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总部穹顶之下,一场表决掀起了跨大西洋联盟的海啸。当安理会10:0通过涉乌决议时,投下赞成票的中美俄罕见同框,而5张弃权票全部来自欧盟国家。这一刻,布鲁塞尔的外交官们终于体会到了“战略自主”口号背后的彻骨寒意。
四年前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誓言犹在耳边——“美国回来了”。彼时欧盟27国紧跟白宫脚步,将对俄制裁清单从金融扩展到猫科动物。如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2.0”版本,却让这份狂热遭遇现实冰桶挑战。
2月24日的双重表决日成为分水岭:联大会议上,美国对欧盟支持的乌克兰提案投出反对票;安理会战场,华盛顿与莫斯科在涉乌决议上意外达成共识。这种外交漂移速度,连克里姆林宫发言人都坦言“需要重新校对GPS”。
就在欧盟外长会议通过对俄第16轮制裁数小时后,普京宣布启动全球最大稀土开发项目,并暗示“愿向美国合作伙伴开放”。这种精准反击戳中了欧洲软肋——其90%的稀土依赖进口,而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锂矿储量恰是新能源转型的关键。
更戏剧性的是,特朗普政府突然披露与基辅的矿产合作协议,将欧盟酝酿数月的“乌矿开发计划”置于尴尬境地。柏林智库分析显示,美国企业已控制乌克兰63%的探明锂矿,这种“降维打击”让欧洲意识到:当大哥开始抢食,小弟连汤都喝不上。
33万亿美元国债压顶,成为特朗普外交转舵的隐形推手。五角大楼流出的一份评估报告直言:持续援乌每年消耗美国GDP的0.8%,却仅能维持战线不崩溃。这种“高投入零产出”的生意,在商人总统眼中显然不及开发乌克兰矿产来得实在。
欧洲议会的抗议声浪中,隐藏着更深层的恐惧。法国经济学家雅克·萨皮尔指出:“当美国开始清算海外资产,欧元区2.1万亿东欧投资可能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这种担忧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应与中国磋商乌克兰和平计划”的提议中达到顶点。
慕尼黑安全会议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用“觉醒的噩梦”形容欧洲现状:能源自主率跌破40%,防务开支70%流向美国军火商,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仅为中美十分之一。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建立欧洲自己的卫星侦察系统”时,现实是伽利略导航系统的22颗卫星中,有6颗仍在用中国制造的原子钟。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1947年马歇尔计划重塑欧洲,77年后特朗普主义正在解构跨大西洋联盟。或许正如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所言:“我们花了三十年逃离俄罗斯,却发现自己被困在了更复杂的迷宫。”此刻布鲁塞尔的灯火依旧璀璨,但照亮的是觉醒之路,还是黄昏挽歌?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