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间决定了人生高度

心之力 2020-06-17 08:41:33

东汉末年有个叫董遇的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知识分子,与其他六个人一起并称为儒学宗师。董遇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知识分子,也是和他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分不开的。

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

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

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

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心学大师王阳明35岁那年,被贬至贵州龙场担任驿丞一职,但并没有多少公务,这给了王阳明大把的空闲时间。在无事的日子里,王阳明也并未让自己彻底闲下来,而是时刻都在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长时间的静心思考终于给了王阳明应有的回报,在某一个午夜王阳明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他说:“圣人之道,我性自足。过去从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个是场误会。”史称“龙场悟道”。

在闲暇日子里,王阳明不停思考,终于找到了他的“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龙场悟道”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人生关键一刻。

利用闲暇时间,成就美好人生的还有很多。

齐白石原本只是个木匠,只是休闲时间玩一下画,结果一玩就玩成了“中国毕加索”。

写作曾是余华的业余爱好,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在灯光下奋笔疾书,伏案而作。几年后,一个普普通通的牙科医生,转身成为了著名作家,作品远销海内外。

当年明月原来是个公务员,只是休闲时间玩一下“明史”,结果一玩就玩出了《明朝那些事儿》

一个人的闲暇时间里,藏着他的未来。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台湾作家吴淡如曾说过一句话,“你选择的娱乐方式,不知不知觉间决定你的未来。”

对她而言,学习就是特别减压的“娱乐方式”。她每年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安排自己学新的东西,比如陶艺、摄影、弗拉明戈舞、表演、游泳潜水等。

这些新鲜的尝试,不仅丰富了她的生命体验,也为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她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拍成电影,享誉台湾及世界影坛。后来人们给了她一个称号,“台湾畅销书天后”。

她现在的工作——主持,也只是她多年前所选择的“娱乐方式”,如今竟然变成了主要的工作。

记得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分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睡觉占了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而闲暇时间有22年。

0 阅读:4