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峰教授团队12项肝病研究成果入选,凸显临床-病理融合模式

建中康康 2025-04-12 02:50:15

编者按

2025年03月26至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中国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南京市第二医院杨永峰教授团队共有12项研究入选大会进行交流,内容涵盖了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胆道纤毛病、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癌、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领域,重点强调了临床-病理融合模式在疑难肝病诊治中的应用。本刊特进行整理报道,供广大同道参考。

口头报告

研究一

基于机器学习与SHAP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重度界面性肝炎预测研究(大会编号:OP0316)

第一作者:李莎莎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界面性肝炎的评估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预测PBC患者中-重度界面性肝炎(PBC-MSIH)的模型。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0月经肝活检确诊的PBC患者临床及病理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PBC-MSIH的预测因子,构建包含逻辑回归列线图及4种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的5种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准确率、灵敏度和精确度评估模型性能,并应用SHAP解释个体特征重要性。

研究结果

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中分别有53.6%及51.2%患者存在中-重度界面性肝炎。列线图关键预测因子包括IgG、AST、GGT、TBA、IgA及ALB。PBC-MSIH列线图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ROC分别为0.83与0.80;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ROC依次为0.82(随机森林)、0.80(极端梯度提升)、0.77(支持向量机)及0.68(决策树)。五种模型的灵敏度范围为66.4%(决策树)至77.1%(随机森林),准确率介于67.6%(决策树)至76.3%(逻辑回归)。

图1. 研究流程图

(源自APASL 2025会议)

图2. 使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 PBC-MSIH 预测模型的 ROC 和 AUC

(源自APASL 2025会议)

研究结论

基于逻辑回归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五种PBC-MSIH预测模型中,逻辑回归列线图与随机森林模型表现较优。机器学习算法可为PBC患者提供便捷的界面性肝炎风险分层工具。

研究二

抗线粒体抗体及PBC特异性抗核抗体在碱性磷酸酶正常的非典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大会编号:OP0349)

第一作者:李莎莎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抗线粒体抗体(AMAs)和/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特异性抗核抗体(ANAs)对典型PBC患者具有诊断价值。然而,AMAs和/或ANAs阳性但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正常患者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4年7月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AMAs/PBC特异性ANAs阳性且ALP正常患者,根据自身抗体谱分为三组:[AMA/AMA-M2]+[gp210/sp100]+组、[AMA/AMA-M2]+[gp210/sp100]-组、[AMA/AMA-M2]-[gp210/sp100]+组。比较各组间PBC诊断率、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征的差异。

研究结果

165例患者中53.3%(88/165)经肝穿刺活检评估确诊为PBC。三组PBC诊断率分别为82.1%(23/28)、48.4%(46/95)和45.2%(19/42)。三组中具有典型病理特征的患者分别为13/21/9例,与PBC病理表现一致的患者为8/21/10例,提示为PBC的患者为2/4/0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0.796倍正常值上限(ULN)与肝活检诊断PBC显著相关(P<0.001)。非PBC患者中主要病理损伤模式为轻微非特异性反应性改变(40.0%/28.6%/39.1%)、炎症(40.0%/24.5%/47.8%)及脂肪变性(20%/20.4%/4.3%),最终诊断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血管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先天性肝纤维化及卟啉病。

图3. 研究流程图(源自APASL 2025会议)

图4. 88例PBC相关抗体阳性且ALP水平正常的患者胆管炎活动(CA)、界面肝炎活动(HA)和分期分布 A 慢性胆管炎活动;B 界面肝炎;C 分期

(源自APASL 2025会议)

研究结论

超过50%的PBC特异性抗体阳性且ALP正常患者确诊为PBC。当AMAs与PBC特异性ANAs双阳性且基线血清IgM>0.796×ULN时,建议行肝活检以明确诊断。

壁报交流

研究一

肝胆道纤毛病患者的遗传诊断分布:一项回顾性研究(大会编号:PP0675)

第一作者:刘红丽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肝胆道纤毛病是一组由于初级纤毛功能障碍引起的遗传性疾病,通常导致胆管异常、胆管扩张和多囊性肝病。本研究分析了南京市第二医院肝胆道纤毛病患者的遗传诊断分布,以识别主要的遗传类别。

