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男孩林万东:高考713分,被嘲考上清华也没用的他,如今怎样

友鸿阅览趣事 2024-11-23 05:44:48

2019年,一句“就这些简单的题目,还想阻止我去搬砖吗?”让林万东走进了大众视野。

这个来自云南贫困山村的少年,用713分的高考成绩敲开了清华大学的大门。

媒体争相报道,网友为之鼓掌,却也有人冷嘲热讽:“寒门贵子不过是个笑话,清华又怎样,终究还是凤凰男飞不出泥地。”

四年的清华生活,他如何在质疑与追梦中坚持自我?毕业后的林万东,是否兑现了当年的豪言壮语?

从工地到课堂,他的故事是否真的能成为现实版的“逆袭传奇”?一个看似平凡的少年,他的选择与脚步,又通向了怎样的未来?

从泥土到课堂

2019年夏天的云南宣威,蝉鸣声掩盖不住烈日下的沉重脚步声,林万东,一个来自山村的少年,依然在工地上搬砖为学费拼搏。

他的家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父亲因旧伤和病痛丧失劳动力,母亲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一年四季在工地搬砖。

林万东从小目睹母亲的辛劳,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要改变这一切,从小学到高中,林万东一直是学校里的“尖子生”。

每当别人以为他只是普通的贫困孩子时,他的试卷成绩总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然而,天赋之外,是他背后数不清的坚持。

放学后的林万东从不休息,他要帮忙做家务、下地干活,夜晚,他打着手电筒学习到深夜,在这片孤寂的山村,他知道,成绩是他唯一可以抓住的希望。

2019年高考到来时,林万东以轻松的步伐走进考场,他的同学在紧张复习,而他却在考前一天依然去工地帮母亲干活。

记者们在考场外捕捉到他的身影,等到他自信地走出考场时,才听到那句让全网记住的话:“就这些简单的题目,还想阻止我去搬砖?”

两个月后,713分的高考成绩让林万东的名字成为全省的焦点。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而当时的林万东,依旧站在工地上,手握一块砖,用汗水为大学之路铺垫。

冷嘲

2019年,林万东带着713分的高考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从云南山村到中国顶尖学府,他的故事一度成为励志的代名词。

然而,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也夹杂着不和谐的冷嘲热讽。

有人质疑:“寒门贵子?不过是凤凰男,飞不出原来的泥地。”还有人嘲笑:“清华毕业又能怎样?贫穷会跟随一辈子。”

这些声音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林万东耳中,但他没有被击倒,入学后,他延续着自己一贯的朴素作风。

住的是最普通的宿舍,吃的是最简单的饭菜,很少有额外的消费,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他来这里,是为了学习,而不是证明自己。

林万东起初选择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繁重且复杂,每次上课,他都专注听讲,下课后他花大量时间在图书馆钻研,不断克服知识的差距。

尽管他在专业选择上曾因缺乏了解而略显迷茫,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全力以赴适应新环境。

大一那年,校长邱勇在开学典礼上提到他,“自强不息”的清华校训与他的成长经历不谋而合。

这句话给了他莫大的动力,他也暗下决心:用成绩和行动回应那些质疑的声音。

很快,他不仅在课程上逐渐追赶,还参与了清华的校园公益活动,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清华的四年里,林万东始终低调却又努力。

无论是课堂上的勤奋学习,还是课外公益的积极参与,他用热血书写自己的清华故事,那些冷嘲热讽,早已被他用实际行动碾碎。

跨越迷茫的“专业围墙”

进入清华大学的第一年,林万东满怀期待地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他选择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个被誉为“王牌”的工科学科曾是无数学子的梦想。

然而,当林万东开始正式学习专业课程时,他却发现这个领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让人充满激情。

面对复杂的理论公式和不太适应的实验操作,他第一次感到些许迷茫。

缺乏职业规划的背景让他选择专业时有些草率,但林万东并没有在迷茫中徘徊太久。

他主动找到专业课老师,向学长学姐请教,并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方向,经过反复沟通和深思熟虑,他决定申请转专业。

大一结束时,林万东顺利转入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下属的信息管理专业,这个新专业结合了计算机科学和经济管理的课程设计,与他的兴趣更加契合。

然而,转专业并不意味着轻松,新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他并未完全掌握,为了赶上课程进度,他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

他翻阅书籍、钻研课程资料,用高考时的拼劲去补课上的不足。

除了理论学习,信息管理专业对编程的要求也很高,林万东从零开始学习代码逻辑,用实践一点点弥补基础的差距。

两年后,他在新专业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他在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设计方面展现了出色的能力,成绩逐步保持在年级前列。

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多个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

林万东的大学四年,从最初的迷茫到目标清晰,是一段跨越自我设限的旅程,曾经困住他的“专业围墙”,最终成了他拓宽视野和挖掘潜能的转折点。

回归山村

2023年夏天,林万东从清华大学顺利毕业。

当同学们忙于申请研究生或投递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回到家乡,成为云南省东川区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从北京到偏远山村,这一选择似乎让他的清华学历显得格外低调,但对于林万东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离开家乡时,他带着家人的期待走进清华;四年后,他带着知识和技能回到了最熟悉的土地。

他的毕业论文题为《云南省东川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这篇用专业视角剖析家乡困境的论文,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一份深深的乡土情怀。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林万东选择扎根基层,担任文职科员,他的工作琐碎且繁忙,但对他而言,这正是帮助乡亲们改善生活的起点。

在基层工作中,他常常奔波于偏远村落,为村民解决基础生活问题,每次站在田间地头,看到熟悉的山水和质朴的笑脸,他总能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作为一名曾经为学费奔波的孩子,他对那些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孩子格外关注,每逢走访,他总是尽力为他们争取助学机会,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坚持学习。

与此同时,林万东将公益的种子撒在更多地方,他发起了“知识点亮希望”的资助活动,为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习资料和生活支持。

他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更多孩子像他一样,从山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林万东的选择不是退缩,而是回归。

他没有忘记母亲在工地上搬砖的身影,也没有忘记那些陪伴他成长的淳朴乡亲。

怀揣初心,他将清华学子的梦想深深扎根在了家乡的土地上,用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家乡梦。

结语

林万东的故事,是一段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的传奇,他从云南贫困山村走向清华,又毅然回到家乡,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了梦想可以扎根泥土,也可以开花结果。

从搬砖少年到清华学子,再到基层公务员,他的一生始终围绕着“改变”与“回馈”。

然而,林万东的选择并非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他身后的家乡、亲人,以及那片养育他的土地,始终是他前行的动力。

面对曾经的冷嘲热讽,他没有用语言反击,而是用行动回应,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用经历告诉更多人,贫困不是桎梏,努力终能突破阶级的藩篱。

林万东的故事不仅属于他自己,更是无数寒门学子的不灭灯塔。

它提醒我们,每一份付出与坚持,终将在时光中熠熠生辉。也许世界对寒门的考验并未减少,但只要敢于踏出第一步,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宽广天地。

0 阅读:0

友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