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说,如果蒋益澧不走,6000湘军不会阵亡三河镇,第一悍将李续宾也能逃过一劫。没有号称韩信的蒋益澧,这是湘军的悲剧,也是三河战败的原因。
王闿运,人称清末“鬼才”,很有个性。王闿运的《湘军志》,是研究湘军与太平军战争的重要史料,价值非常高。
王闿运如实写下一些东西,让曾国荃非常不满,也引起了曾系湘军的反感,差点丢了性命 。曾国荃为了粉饰曾系湘军,让王定安编写《湘军记》,取代《湘军志》。
除了《湘军志》,王闿运还有《湘绮楼日记》,记录日常生活。其中,部分内容是王闿运对湘军将领的采访记录,对研究早期湘军意义重大。
对湘军而言,最大的惨败就是三河之战。如果算上舒城之战,以及三河之战前李续宾的攻坚作战,湘军阵亡8000余人。单纯三河战斗,也死了6000多人。
这8000人很多吗?答案是肯定,这是湘军的精锐所在。曾国藩创办湘军,有两支陆军主力,分别是塔齐布的长胜营,以及罗泽南的老湘营。
塔齐布,曾国藩真正的嫡系,是他一手培养起来。湘军绝处逢生的湘潭之战,就是塔齐布取得,武昌之战、田家镇之战,塔齐布也是主力。
围困九江,也是塔齐布军团。1855年,塔齐布被林启容气死,所部由周凤山率领,这是曾国藩在江西的主力军团,没有之一,巅峰时期兵力6千人。
但是,周凤山不给力,在樟树镇之战被石达开打垮。旋即江西攻防战,周凤山又接连被黄玉昆、傅忠信吊打,所部损失惨重。后来,悍将毕金科被打死,这支军团就淡出舞台。
罗泽南军团,准确说是曾国藩的盟友,而不是嫡系。因为,罗泽南是自己操练湘军,有一套独立的班子,湘军悍将大多出自他门下。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李续宾和蒋益澧。
罗泽南是曾国藩的朋友,关系很好,故而大多数时候都协助战斗,但曾国藩不能直接插手罗系湘军。后来,罗泽南就跟着湖北巡抚胡林翼,多次拒绝曾国藩让其进军江西的请求,闹得很不愉快。
湘军夺取武昌、九江,太平天国位于长江上游的3大战略重镇之二,都是罗系湘军的功劳。此时,胡林翼节制他们,前敌主帅是李续宾,但蒋益澧早就离开了。
1858年三河之战,陈玉成全歼这支湘军。而战败的原因,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里是这么说的:“胡抚留之,蒋遂大骂,使留此人,无三河之败也。”
王闿运看来,湘军兵败三河,是因为蒋益澧没有来。如果胡林翼能留住蒋益澧的话,湘军不会惨败,李续宾也不会阵亡沙场。
那么,为何王闿运这么说呢?蒋益澧有什么能力,为何要离开胡林翼,不参加三河之战呢?只能说,湘军内部也有矛盾。
前面说,蒋益澧、李续宾都是罗泽南的徒弟,是重点培养对象。但是,蒋益澧与李续宾关系不好,而胡林翼为了强化对湘军控住,又偏袒李续宾,蒋益澧当然不服气。
1855年,太平军取得湖口大捷,韦俊反攻湖北,第三次夺取武昌。清朝让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抚,率兵救援武昌,罗泽南追随他。此时,曾国藩在江西,不敌太平军。
韦俊用兵有方,先是在汉阳袭击胡林翼,将其逼到长江边上,只是太平军水师力量不行,方才让胡林翼躲过一劫。
1856年初,韦俊挖地道,突袭湘军,把罗泽南打死。这次战斗,胡林翼救援不给力,蒋益澧表示不满,对胡林翼发一顿牢骚,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
胡林翼为了集中兵权,树立主帅绝对权威,不允许蒋益澧这么挑战。要知道,胡林翼为了统一水师,不惜把彭玉麟支开,让他去管理内湖水师,外江水师则全部由杨载福管理。
一支军队,只能有一个主帅,将领不能对主帅叫板,这是底线。李续宾平日比较沉默,对胡林翼言听计从,即便胡林翼有过失,也不敢当面指出来。