研究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7至2021年间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诊断为肝胆道纤毛病的16例患者的遗传和临床数据。遗传诊断被分为五类: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先天性肝纤维化(CHF)、Caroli病、其他罕见遗传类型。

研究结果

在16名肝胆道纤毛病患者中,最常见的遗传诊断为:ADPKD和CHF,各占25%(各4例)。ADPKD主要与多囊肝和多囊肾病相关。CHF的特点是胆管板畸形。ARPKD占18.75%(3例),与胆管扩张和门脉高压密切相关。Caroli病见于12.5%(2例),表现为胆管错构瘤和扩张。其他类型(18.75%,3例)包括:1例为ADPKD+CHF混合型诊断,表现为多囊肝和胆管异常。1例为罕见的PKHD1突变,伴有多囊肝和非典型胆管扩张。1例为未分类的PKD1突变,伴有肝脏和胆管异常。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南京市第二医院肝胆道纤毛病患者遗传多样性的概述,ADPKD和CHF是最常见的诊断。进一步研究罕见的纤毛病相关突变将有助于改善这些疾病的分类和管理。

研究二

对仅Anti-sp100阳性患者的诊断分布:基于肝脏活检的回顾性研究(大会编号:PP0655)

第一作者:刘红丽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Anti-sp100抗体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特异性标志物。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亚型在PBC阳性患者中的诊断分布。然而,临床观察发现,一些患者仅对Anti-sp100抗体呈阳性,但未被诊断为PBC。本研究旨在探讨仅对Anti-sp100阳性且接受肝脏活检的患者的诊断分布。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了72名接受肝脏活检并对仅Anti-sp100抗体呈阳性的患者。分析了这些患者的最终诊断,包括PBC和非PBC病例。

研究结果

在72名仅对Anti-sp100阳性且接受肝脏活检的患者中,33例(45.8%)被诊断为PBC,而39例(54.2%)被归类为非PBC。在非PBC组中,诊断分布如下:自身免疫性肝炎:8例(11.1%)、慢性乙型肝炎:9例(12.5%)、药物性肝损伤:8例(11.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5例(6.9%)、酒精性肝病:1例(1.4%)、慢性丙型肝炎:1例(1.4%);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1.4%)。此外,6例(8.3%)患者的肝病诊断未知。

研究结论

Anti-sp100阳性并非仅与PBC相关。相当一部分患者(54.2%)被诊断为非PBC肝脏疾病。这些结果强调了在Anti-sp100阳性患者中,进行肝脏活检和全面临床评估的重要性,以确保准确诊断。

研究三

国际AIH病理小组自关于身免疫性肝炎的组织学标准的共识建议:中国慢性肝病的多中心验证(大会编号:PP0627)

第一作者:王丽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国际AIH病理小组(IAIH-PG)在2022年提出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新组织学标准,这些标准尚未经过适当的验证。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验证了新的组织学标准在中国慢性肝病患者人群中的适用性,并将其与简化的标准进行了比较。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的诊断金标准均基于组织学发现,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在随访期至少三年后确定。对于640例来自多中心的各种慢性肝病患者使用新的组织学标准和简化标准进行评分,并比较其诊断性能。

研究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新的组织学标准对可能和极可能的AIH的灵敏度分别为73.6%和10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69.0%。新的组织学标准,简化组织学评分和简化总评分对可能AIH的符合率分别为81.7%,72.8%和69.7%。对于极可能的AIH来说,符合率分别为89.2%,75.9%和65.6%。根据新的组织学标准,所有AIH患者均已正确诊断。具体而言,有73.6%的人被诊断为极可能的AIH,而可能的AIH有26.4%。此外,简化组织学评分的AIH诊断率为98.6%,而简化总评分只能诊断53.8%的AIH。

研究结论

与简化总分和简化组织学评分相比,新的组织学标准对AI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结果表明,新的组织学标准在中国诊断AIH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研究四

肝脂肪变性的罕见病因(大会编号:PP0663)

第一作者:李莎莎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近期发现一种以脂肪变性为特征的新型肝损伤模式,见于携带常染色体ETFDH基因杂合突变的成年患者。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肌无力、运动不耐受、肌痛及横纹肌溶解,部分可合并心脏扩大、心肌病、肝肿大、肝损伤及脂肪肝等多器官损害,最终确诊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

