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热处理,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去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溶处理、时效处理。
1、去应力退火
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冷加工、冷变形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消除应力退火工艺多应用于热锻轧、铸造、冷变形加工、切割、切削、焊接等工序后。退火温度及时间的选择对去应力退火比较重要,对于可热处理钛合金,采用再结晶温度退火,利用回复去除应力。
2、完全退火
其目的是为获得再结晶组织,提高材料塑性,因此又称为再结晶退火。大部分α钛合金和α+β双相钛合金是在完全退火状态下使用。
对于α钛合金,退火温度通常在相变点以下120~200℃,温度过高会使晶粒粗化,而温度偏低会使再结晶不完全,塑性不足。由于冷却速度对α钛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不大,多采用空冷。
对于近α钛合金和α+β双相钛合金,退火过程除发生再结晶外,还有α相和β相的变化,因此确定退火温度及冷却方式时比较复杂。
对于亚稳β钛合金,完全退火通常是对材料固溶处理,退火温度一般在α+β/β相变点以上80~100℃。
3、固溶及时效处理
固溶目的是为得到可时效强化的亚稳相,如α′马氏体、α″马氏体或亚稳β相,利用亚稳相分解产生的细小的平衡相,产生析出强化效应,提高材料硬度和强度。固溶温度通常低于α+β/β相变点40~100℃,可获得初生α相和β相,避免β晶粒过度粗化。固溶后冷却通常有水淬和油淬两种,水淬更为常见。时效强化在β稳定元素含量高的钛合金中作用比较明显,但在近α合金和β稳定元素含量较小的α+β两相钛合金中,时效强化效果较弱。
二、钛合金热处理组织变化
1、加热过程组织变化
钛合金加热过程通常会发生晶型变化,α相、β相之间发生转变,而冷变形钛合金还会发生回复和再结晶。
1)回复与再结晶
冷加工钛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先发生回复,通过空位和位错运动,消除形变过程中产生的第二类内应力。回复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一般发生在450~640℃。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形变组织中出现新的无畸变等轴晶粒,逐渐取代变形晶粒,导致材料硬度和硬度降低,塑性得到恢复。
当发生再结晶时,对于近α合金和α+β合金,常伴有α相溶解以及β相含量的变化;对于β合金,还伴随有重结晶过程。一般而言,由于α钛合金冷变形能力有限,通过变形再结晶的方式对α钛合金的晶粒细化比较困难。而对于β钛合金,其冷变形能力强,因此可通过形变再结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对于α+β双相钛合金,也可以通过形变再结晶,细化合金组织,改善钛合金的塑性。
2)α相与β相转变
当加热温度超过α→β相变点,此时开始发生α相与β相的晶型转变。对于纯钛,其转变温度约为875±5℃。在α↔β相变过程中,Burgers位向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始终保持一定的位向关系。
2、冷却过程组织变化
1)缓慢冷却
当钛合金从单相区缓慢冷却至两相区,常常伴随着β相向α相的晶型转变,二者保持Burgers位向关系:(110)β//(0001)α;[111]β//[11 2 0]α
2)快速冷却
快速冷却过程中,可能形成或发生马氏体相变、淬火ω相、过饱和α相以及残余高温β相;转变产物包括α´、α"、ω、过冷β相、亚稳定β相、过饱和α相,取决于β稳定元素含量。
3、时效转变
快速冷却产生的亚稳相,时效过程转变成平衡相,该过程伴随亚稳相的分解、过饱和α相的分解等。上述转变是钛合金能够热处理强化的主要原因。
4、共析转变
钛合金的共析转变常存在于钛和快共析β合金稳定元素的合金中,通常使材料塑性降低。通过对该组织形貌进行等温处理,得到贝茵体型的非片层组织。
5、应力诱发相变
亚稳β相在应变或应力作用下可转变为马氏体,转变产物包括六方马氏体α´、斜方马氏体α"。这一过程可以产生相变诱发塑性效应,增加钛合金的延伸率以及应变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