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生活过的人们小时候都好奇过,小溪石头边上那一堆堆粉色“葡萄”是什么东西,其实这些都是福寿螺的卵。
福寿螺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在国内各大淡水流域泛滥,而如今竟然威胁到了人类的食品安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福寿螺代替田螺以假乱真6月28日,湖南汉寿县市监局发布了一则通报,其称已经成立了联合执法组对汉寿县湘缘特种水产品有限公司、宏泰食品厂进行查封和处理。而这两家企业被处罚的原因,竟是使用福寿螺假冒田螺肉。
此前,澎湃新闻对这一事件的暗访调查已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记者发现由于福寿螺的成本低,剥去外壳后螺肉量大,因此被不少企业拿来“鱼目混珠”代替田螺肉进入食品市场。
令人恐慌的是,这些经过后期加工的福寿螺被披上精美的包装袋后,几乎很难让人分辨出来。而近年来,福寿螺屡屡被爆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不管是火锅店、麻辣烫店还是街头炒螺小摊,简直无孔不入。
据说,挑选福寿螺肉的工厂通常潜藏在小山村里,雇佣工人们经过筛选,将螺肉称好重量后送进冷库中,后续则是等熟悉的厂家派车运走。调查记者发现这些制作环境通常卫生不达标,还散发着腥臭味。
湖南岩汪湖镇黄芦山村的某个加工厂就是其中一员,他们的客户是某些餐饮店和预制菜厂,一年甚至可以卖出几百吨的高销量,这些螺肉最终都进了谁的肚子里,真是细思极恐。
福寿螺能不能吃?福寿螺,别名大瓶螺、苹果螺等,本来是生产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的一种生物。20世纪中后期,因其经济价值被引入我国广东等地区,后因为其极其恐怖的繁殖能力,成为了贻害无穷的外来入侵物种。
福寿螺大多出现在我国南方的淡水区域,每年可以产卵30000~50000万颗,大量繁殖后会污染当地水质,导致同流域其他生物的死亡,它们还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威胁。
据了解,福寿螺会啃食稻田中的水稻秧苗、幼苗等,造成有效的植株减少,专家表示,在福寿螺繁殖鼎盛期的稻田里,每亩就能有超过10万只福寿螺幼螺,造成稻田大幅度减产。
福寿螺虽然个头大本身也无毒,但它们身上携带的寄生虫数量惊人,曾有研究表明,一只福寿螺就含有高达3000~6000条广州管圆线虫。
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烹饪方式,很有可能让人患上寄生虫病,导致人体神经被破坏,引发发烧头痛、呕吐昏迷,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2006年,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出售的凉拌螺肉被指出包含大量蛔虫幼虫,致使许多消费者患上了广州蛔虫病,感染高达160例。据了解,其凉拌螺肉的原材料正是福寿螺,这件事也被列入了卫生部06年十大食品卫生典型案例。
2017年,一女士在过蜜月时食用了小吃摊的福寿螺,被寄生虫侵害了大脑,最终导致流产。2021年8月,四川广安媒体报道过一则网友爆料,客人在餐馆分明点的是田螺,最终却得到了一盘福寿螺。
而且老板死鸭子嘴硬,说自己卖了很多年“大田螺”都没出现毛病,但最终却被广安市场监管局狠狠打脸。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每次爆出都有媒体紧跟报道,但部分黑心商家却依然视而不见。
上海海洋大学博导张银江教授曾表明,除了寄生虫问题,由于福寿螺生活在不同的水体中,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它们体内可能还会含有重金属和一些新的污染物,这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
事实上,除了福寿螺,其他淡水螺肉也会是隐身的“凶手”。若是在烹饪时没有经过仔细处理或者没有彻底煮熟,都可能为寄生虫提供藏身之处,从而进入人体造成脑膜炎等疾病。
怎么区分福寿螺和田螺?作为我国深受欢迎的淡水螺肉,田螺是福寿螺“鱼目混珠”的重灾区。为了让大众分清福寿螺和田螺,电视节目《新闻大求真》也曾经全方位地对两者进行过对比。
从外形上看,福寿螺开口比较大,外壳主要是黄褐色,底部螺旋是短圆锥形;而田螺的开口较小,壳更带一点青绿的感觉,尾端长且全身呈现圆锥状。
同时,福寿螺外壳比较脆弱,施以外力就会碎裂,但田螺的壳则非常厚实,轻易不会破碎。此外,福寿螺的卵是亮眼的粉红色,田螺的卵则是透明色,区别还是很大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禁止福寿螺在食品市场的销售,但是相关餐饮产业必须严格遵守加工规定,保证相关食物高温熟透。这要求食品经营方主动保持经营底线,也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
虽然直到现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依然有很多人都在吃福寿螺,但那也是当地人们经济条件不好被迫而为之。与其冒着生命危险去吃这种被全球食品卫生专家“通缉”的螺,还不如去选择符合标准的正规食物。
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会专家表示,如果商家出售的是福寿螺,却使用“蜗牛肉”“田螺肉”等字眼来混淆视听,这就属于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行为,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向全社会建议,各大企业商家精准标明食品原材料。
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极大,是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将来是否可以采取高效的食品加工技术使福寿螺成为安全食物资源,也是值得人们期待的一种可能。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种技术还没有问世,福寿螺肉我们也“无从消受”。但不管怎么说,食品安全产生的问题都不应该让消费者买单。食用福寿螺风险极高,维护食品安全刻不容缓。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