研究目的

探讨一例病程长达10年且以显著肝脂肪变性为特征的女性MAD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TFDH基因突变,为此类复杂疾病提供诊疗参考。

研究方法

通过临床评估、生化检测、串联质谱分析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晚发型MADD,并对3名家族成员行ETFDH基因突变全外显子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方法分析。

研究结果

患者19岁起病(BMI 18 kg/m²),病程中反复出现应激性低血糖、心肌炎、肌痛及乏力。实验室检查示肝细胞性肝酶异常,伴心酶、肌酶及乳酸升高。肝脏磁共振成像提示重度脂肪变性。血液串联质谱检测显示多种酰基肉碱(C6、C8、C10、C12)升高,尿液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未见异常。肝组织病理证实脂肪肝改变。基因检测发现ETFDH基因两个杂合错义突变:父源性c.1327T>C(p.Trp443Arg)及母源性c.1669G>A(p.Glu557Lys),确诊为晚发型MADD。经大剂量维生素B2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随访6个月无复发。

研究结论

MADD需纳入成人肝脂肪变性的鉴别诊断,尤其当合并全身症状及多系统受累时。及时确诊可避免过度检查并改善预后,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五

肝硬化患者CD8+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预测90天内感染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大会编号:PP0768)

第一作者:王曦旋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肝硬化患者的细菌感染(BI)风险增加,而BI是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最常见风险因素。本研究拟评估外周血T细胞线粒体相关指标(线粒体质量和线粒体膜电位,MMP)预测肝硬化患者90 d内发生BI和ACLF的能力。

研究方法

我们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对235名肝硬化患者的各类T细胞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为感染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研究结果

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CD8+T细胞的MMP与感染(BI)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风险呈线性关系(两者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CD8+T细胞的MMP是BI和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BI:HR 0.96,95%CI:0.94-0.98;P<0.001;ACLF:HR 0.94,95%CI:0.90-0.97;P<0.001)。与传统指标相比,CD8+T细胞的MMP在预测BI方面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C指数:0.75)。将CD8+T细胞的MMP与传统模型(CTP和MELD评分)结合,可以提高其在预测BI和ACLF方面的诊断效能。CD8+T细胞的MMP与炎症相关标志物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MMP较低的肝硬化患者CD8+T细胞中观察到线粒体损伤和异常激活的线粒体自噬。

研究结论

CD8+T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指标,用于预测肝硬化患者90天内的感染和慢加急性肝衰竭。

研究六

病理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大会编号:PP0590)

第一作者:王嘉洛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单纯性胆汁淤积(Bland cholestasis)和胆汁淤积性肝炎(choletatic hepatitis)是两种常由药物引起的病理表现,临床症状通常较轻,但生化恢复时间较长。然而,尚无相关研究确认这一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病理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预后,揭示相关影响因素,并尝试阐明其潜在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收集了人口学、临床和预后数据,回顾并分析了病理切片。采用生存分析了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生化恢复和死亡相关的结局。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了与结局相关的风险因素。

研究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分析了146个病例。根据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两组:单纯性胆汁淤积组和胆汁淤积性肝炎组。其中最显著原因是药物诱导的肝损伤(DILI)(71.23%,104/146)。单纯性胆汁淤积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44天和49天,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分别为93天和99天(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胆汁淤积评分为3、胆汁淤积性肝炎以及DB/TB水平升高是胆汁淤积性肝病生化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

在病理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中,DILI是最常见的病因。与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相比,单纯性胆汁淤积患者的预后较好。肝内胆汁淤积的严重程度与较长的恢复时间相关。

研究七

黄芩素通过CEBPZ/p53/HK2信号通路抑制糖酵解诱导肝星状细胞衰老从而缓解肝纤维化(大会编号:PP0066)

第一作者:陈姝伶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肝纤维化是肝脏内结缔组织异常增殖的病理状态。黄芩素(BA)是一种从中药黄芩干燥根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能选择性抑制肿瘤转移、血管生成及炎症发生,且对正常细胞无害。然而,关于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BA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

检测血清中肝损伤标志物、采用肝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免疫荧光、组织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细胞周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靶向切割与标签化技术(CUT&Tag)、小分子下拉实验(SM pull-down)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等技术,鉴定BA的作用靶点,并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纤维化标志物及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研究结果

