙城寨之龙头》和《九龙城寨之终章》,迟迟不见实质动作。

港片的“不能卖”,是前情。

而何谓生死之门?

以笔者所见。

在上个十年,香港电影以《寒战》和《无双》,奠定了“后黄金年代”的根基,并为香港电影,打开了“生门”。

何谓“生门”?

沿此路径前行,一路尽是勃勃生机,有阳光、鲜花与掌声随侍。

其核心在于艺术与娱乐性的双优。

《寒战》与《无双》,立足于警匪与悬疑的基本面,无论从编剧、导演、表演,还是摄影、剪辑、后期等层面来看,皆无可指摘,且不落窠臼、极富创新意味,完全就是新时代香港电影的“教科书”级示范。

另一面,《寒战》系列仅两部,内地总票房就超过九亿,《无双》则单片突破了十二亿票房。

这种携品质而来的商业数据,就当真有分量。

而在昔年,该两部港产片,为香港电影吸纳了无数新的观众,也将“信任”的种子,布在了内地电影的土壤中。

故在其后,仍有回响。

又何谓“死门”?

诸如《澳门风云3》、《扫毒2:天地对决》、《风再起时》、《扫毒3:人在天涯》、《潜行》、《金手指》和《海关战线》等电影,就是以大片表象伪装起来的“死门”。

打开这道门,尽见腐朽与泥泞,暗无天日。

比如《澳门风云3》。

这部电影空有强大演员阵容,内里则不但是炒冷饭,更加入大把无厘头恶搞元素,看起来金光闪闪,实则填满了陈朽的败絮。

又如《扫毒2:天地对决》,叙事浅薄、场面混乱。

这一缺点在《扫毒3:人在天涯》中,更是被邱礼涛发挥到了极致,又延及到《海关战线》,也呈现为一团乱麻之状。

再如《风再起时》。

电影有深刻立意,甚至以同题材电影来讲,初始剧本已经做到了破旧立新,却在主要角色的塑造与表达上,顾此失彼、主客不分,导演更表现出来,大局掌控、叙事取舍和细节设计层面能力的全方位不足。

两亿规模的投资、香港影坛表演最具深度的两位演员,就这么被浪费。

至于《潜行》和《金手指》呢?扔了吧。

总体来讲,这些电影大致就表现为套路、平庸甚至是稀烂,它们也同样在观众心里布下了种子,名字叫“厌弃”。

一众香港电影人。

焦虑于开工数量的不足,嗟叹于投资渠道的缩减,羡慕于内地电影获观众青睐,愁苦于香港电影在内地难接地气。

却鲜少有人,谈及“生门与死门”之困厄。

老一代幕后电影人或退或隐,新人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情况。

比如庄文强的《无双》和《金手指》、翁子光的《踏血寻梅》和《风再起时》、麦启光的《临时劫案》和《临时决斗》等等,皆不稳定。

而当下此时,唯有品质,才是香港电影唯一生门。

故还请少拍烂片。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