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上,一位老同学大卫突然发起了一个热议的问题:“你们觉得,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大家一时间争论不休。
有人说是天赋,有人说是艰苦的努力,还有人提到了人际关系的作用。
可那天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另一位朋友丽莎的观点,她说:“成功其实更在于一种觉醒,而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
大家都盯着丽莎,显然有点迷惑。
丽莎笑了笑,说:“让我给大家讲讲犹太人的故事吧。他们成功的秘诀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觉醒的智慧。”这个观点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兴趣。
主体:犹太智慧:时间价值的觉醒“你们知道犹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吗?”丽莎继续说,“犹太人视时间为最大资产,而不是消耗品。”她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掌门人梅耶·罗斯柴尔德在19世纪初期,就已经建立了以分钟为单位的时间管理系统。
他要求自己的五个儿子分散在欧洲的主要金融中心,并建立了最快速的通讯网络,这样一来,他们总能比别人早几个小时获得关键信息,从而在金融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时间就是生命。”丽莎说,“犹太经典《塔木德》中这一句名言,几乎被每一个犹太人奉为箴言。”她还提到了她认识的一位犹太裔教授大卫。
大卫从不使用“有空时”这样的模糊时间概念,而是将每一天划分为若干个15分钟的“时间块”。
这让他在十年间出版了七本学术专著,同时还是业余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严格的时间管理,不但没有让他变得机械呆板,反而给了他更多时间去陪伴家人和发展自己的爱好。
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建立“时间资产负债表”,精确记录每天的时间投入与产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培养“时间块”工作法,以45分钟为单位进行深度工作,定期进行“时间审计”,淘汰低效的时间消耗,当你开始用投资的心态对待时间,你就掌握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
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犹太人的成功法则丽莎继续讲述。“犹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远超简单的‘人脉积累’,他们将每段关系都视为价值创造的网络节点。”她说。
犹太人有一种独特的关系观,那就是每次建立的一段新关系,都是一次资源与机会的快速流通。
举个例子,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是犹太裔。
读博期间,他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专注于单独发表论文,而是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小组。
这个小组不仅诞生了谷歌的雏形,更形成了一个持续二十年的创新网络,成员包括后来YouTube、特斯拉等公司的核心人物。“犹太人的关系网络具有独特的‘小世界网络’特性:任何两个犹太人之间平均只需要通过三个人就能建立联系。”丽莎解释道。
这种高度互联的网络结构,使得信息、资源和机会能够以惊人的效率流动。
丽莎还提到了上海犹太商会的琳达女士。
她创建的“安息日午餐会”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交活动,但每次都会精心设计座位安排,确保每次交流都能产生跨界合作的可能。
建立自己的“关系生态图”,识别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建立“价值中转站”思维,思考如何促成他人之间的价值交换,并定期修剪无效社交,深耕优质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
苦难中的智慧:犹太人的应对方法在提到犹太人的智慧时,丽莎特别强调了“苦难意义的觉醒”。“《塔木德》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犹太人将苦难转化为智慧的独特能力,是他们屡遭迫害却依然强大的核心秘密。”
丽莎提到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在纳粹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中,弗兰克尔发现了“意义疗法”:即使在最黑暗的处境中,人仍然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苦难。
弗兰克尔活到了92岁高龄,比大多数集中营幸存者都长寿,这无疑证明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我们都会遇到困难,也许是事业的低谷,亦或是生活中的挫折。”丽莎说,“但正如瑞秋老奶奶所说的那样,苦难不是用来抱怨的,而是用来提炼智慧的熔炉。”瑞秋老奶奶作为犹太幸存者,她没有被苦难击垮,反而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创伤转化”工作坊,帮助许多人走出了阴影。
当我们面对苦难时,可以试着建立“挑战日志”,记录每次困难带来的隐性收获,实践“意义重构”训练,为每个挫折寻找三个可能的积极意义,并培养“抗逆力仪式”,在压力情境下有意识地激活积极思维。
这样,我们就能从每一次苦难中找到成长的机会,提炼出智慧。
结尾:听完丽莎的分享,每个人的眼里都透出光芒。
或许我们都明白了,成功不仅仅是靠学识积累,更在于从时间、关系和苦难中去觉醒智慧。
丽莎的那一句“成功其实在于一种觉醒”,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深思。
所以,朋友们,生活中你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记住,成功的关键并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你能否觉醒出内在的智慧,去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一个由心而发的觉醒,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觉醒时间价值,深挖关系网络,并从苦难中寻找成长的养分,相信每一步都会带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