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胳膊又突然不能动了,我只是给他穿衣服时拽了一下手腕……还好及时找了医生!”宝妈群里又弹出一条熟悉的消息,又有孩子胳膊脱臼了!
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初期,一旦遭遇外力冲击或拉扯,就容易脱臼。发生脱臼后表面无任何异常,只是脱臼关节行动受限,很多家长容易忽视。
那么如何判断脱臼? 脱臼是怎么导致的? 脱臼后怎么处理? 如何预防?今天育婴师带我们好好聊一聊。
小儿脱臼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是指小儿肘关节在伸肘时突然被牵拉前臂导致的损伤,多发生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以2~3岁最常见,超过7岁后极少发生此种损伤。
1、如何判断脱臼
如果宝宝年纪小还不会表达,表面没有外伤,又摸不出,家长只能通过孩子是否发生过类似动作,以及孩子的大哭不止来判断。
看情绪宝宝一旦出现身体不适一般会哭闹,这时候家长要及时询问哭闹原因,及时检查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
看状态如果宝宝肢体出现不能上举,不敢伸直及屈曲,还拒绝别人触碰等情况,可能就是脱臼了!
问疼痛“宝宝哪里痛?”“这里痛不痛?”家长要引导宝宝说出或指出疼痛的部位。
想经过一旦判断了是肢体疼痛,家长可以仔细回想刚才经历了哪些危险动作,宝宝有没有摔跤?摔了哪些部位?
2、这些关节易脱臼
家长要注意,对于小朋友来说,像手臂、大拇指、膝盖、大脚趾是最常见的脱臼部位。如果宝宝不小心摔跤了,家长要及时询问和检查。
尤其是宝宝学走路之前,也许还不会表达,又总在家里爬来爬去,运动量也不少!学爬的时候大脚趾要使劲蹬地,这时候也要多多关注宝宝的脚趾头~
如果实在不小心发生了脱臼,甚至是“习惯性脱臼”,也不必过于惊慌,宝爸宝妈们可以参考如下处理方式:
01 稳定孩子情绪
孩子哭闹不止可能会加剧身心的疼痛感受,家长可以轻柔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不要害怕,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们“有爸爸妈妈在!”
有的宝宝越痛越哭、越哭越动,这时候家长要狠狠心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要再让患肢受到二次伤害。
02 2小时内及时就医,不要自己处理
家长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处理经验,一定不要轻易触碰宝宝喊“痛”的部位。更不能自己动手提上去,或者拖到第二天再去看医生,这样会导致脱臼更加严重。
要第一时间把宝宝送到医院,交给专业医生处理。
03 保持不动,别想着活动活动就好了
医生处理后要遵医嘱,保持患部尽量不动,脱臼的痛只有当事人才懂,家长可千万别觉得活动活动就好了!
04 治好后,注意后续可能发生习惯性、反复性脱臼
脱臼复位后虽然关节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了,受伤的韧带或周围组织仍在修复愈合,仍然不宜大幅度地活动,否则可能造成习惯性、反复性脱臼。
人体“荡秋千”即拉着宝宝的小手将其拉起或身体悬空,这样做看似没怎么用力,但孩子的胳膊要承受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很容易让关节受损。
正确做法:
爸爸妈妈可以选择其他游戏,比如飞机抱、背背驮等,也同样能增加和孩子的亲密互动哦!
单手拉孩子手臂或手肘孩子找爸爸妈妈“牵手手要抱抱”时,有时不注意单手拉孩子用力过猛,也容易造成牵拉肘脱臼。
正确做法:
抱宝宝时,可以从他的腋下托起。
领着宝宝走路或上下楼梯时,可以握住上臂(肩关节与肘关节之间),力度要适中。
宝宝学走路时,家长应尽量用双手托住孩子的腰部或腋下。
孩子在挣扎时,千万不要用力或者突然拉扯宝宝的小手或前臂(肘关节与腕关节之间)。
穿衣服时猛烈抽手臂宝宝手臂软软的,把他的小手往袖子里塞时,可能一不小心就用力过头了。
正确做法:
在给宝宝穿衣服时,可以先将衣袖卷成一个圈,让宝宝的手臂顺利穿过去,也同时能避免宝宝的手臂和手指头在长长的衣袖里扭伤。
小贴士:预防孩子脱臼,营养锻炼要跟上
① 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钙物质的食物,如牛奶/奶粉、瘦肉、鸡蛋等,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和生长。
② 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孩子关节的柔韧度,也可以很好地预防孩子胳膊脱臼的症状出现。
意外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宝宝脱臼不用慌,切记不要擅自处理。日常带娃,家长也要多多注意自己的错误行为哦。对此你有哪些经验分享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