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韦俊,陈玉成不顾大局,他只能投奔湘军

聊聊历史 2024-10-15 12:23:21

1851年,韦昌辉、韦俊兄弟参加金田起义,他们把太平天国当成自己的家,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为了金田起义,韦氏兄弟贩卖家产,让太平天国有了资本原始积累,具备发动起义的条件。

太平天国首义五王,韦昌辉最富裕,为起义注入资金。太平天国初年,推行“圣库制度”,教徒贩卖家产充入圣库,不得私藏,一切开支由“圣库”负责,韦昌辉把自己的财富跟着大家分享。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韦氏兄弟都不希望太平天国失败,因为他们已经把家底押了上去。不参加起义,在桂平金田好好生活,韦氏兄弟衣食无忧,活得很滋润。参加起义,则冒着生命危险,把脑袋挂在腰带上,韦氏兄弟选择了后者。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没有谁对谁错,权力博弈使然。洪秀全,希望借助韦昌辉、石达开之手除掉东王杨秀清,实现大权独揽。韦昌辉希望取代杨秀清,石达开则希望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利。

杨秀清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都想填补,天京事变不可避免扩大化。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回京辅政被洪秀全排挤,石达开干脆外出单干,自立门户。

天京事变,首义王成为过去,但太平军将士却要承受事变带来的苦难。例如,韦昌辉的弟弟韦俊,这位太平天国最能打仗的国宗,他没有参与事变,却不得不承受痛苦。

天京内自相残杀,韦俊正在武昌与胡林翼军团厮杀,还打死了曾国藩系湘军的二号人物罗泽南。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关系恶化,韦俊陷入孤立,却依然没投降,即便胡林翼多次劝降,也无济于事。

韦昌辉死后,韦俊依然镇守武昌,但洪秀全不喜欢他,处处为难,也没派人去救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韦俊在1857年撤离武昌,保存有生力量。

韦俊此举,让洪秀全找到了打击他的借口,以丢失武昌为理由,想要处死他。李秀成苦苦求情,希望给韦俊一次机会。洪秀全见好就收,清军又反扑,暂时放了韦俊,但依然不肯原谅。

1858年,杨辅清脱离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册封他为“中军主将”,并派去皖南作战,辖区与韦俊靠近。杨辅清是杨秀清的“义弟”,靠打着东王旗帜而立足,故而极度排挤韦俊,甚至公开挑衅。

杨辅清此举,无疑是想继续挑起战争,延续天京事变。韦俊不想手足相残,不但帮助杨辅清解围,还愿意让出池州,自己去投奔李秀成,大局观很强。

韦俊投奔李秀成,杨辅清无法阻止,因为他不是韦俊对手。问题是,陈玉成居然出来阻止韦俊渡江,公开挑战,双方相互厮杀。陈玉成,为何挑衅韦俊呢?

陈玉成崛起,是因为韦俊培养,当年西征陈玉成就是跟着韦俊。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并重建“五军主将”,陈玉成是前军主将,地位比韦俊的右军主将地位高。

再则,洪秀全让陈玉成负责长江上游军政,陈玉成把安徽当成自己领地,韦俊没有跟自己商量就去投奔李秀成,让他非常不满。因为,陈玉成、李秀成之间矛盾很深,暗中较劲,陈玉成不希望李秀成增强实力。

陈玉成年轻,做事欠考虑,终于激怒了韦俊。陈玉成拦截,韦俊渡江失败,如何是好?继续留在池州,已经撕破脸皮,太平天国容不下自己,陈玉成、杨辅清还会再来,此路不通。

跟着石达开一样,直接外出单干,韦俊也不敢。很简单,石达开单干后,连清军三流将领都打不赢,不是战败就是在战败的路上,灰头土脸。石达开的遭遇,韦俊岂能犯错。

退隐山林,韦俊还有机会吗?清军不会放过他,尤其是曾国藩。韦俊在战斗中打死罗泽南,曾国藩一生都不原谅他。韦俊若是退隐,曾国藩立刻派兵搜捕,也没活路。

想来想去,韦俊还是想老对手湖北巡抚胡林翼妥协,率3万人马投奔湘军,换取一条活路。胡林翼裁撤韦俊所部,给他保留3千人,参与安庆之战,夺取粮道枞阳,围堵陈玉成大本营。

韦俊投降湘军,是太平天国的悲哀,也是陈玉成个人的悲剧。陈玉成如果大局观足够强,就不应该阻止韦俊渡江,大家都是太平军,一起对付清军,没必要相互拆台,自己先打起来。

陈玉成支持韦俊,洪秀全、杨辅清又能怎样?陈玉成、李秀成的兵马众多,太平天国的精锐都在他们手上。如此,就算洪秀全不满意,也动不了韦俊,而韦俊就类似后来李世贤的角色,具有相对独立性。

想让韦俊留在太平天国,让他有安全感,陈玉成可以做到。但是,陈玉成毕竟年轻,才23岁出头,没有考虑那么多。韦俊没有其他路可走,除了跟胡林翼,令人唏嘘。

1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