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来到了十二月中旬,2024年也如过驹白驹,即将走到尽头。
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也接近尾声,很快我们就将迎来冬至。
在过去,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一年走向结束,也代表了冬日最冷时刻的到来。

古有谚语,“冬至来的早,三九穿单衣;冬至来的晚,三九三层棉。”
那么今年的冬至何时到来,今年的冬天会冷了吗?

冬至不仅是24节气的概念,更是现代地理学区分晨昏时间分割的一个标志日。
公历的冬至日时间相对固定,一般为每年的12月22日往前后推移一天。
在冬至日,我们所在的北半球将迎来最漫长的晚上。

这里最漫长的夜晚没有任何比喻的手法,单纯地只是代表这一天的昼夜中,夜晚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一天。
在冬至日这天,太阳的直射点来到了最为远离北半球的南回归线,致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到达最低,更多的部分进入了太阳的阴影之中。
不过也就是在这天之后,太阳的高度又开始逐渐回升,在黑夜到达最长后,白昼的时间也开始逐渐增长。

我们的先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可谓是细致入微,因而自然是发现了冬至之后白天又逐渐久了起来这一现象。
因而在我国古代,冬至也被视作一个非常吉祥的兆头。
尽管按照古人阴阳调和的思想来看,冬至是“至阴之日”,但是冬至后白昼逐渐增长,因而冬至也被视作“阳生之日”。
因为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万物进入了新的一轮“阳升”的轮回,因而我们的先人也认为冬至这一天蕴含了生的希望。

不过尽管冬至这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但是并不是最为寒冷的一天。
因为太阳的余热会被积蓄在地表,尚且需要一段时间来消散。
而随着冬至结束,虽然白昼开始逐渐延长,但是在地表积攒的热量不断消散的情况下,气温也会越来越低。

虽然冬至的到来蕴含了“阳生”的生机,但是也代表了一年即将进入最为寒冷的时期。
因而许多地区在冬至这天都会大为庆祝。

一方面,这是为了庆祝冬至这个在24节气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日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冬至的饕餮积攒度过寒冬的能量。
而冬至何时到来,也能为先人们提供一个参考,那就是判断今年余下的冬天是否寒冷。
因为古人的日历界定以月为纲,因而冬至到来的时间相对没有那么固定,其有可能会是农历的十一月份的任何一个时间段。

当然,冬至何时到来也成为了老祖宗们判断判断余下冬日是否寒冷的重要依据。
这不仅成为了指导古代农业耕作的重要参考,也是我们先人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总结。
二、今年冬天会冷吗?对于冬至到来的时间对气温的影响,不同的谚语或许在表达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总结的规律却又是相近的。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这话表明了如果冬至来得早,那么就像耕牛这样耐寒的动物,都有可能会在寒冷的天气中丧命。
古人在描绘事物的时候,总爱用一些夸张的修辞手法。
冻死牛的说法虽然夸张,但是也有可能是真的有人目睹了有牛被冻死在冬至到来较早的冬天。

也有谚语说,冬至来得早,单衣过三九。
这或许与冬至在头冻死牛有点矛盾,但是却又是彼此统一的。
这里的早,并非指的越早越好,而是指冬至恰好在十一月一个不早不晚的时间到来,例如十一月中旬。
若冬至在十一月中旬到来,意味着余下冬季的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因而整个冬天的温度都会相对温暖一些。

但是就如前文所说,单衣过冬还是夸张了一点。
毕竟以我国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来看,单衣过冬还是有点难以实现了。
不过不论是哪个地区,对冬至较晚到来都有着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冬至来得晚,这个冬天余下的日子一定会是天寒地冻的。

有谚语说,冬至来得晚,三九三层棉。
也有地方的说法更为夸张了,冬至来得晚,鬼都被冻死。
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到来,说明整个冬天的持续时间将更久,也更容易在来年的春天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对于生产力欠缺的古代,保暖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冬至来得晚除了让整个冬天余下的日子更为难熬外,对农业生产更是极具破坏性。
古人最为看中春耕,冬至来得晚,倒春寒不仅会让人们推迟来年播种的时间,更是有可能冻死早已埋下的种子。

同样的,由于古时候保温手段的欠缺,刚出生的孩子和家禽幼崽也很难挺过冻害。
而如果按照古人对冬至规律的归纳,今年冬至到来的时间是农历的冬月廿一,无疑是在十一月的下旬,是典型的冬季到来晚的时间点。
如果按照古人的说法,今年的冬至来的晚,冬天余下的日子会更加寒冷。

虽然对于南方,尤其是广东的朋友来说,现在的气温还远远谈不上寒冷。
不过由于冬至到来的较晚,今年我们很有可能迎来一段漫长的寒潮。

而早在今年十月份末期,我国的气象部门就预测了今年全国的冬季,会有极大的可能遭遇强降温。
所以哪怕是现在天气还非常温暖的南方朋友,也早早把厚衣服拿出来,准备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季吧!

除了作为耕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外,对于我国不少地区来说,冬至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正如前文所说,冬至象征阳气复苏,白昼开始逐渐变长。
在古人眼中看来,这无疑是吉祥的征兆。
而在冬至结束后,马上就将迎来一年中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春节。

因而外在的游子,也会选择在这一天回归故里。
不少地区甚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在这一天,远行的游子都会回到家乡,因而冬至也和新年一样,有着团圆的意象。
北方的朋友往往会在冬至这一天举家一起,把各种新鲜的食材做成饺子,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共享一顿佳肴。

而在更喜好甜食的我国南方地区,汤圆则是餐桌上的主流。
随着南北交互,北方也开始有了汤圆,南方人也开始在冬季吃起了饺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冬至在我国一年内都是让人无法忽略的一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难发现,曾经浓重的冬至时节,慢慢变得泯然众人矣了。
不仅年轻人将冬至当作普通的一天,甚至很多中老年人都不再在冬至这一天大摆宴席了。
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和我国的社会变迁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经济开放之后,我国人口流动性变强了,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收入,选择了远走故乡。
而若冬至返乡,工作就难以为继,因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春节再返乡,因而冬至的团圆意象也就不如往日那般强烈。
即便是选在了本地工作的家庭,由于冬至日并非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若要在冬至这天和家人一块举宴,也会对工作产生影响。

由于父辈的工作规律发生了改变,因而这一代年轻人在小时候,往往没有体验过冬至浓厚的节日氛围。
而在他们长大进入工作后,冬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日子,其文化内涵则被现代生活进一步稀释了。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所占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

曾经家家户户围坐一起,亲手制作冬至美食、共话家常的温馨场景,如今更多地被快餐和外卖所取代,那份通过食物传递的亲情与温暖似乎也被稀释。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现代生活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改变的。

但是冬至的逐渐式微,也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失。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继续加剧,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在冬至的庆祝也显得越来越平淡。
在这一代人还对冬至有着浅显的记忆,知道这一天是值得庆祝的,但是在这一代人之后的下一代人呢?

随着生活的不断推进,冬至的重要性还会被继续稀释。
或许在未来,冬至这个本该浓重的传统节日,也会逐渐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段落吧。
结语尽管冬至的节日氛围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仍然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象征,更是家人团聚、亲情温暖的时刻。
即便如今它不是法定节假日,我们仍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保持对冬至的关注与庆祝,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敬畏。
参考资料:
冬至——百度百科
今年冬天冷不冷?中国气象局回应——2024年10月31日 央视新闻
今年冬至究竟有多冷?“早穿单衣晚冻牛”让你惊掉下巴!_2024-12-10 饭桶来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