如此,胡林翼决定重点栽培李续宾,让他接管罗泽南所部。
罗泽南阵亡后,胡林翼对湘军进行战术革新,以步兵、水师、骑兵协同作战,采取“围困战术”,不跟太平军正面硬拼,而是凭借水师与后勤优势,打持久战、消耗战。
胡林翼的战术,经过曾氏兄弟完善,形成了“结硬寨,打呆仗”模式。湘军攻克武昌、九江、安庆、南京,都是采取这战术,胡林翼找到了制胜的关键。
围点打援,包围武昌,杨载福、李续宾、蒋益澧就得分工合作。杨载福水师封锁长江,截断太平军运输线,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没啥意见。
李续宾则挖掘长壕、修筑营寨,包围武昌,但不主动攻击城池,而是坚守自己的营寨,拼消耗。
那么,谁来掩护、协助李续宾呢?杨载福运输粮食、弹药、物资,因水师力量强大,一点压力都没有,但蒋益澧可就倒霉了。
蒋益澧的任务,是攻打援军,阻止增援的太平军攻击李续宾,不让他们靠近内线湘军,确保李续宾围城军团的安全。
从分工上看,李续宾最轻松,蒋益澧最累、最苦。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旦武昌陷落,李续宾军团第一时间冲进去,夺取首功,蒋益澧在外面,只能给别人做嫁衣。
很不幸的是,蒋益澧要攻打的援军,是石达开军团。杨秀清摧毁江南大营后,分兵东征、西征,石达开兵力不足,但太平军斗志旺盛,让蒋益澧苦不堪言。
如果不是杨载福水师帮忙,太平军无法在岸边扎营,估计蒋益澧早就栽在石达开手里。双方大战三个月,都筋疲力尽,但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回京,蒋益澧才松一口气。
石达开回京,李续宾认为有机可乘,突袭鲁港太平军,结果陷入包围。蒋澧益出兵救了他,但两人却相互抱怨,李续宾说他不早点到,胡林翼则偏袒李续宾。
如此,蒋益澧更加恼火,还没等拿下武昌,就不辞而别,回老家了。天京事变爆发,武昌无人救援,又没补给,迟早陷落,蒋澧益也知道,但不愿受气。
蒋澧益离开后,胡林翼、李续宾也没啥表示,没有请他回来的诚意。如果不是左宗棠组建楚军,缺乏人才,亲自邀请蒋益澧出山,估计他就没出头之日了。
是黄金,到哪里都会发光,蒋澧益跟着左宗棠征战,纵横江浙,成为楚军第一名将,官至巡抚,位列封疆。
至于李续宾,拿下武昌、九江之后,就栽在三河镇。那么,如果蒋益澧在,真的如王闿运所说的,不会遭遇惨败吗?答案是,如果两人合作,陈玉成一点机会都没有。
三河之战不同于武昌之战、九江之战、安庆之战、南京之战,不是攻城作战,也不是持久战、消耗战,而是阵地决战。
李续宾的特长是围城,防守作战,而不是阵地战,蒋益澧则两者都具备。陈玉成攻打三河,兵力不多,估计三万。
三河之战,不存在陈玉成准备充分,李续宾孤军深入说法。要知道,李续宾在三河的时候,陈玉成还在打浦口战役,对决八旗,吊打德兴阿。
浦口战役结束,陈玉成没有时间休整,立刻奔袭三河。如果蒋益澧在外侧抵御太平军,李续宾构筑营垒坚守,不正面决战,太平军短期内拿不下三河。
此时,皖北清军还有袁甲三部、李孟群部4万余人。围攻安庆的都兴阿、鲍超、多隆阿也有一万余人。可以说,只要李续宾、蒋益澧能坚持几天,胜利的天平就逆转,即便不能击败陈玉成,也可以全身而退。
没有蒋益澧抵御援军,承担最艰苦的战斗,李续宾就玩不转了。可以说,蒋益澧的离开,间接导致三河惨败,数千精兵阵亡,第一悍将李续宾殒命。
蒋益澧回家后,兵部郎中王家璧就写信给胡林翼,说出问题的严重,“芗泉之去,惜无酂侯追之。”意思是,蒋益澧就是韩信,但没有萧何追他回来。
如果胡林翼是萧何,把蒋益澧追回来,结果会如何呢?李续宾、蒋益澧若能密切合作,没有三河惨败,东征金陵的重任就是他们,曾氏兄弟的戏份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