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易经》深不可测,越学越有意思。
最近找到了两本关于《易经》的好书,终于把《易经》的步伐又往前推进了一点点。
除了前面有篇文章介绍的余世存老师的《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这本李华平老师的《对话<周易>作者》也很不错。
看到这个名字我就已经在脑补,这个作者该对《易经》有多熟,才敢起这么“狂妄”的标题,才敢和周易作者对话。同时觉得,用对话体一定能讲得深入浅出。
翻开书读了几页,发现果然如此,书里全都是容易理解的短句,作者还时不时用拟人化的方式,评点哪个爻是小人,哪个爻是君子,哪个爻是将军,读起来没有那么烧脑,有一种不会耗太多脑细胞、但智慧大增的快乐。
而且,书的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替大部分人问出了他们对于《易经》的困惑。
我读完之后,对很多卦都加深了印象,或者说,对每一卦都感觉更亲近了。
二
现在就举几个例子来聊一聊,读完这本书,我哪些地方进步了。
1、不懂的地方略懂了
比如,坤卦的六二爻爻辞,有“直、方、大”,是说大地的特征。
以前,“大”我能理解,地大物博嘛。但直、方,我不能理解,尤其是方。无论我怎么观想,“地”也不是方的呀?书里说,古人用“天圆地方”来形容地,我立马就懂了。哎呀,怎么把这么熟悉的一个词语给忽略了。
还有直,书里说是引伸为“正直、真诚”,我还没有悟透,也没有往这方面去理解,仅仅能理解到说,如果大地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提供“路”的话,走直路比弯路快一点。
我不知道我对“直”的理解,与作者表达的真正意思沾没沾边,但没关系,懂一点是一点,留些悬念让下一本书、下一个思考去解决,也很不错。
2、不通的地方通了
比如,对于坤卦六三爻中“无成有终”这四个字,书中的“记者”说: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既然无成,怎么又能叫做有终呢?
《周易》的作者就回答:
乾卦是一个主动的卦,坤卦呢,是一个被动的卦。所以,这一爻的建议,是针对那些才华横溢、却人微言轻的人提出来的。
无成是没有成就,因为他们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成就,主动让给了他追随的、上面的人。有终是说,他自己因为这个“让”,也有了很好的结果。
哇,本来不通的地方,一下就通了。
3、学到了做事方法
蒙卦上九爻的爻辞是“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它的意思是说:严厉打击蒙昧者时,不要用力太猛,击之过激,应采用防御进攻的方式,这样才能感化对方,使其真正觉悟。
我想起了我孩子目前对学习还没有概念,我正努力给我孩子启蒙,但我用的正是用力过猛的方式,我批评得越多,他越叛逆。
读了这段解释,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妈妈是老师,她很会教育我。
我每次考好的时候,她反而打击我说:成绩只是暂时的,不要骄傲,它只是你过去努力了的证明,现在去为下次考试做好准备吧。
我每次考不好的时候,她就鼓励我:哎呀,不就是一次没有发挥好而已嘛,干嘛那么沮丧,下次正常发挥,一定进步很大。
前段时间我孩子没考好,我批评他,他很不开心,我就讽刺他:难道你考不好,我还要给你鼓掌?
现在想想,真的要。“顺成人,逆成仙”,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用逆向思维做事,逆着来。
就象爻辞提醒我们的,明明要严厉打击蒙昧,却偏偏要用温柔的防御方式才“利”,否则就“不利”。
三
看《易经》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解卦,在这方面的进步,可以是无止境的。
以前,我对于解卦有个很大的疑惑,那就是:有时候占的卦是吉的,但爻辞是凶的。有时候相反,卦辞凶,爻辞吉。那,到底是吉还是凶?
我以前用的错误解法是:只相信吉的部分,不相信凶的部分。相信很多人对人对事的态度都是这样:你说我好,我接受;你说我不好,你离远点。
其实呢,《易经》都是好心,凶只是一个提醒,你如果按照《易经》里说的去做,那么,“凶”就不会发生。
比如,我以前问一件事,占到过否卦的初六爻。否卦肯定是不太好的,但初六爻的爻辞里面又说:“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我当时看到贞吉,亨,就觉得这个事的结果一定很好,结果事情真正办下来,却并不好。
现在我懂了,卦辞是给整个问的事情定基调的,占到否卦,说明整个办事情的大环境,就没那么好了。而爻辞,是解释当下的动态的。
所以,泰卦初九爻的爻辞(“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虽然看起来和否卦初六爻爻辞(“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差不多,但意义完全不一样。
书上说,泰卦初九爻时,生逢盛世,只要行动起来,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否卦初六爻时,面临的是内外堵塞的时代,最好的选择是暂时不行动,无所作为,静观待时。
正是作者这样的整体观,对比着讲,才让我在解卦时,对卦辞、爻辞有了全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