血清肝损伤指标、纤维化标志物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A治疗可显著改善体内肝损伤、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体外实验提示,BA能明显抑制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系)的活化,并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显著促进活化态肝星状细胞的衰老。研究表明,BA主要是通过抑制活化态肝星状细胞的糖酵解过程促进细胞衰老。机制研究表明,BA可直接结合CEBPZ蛋白,并在转录水平调控p53/HK2信号通路。采用p53药理抑制剂pifithrin-α氢溴酸盐处理后,BA的抗纤维化效应被显著抑制。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BA对肝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CEBPZ/p53/HK2信号通路有关。

研究八

Purvalanol A通过激活p53通路发挥抗肝细胞癌活性(大会编号:EP0996)

第一作者:杨源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本研究旨在发现抗肝细胞癌的潜在靶向治疗药物,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可能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

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并确定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利用差异表达基因在CMap数据库中筛选出能够影响核心基因状态,并经预测无潜在毒性的化合物进行体内外实验验证:CCK-8实验测定细胞活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小鼠皮下肿瘤模型验证体内作用及机制。

研究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化合物Purvalanol A能够抑制肝癌细胞Huh7和Hepa1-6的活力与增殖能力,且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IC50远小于肝癌细胞。Purvalanol A能够抑制H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urvalanol A能够将HCC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且能够诱导HCC细胞凋亡。Purvalanol A处理后,关键基因CDK1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下调,P53、P-P53、P53下游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上调,这表明P53通路被激活。体内实验显示,Purvalanol A能够抑制小鼠皮下肿瘤生长,且无明显内脏毒性。

研究结论

Purvalanol A能够激活P53通路发挥抗肝细胞癌作用,表明Purvalanol A是一种可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的潜在化合物。

研究九

肝脏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与病理评分分析(大会编号:EP0565)

第一作者:龚宇翔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淀粉样变性于1853年被Virchow和Rokitansky首次提出,其主要特点是以淀粉样物质,即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自体蛋白质在细胞外间质沉积,形成β褶片,从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变化。肝脏淀粉样变性(liver amyloidosi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淀粉样蛋白质在肝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损害肝脏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肝淀粉样变性起病隐匿,主要临床体征和症状为肝脏肿大、纳差、体重减轻及出血性疾病。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南京第二医院确诊的12例肝淀粉样变性患者。对其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病理损伤评分及预后转归进行分析。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技术对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评估,以明确淀粉样物质损伤程度。病理损伤程度依据随机显微视野中淀粉样物质沉积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判定。采用Child-Pugh评分作为肝功能临床评估工具。数据分析使用SPSS 25.0和R软件完成,并进行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

12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11例,发病中位年龄63.5(62,65)岁。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的有6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B或C的患者有6例,病理评分2分的患者有4例,评分为3分的有8例。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证实患者病理损害程度与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Child-Pugh评分无相关性。

研究结论

肝淀粉样变性患者病理损害程度与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性,为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如患者可以耐受肝脏穿刺活检,临床医生应为患者行肝脏穿刺活检,准确评估患者病情,避免延误患者治疗。

研究十

肝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无创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大会编号:EP0494)

第一作者:王丽 通讯作者:杨永峰

研究背景

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缺乏金标准,诊断仍依赖于肝活检。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无创预测模型,以帮助优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研究方法

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共1739例患者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其中128例为会诊患者。回顾收集临床,实验室和组织学数据。采用了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来创建一个诺模图模型,以预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风险。分别使用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模型。

研究结果

共纳入1288例肝活检患者(南京市第二医院1184例,另外104例来自其他中心)作为训练集。在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之后,选择了9个因素,包括AlT、IgG、ALP/AST、ALB、ANA、AMA、HBsAg、年龄和性别,以建立无创预测模型。诺模图模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其内部验证中的AUROC为0.967(95%CI:0.776-0.891),在外部验证中表现出0.835(95%CI:0.752-0.919)。

研究结论

AlT、IgG、ALP/AST、ALB、ANA、AMA、HBsAg、年龄和性别是不明原因肝病患者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预测因素。由九个预测因子构建的诺模图模型可实现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良好预测。

0 阅读:43
建中康康

建中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